
九皋山下第一孝子
作者:傲然
在巍巍九皋,滔滔伊河之滨,坐落着一个风景秀丽,鸟语花香的小山村一寺沟村,在这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村庄里。曾经孕育出一个震惊河洛大地的第一孝子李天中,为替父分忧,舍身割自己身上肉的配药给奶治病。巍巍九皋为他景仰,滔滔伊河为他赞颂,真是凤凰涅槃,天地敬仰!
公元1891年李天中就诞生在这个美丽的小村庄一寺沟村,他出身虽不是一个很显贵的家庭,但家庭也是比较富裕,虽不是官宦之家,但也算得是书香门第。他在家庭的熏陶和影响下,从小就懂事知理,加之聪明的天赋,八岁就能背唐诗八十多首,深得村人的喜爱,入私塾就读,成绩优秀,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好评。读书过目不忘,精通《四书》,《五经》,十几岁就能写得一手好毛笔字,常给人写对联。他弟妹六个,他是老大,在弟妹中他身先士卒。上尊老人,下爱弟妹,深得家人的喜欢,享受着美好的童年时光,度过了天真烂漫的童年,踏进风华正茂的青年时代,正当他投入社会大干一凡时,可不幸的事降临他家,奶奶得病,久治不愈,花钱很多,甚至卖了很多土地给他奶治病。造成外债高筑,家庭困窘,是富裕的家庭逐渐走向没落。
他父亲整日为此事,愁眉苦脸,心慌不定,昼夜难眠,茶饭无味,他父亲常说:那怕是倾家荡产,也要把母亲的病治好。而作为长孙的李天中,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深感无力,他父亲东奔西跑,四处求医,但由于当时社会落后,医疗条件极差,山区闭塞,能找个像样的医生比登天还难。就连当时的神汉,巫婆就能给病人看病,利用土丹验方就能给病人治病,这样反反复复的治疗,他奶的病未见好转,而他父亲刚过五十,由于过心愁劳累,头发胡子全白完。但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父亲几经周折,翻山越岭,长途跋涉,从遥远的地方请来了一名郎中。给他奶看病,医生把脉确诊后并开方说:此病久已,身体过于虚弱,药中能若能加上二俩多人肉效果更佳。服后老太太的病会有好转,他父亲听后方知母亲的病有救,并喜出望外,但深思之后,此方虽好,但人肉从哪里弄来?急得他父亲团团转,百思不得其解。这是李天中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为替父排忧。为奶治病,他果断地对父亲说:愿将自己身上的肉割下一块配全此药给奶治病。他父亲听后严肃地说:万万不能这样做,并吩咐家人严禁看守,可李天中为了尽孝,主义已定,他想到古代介子推还能割身上的肉救主,难到我不能割自己身上的肉救奶。百事孝为先,给奶治病是义不容辞。
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一日午饭后,趁家人不注意,便悄悄走进厨房,用手将自己腿肚使劲捏住,用绳勒紧,咬紧牙关,用刀将肉割下,鲜血不止。他就用做饭烧的青灰,抓一把往伤口上按,连续数次,将一篮灰都按完。而灰与血结成了血饼,由于流血过多,他已晕倒在地,当家人找到他之后,不省人事,马上给以治疗,他割自己身上的肉救奶治病,这一稍息传出之后,震惊九皋山南北,轰动河洛大地。人们不约而同地从四面八方赶来看望,有的送来麝香给他止血,有的送来了人参,鸡蛋给他补养,还有的“送来了大米小米…,来看望的人都说,古有二十四孝,今有割身上的肉救奶,这远远超越了二十四孝。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望天地之悠悠,黯然泪下。他这举动深受人民的好评,而他奶服了此药,病情稍有好转,可得知孙子割自己身上的肉给她治病。便放声大哭,由于心情压抑,又加之病情复发,一年之后便撒手离开人间。
话说李天中在贤妻赵氏的精心照料下,伤情慢慢好转,他对来看望的人深怀感恩之情,这浓浓之情,深深之谊,也在感动这位有志青年,他想:村中无医生,有病不能治,不懂医术,光有孝心是不行的,于是他暗暗下定决心,立志学医,救死扶伤。报答乡亲,服务于人类,在学医中他历经艰难险阻,不怕吃苦耐劳,不耻下问,兢兢业业,虚心好学,白天上山寻找各种药材,加以品尝。晚上在油灯下刻苦攻读黄帝内经暨本草纲目,熟练掌握各种药性与药效。经过不懈的钻研与努力,终于成为远近闻名的医生,正当他一心投入医学工作中,而不幸的事再次降临他家。
那年正月十五,各家各户张灯结彩,庆贺元宵佳节,而他家神像前的蜡烛不慎着火,家中所有的衣物与粮食。顷刻之间化为灰尘,天降大祸,生活艰以维持,正是屋漏更早连夜雨,又加之1932年,天气大旱,颗粒无收,在这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只好托人说情,背井离乡,投靠到吕寨村给人家种地为生。受尽人间的各种磨难,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因吕寨村靠近伊河,时常发洪水,冲毁田地,淹没庄稼,也时常闹灾荒。他为了生活,曾经卖过豆腐,生过豆芽,虽说生活这般艰苦,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医学,没有忘记乡亲,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还经常给病人看病行医,因家庭贫寒,开不起药店,都是义务行医,不计任何报酬,对待病人认真负责,亲自查看药包,由于当时许多药店,以假乱真,缺斤少两,他还亲自给病人熬药,掌握火口。他急病人所急,视病人为亲人,他这种高尚的医德,深深地感动着病人,而许多病人心里过意不去,有时给他送点蒸馍粮食,他都谢绝,虽说他是单门独户,但他的为人深受村人的爱戴。由于他医学精湛,曾在乡卫生院看病坐诊。但他无论多忙多累,只要有病人随叫随到。看病不分贫富贵贱,不怕山高路远。只要有病人的地方,就有他的身影,他处处事事都在为病人着想,唯独没有他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由于工作的繁忙与生活的贫寒,使他积劳成疾,身患重病,无钱买药,经常到山坡挖些草药熬汤给自己喝,自己还给自己扎干针,有时还拖着病躯给别人看病,这就是伟人的独到之处,与平凡的人就是不一样。
岁月匆匆,时光已逝,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病逝于1959年5月11日,走尽了人间的光辉历程,人民泣不成声,来自于各地的人吊唁络绎不绝,纷纷为他送行,高山垂泪,伊河哽咽。所有的大地都在沉默,所有的万物都为他举哀,他长眠于吕寨东山。
他一生为人忠厚善良,热情助人,光明磊落,清清白白做人做事,无愧于苍天厚土。荣耀于列祖列宗,他替父分忧,割自己身上的肉救奶治病,永垂青史,他伟大崇高的品德与精神将与
日月同辉,天地共存!并激励着他的后人,自强不息,努力拼搏,去克服各困难!
李红栓提供资料。

程明权,字程轶,笔名,傲然,中共党员,小学正高级教师,58年10月出生,78年3月参加教育工作,98年毕业于伊川干校。祖籍(豫)洛阳伊川人,本人著书四本,《伏牛山下的青松》,巜人生之路》,《随意联想杂文》,《往事的记忆》,《电子版图书》在龙雨万国诗存发表。所写论文曾在国家省市多次发表。在建党一百周年所写诗歌,在龙雨万国诗存荣获二等奖,在父亲节写已故《父亲》,在龙雨万国诗存荣获二等奖,也曾在各大平台竞赛中获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