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第二节 家学九纲·
家风,又称门风,指的是家庭和家族世代相传的风尚,生活作风,即一个家庭当中的风气,家风是给世代家族成员树立的价值标准。家风是建立在中华文化之根上的集体认同,是每个人个体成长的精神理念。家风是一个家族代代相传沿袭下来的体现家族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风格,家风对家族的传承、民族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家风的定义
“家风”一般指由一种由父母和祖辈提倡并能身体力行和言传身教,用以约束和规范家庭成员的风尚和作风。家风是一个家庭长期培育养成的一种文化和道德氛围,有一种强大的感染力量,是家庭伦理和家庭美德的集中表现,家风是家庭成员道德水平的集中体现。家风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它既能在思想道德上约束其成员又能促使家庭成员在一种文明、和谐、健康、向上的氛围中不断发展。
二、家风语词溯源
家风一词,最早见于西晋文学家潘岳的作品中。西晋文学家夏侯湛,将《诗经》中有目无文的六篇“笙诗”,补缀以成《周诗》,并给潘岳看。潘岳认为:这些诗篇不仅温文尔雅,而且可以看到孝悌的本性。为与友人唱和,潘岳因此写作了《家风诗》,自述家族风尚:“绾发绾发,发亦鬓止;日祗日祗,敬亦慎止;靡专靡有,受之父母;鸣鹤匪和;析薪弗荷;隐忧孔疚,‘我’堂靡构;义方既训,家道颖颖;岂敢荒宁,一日三省” 。在该诗中,作者并没有具体描述自家家世,而是通过歌颂祖德、称美自己的家族传统以自我勉励。家风一词和“士族”“世族”“势族”“大族”“世家大族”成为社会上的统治力量有关。无论是以宗族为根基、以武力为特征的地方豪族,还是以官宦为标志、以文化为特征的名家大姓,他们政治上累世贵显,经济上广占土地,文化上世传家学,垄断了全社会的主要资源。除了通过九品中正制和婚姻关系来维护门阀制度之外,自矜门户、标树家风,也是这一时期士族抵御皇权和寒人侵渔的手段。两晋以后,这个词语渐次流行,尤其是在北朝,更是使用甚广。从它发轫之初,就往往和门风互用。由“门生故吏、遍于天下,而言色恂恂、出于诚至,恭德慎行、为世师范,汉之万石家风、陈纪门法所不过也,诸子秀立,青紫盈庭,其积善之庆欤”(《魏书》卷五十八),“少而清虚寡欲,好学有家风”(《北齐书》卷四十二),“昶年十数岁,为《明堂赋》。虽优洽未足,而才制可观,见者咸曰有家风矣”(《周书》卷三十八),等等。历史文献中提及家风一词,往往蕴藏有对传统的继承意义。例如,“齐有人焉,于斯为盛。其余文雅儒素,各禀家风。箕裘不坠,亦云美矣”(《南史》卷二十二)。这里的“禀”字,就生动地传达了上对上、后对前的承继接受。至于比比皆是的“不坠家风”、“世守家风”、“克绍家风”、“世其家风”以及“家风克嗣”等,无不体现了这一特点。北周庾信《哀江南赋》序“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风;陆机之辞赋,先陈世德”,把家风世德作为最优先的题材。当时的大家族皆以“世守家风”为要务。家风作为家庭的文化和传统,表现的也是一个家庭的气质和风习,反映出一个家庭有别于其他家庭的不同之处。它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并不必然具有正面的意义。有的家风可能是勤奋俭朴、为人忠厚、待人有礼,也有的家风可能是狡诈刻薄、游荡为非、忿戾凶横。正因为如此,对家风、门风或称誉或贬损,也就并存于历史文献中。如《魏书》卷三十八说:“刁氏世有荣禄,而门风不甚修洁,为时所鄙”。卷四十七也有:“及道将卒后,家风衰损,子孙多非法,帷薄混秽,为论者所鄙” 。《隋书》卷四十九也说:“子实不才,崇基不构,干纪犯义,以坠家风,惜哉!”。可见,即便是在传统社会,被视为传家久、继世长的,也只有耕读、忠厚、清廉这样一些美好的品质。在我们当代社会,人们在物质利益金钱至上的主张言行中,也许物质丰富了,家风却在传承中到此沦落和沾污有损了,从家族历史的发展中看待,这或许是一种遗憾。
三、家风的形成
家风,如同一个人有气质、一个国家有性格一样。一个家庭在长期的延续过程中,会形成自己独特的风习和风貌。这样一种看不见的精神风貌,摸不着的风尚习气,以一种隐性的形态,存在于特定家庭的日常生活当中,家庭成员的一举手、一投足,无不体现出这样一种习性,这就是家风。可以将家风理解为家庭的风气,将它看作是一个家庭的传统,是一个家庭的文化。传统作为人类代代相传的行事方式,是从过去延传到现在的事物。没有经过较长时间的过滤和沉淀,就形成不了传统。家风作为特定家庭的传统,也是该家庭长时期历史汰选、传统沉淀的结果,是一辈又一辈先人生活的结晶。家风有别于家庭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和处世方法,它是一个家庭的性格特征。虽然它一旦形成,也就成为教化的资源,对家族子弟具有熏染影响、沾溉浸濡的意义,但家风是一种不必刻意教诫或传授,仅仅通过耳濡目染就能获得的精神气质,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意义。《魏书》卷九十一中的“渐渍家风”,就极为生动形象地诠释了这一过程。通俗地说,可以把家规看作是教化家人的教科书,而家风则是经过长期教化后的结果。
四、家风的特点
(一)传统家风特点
1.榜样性
家风作为一个家庭或家族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它的提出必须具有权威性和典范作用,亦即“榜样性”。中国古代传统家庭往往不是孤立的,它存在于宗族之中,日常行为受到族约的限制。族约的制定通常是由族内德高望重的长辈商讨所得,里面蕴含了这些长辈日久经年的为人处世哲学,也兼顾了社会风潮和公平正义。这样的族约无论是否以文字的形式出现,都有很强的“法规”性,家族内部成员出于对长辈的尊重和信任,会无条件地执行并延续下去。然而,族约制定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可能因为族内优秀成员的诞生而改变;亦或是家族优秀成员诞生后再定立传世的家规、家训。比如,司马光著《家范》,就是家族内优秀成员诞生而改变族约的例子。司马光其远祖可追溯到西晋皇族平献王司马孚,其父司马池官拜兵部侍郎、天章阁侍制(天章阁属于翰林学士院,侍制是皇帝的藏书阁顾问),这样世代簪缨的诗书之家,定有家规、家训。司马光成为司马氏一族的代表人物后,撰写《家范》,系统地阐述了家庭的伦理关系、治家原则,以及个人修身养性和为人处世之道。至此,《家范》中的思想便成为了司马氏的家风。再如,山东诸城东武刘氏家族,就是家族优秀成员诞生后再定立传世的家规、家训。刘氏家族原本乡里布衣,世代为农,是移民到山东的新家族。刘必显是家中第一个进士,官拜户部广西司员外郎,晚年辞官归故里,致力于子孙的教育,立下了“当官清廉、积德行善、官显莫夸、不立碑传、勤俭持家、丧事从简”的家训。自清顺治年间刘必显中进士算起,至道光末年为止的近200年里,刘家连续7代,先后科考得中198人,其中进士共计5世11 人,举人共计6世35人,七品以上的官员73位,出任知县、知府、道台、学政、布政使、巡抚、总督、尚书直至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者皆有,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刘统勋、刘墉父子。
2.社会性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风的存在必须是与社会的风潮相适应。自汉武帝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格外推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为“八德”。“八德”作为封建社会人们的行为规范,普遍存在于家风之中。当下社会一味追求金钱,一片混乱,不忠不孝、不仁不义、无廉无耻、不孝不悌,人们变成了有形无魂的肉体,难道“八德”真是封建文化糟粕吗?我们在金钱社会中,已丧失是非分辨的能力了。在宋代,朱程理学兴起、社会的变革动荡以及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入侵并未动摇百姓对封建思想的信仰,反而受到程朱理学的影响,在“八德”的基础上延伸出“烈”这一品格,这一“烈”字被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发挥的淋漓尽致。所以,在古代中国“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诞生了很多为了名节而视死如归的烈女。“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教化出了不少为了民族存亡死而无憾的英雄。到了到了明代,王阳明心学引领风气之先“知行合一”的思想影响深远,直至今日仍有教育指导意义。由此可见,家风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在社会主流思潮的影响下,家风可能会被重新厘定,如家风可否就是国风?家风可否变成中国风?等等。3.传承性“世代相传”和“生活作风”是家风的两个重要标签,家风的传承性很大程度体现在生活作风上。生活作风可以分为价值认同与生活方式两个方面,它们独立而统一,价值认同是生活方式的思想指引,生活方式是价值认同的表现形式。价值认同是家风得以传承的基础,家族的世世代代都认同祖先的价值观,才会践行那样的生活方式。
(二)新时代家风特点
1.形成过程20世纪早期,《新青年》的创办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端,因为受到了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与灌输,这场运动也是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碰撞与斗争,更是科技与文化的一场人类文明空前的斗争。这场运动持续近8年,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这场运动由一群受过西方教育的学者发起,并在思想上迅速分裂成两派:一派是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革命派,宣扬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一派是以胡适为代表的温和派,反对马克思主义,主张以实用主义代替儒家学说。这种思想其实是多此一举,因为中国古人早已明确提出“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辩证思想。尽管这场运动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方面存在形式主义与狭隘性,也形成了社会思潮影响较远,但正如潮水潮涨又潮落。那些真正符合自然规律和民心与社会需求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将会永远传承和释放人类文明灿烂的光辉。新时代家风分为两类:一类以梁启超、傅雷等著名中国传统文化学者为代表;一类以中国共产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各个时代的优秀共产党人为代表。中国历史进入到21世纪,国家领导人习近平对中国家风予以了全新的诠释,即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与共产党革命家的思想有机的融合和统一,而是全力倡导中国家庭在对家风、家训、家教上努力学习、传承与弘扬,这给中国家风注入了新的气息与生命,新的思想与内涵,新的要求和使命。
2.新时代家风特点
(1)吸纳性以著名学者为代表的家庭,他们的家风之所以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是因为他们在教育子女方面取得突出的成就。如,梁启超有子女9人,个个都是栋梁之材,被誉为“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傅雷有2个儿子,一个是著名钢琴大师,一个是英语特级教师;扬州吴氏家族,一门四杰,显赫门庭。他们的家风具有很强的吸纳性,表现为:一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吸纳,这些家庭都是“诗书传家”,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他们在家风、家教的问题上,并没有因为西方思想的传入而摒弃传统文化;二是对西方文化思想科学而不是盲目的吸纳,他们在子女的教育上都没有拘泥于中国传统学问,而是让他们走出去,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
(2)创造性新时代家风的创造性主要表现为“红色家风”的诞生和发展。红色家风:指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各个时代的优秀共产党人在长期革命实践、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家庭风尚,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和优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家风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的,这就从根本上区别于著名学者类。马克思主义家庭观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和革命性,家庭成员之间是完全平等的关系,血缘和情感是家庭关系维系的基础。马克思主义有“中国化”的问题,红色家风的诞生和发展也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产物,这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红色家风的创造者是中国共产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们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下长大,传统文化植根于他们的价值观之中。其次,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并将其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新的创造性的发展。再次,通过对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总结,批判地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价值取向,形成了以爱党爱国、坚定信仰、忠贞不渝、严守纪律、清正廉洁、律己律家为内核的红色家风。红色家风在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比如周恩来同志拟定过“十条家规”,陈云同志为亲人定下了“三不准”,习仲勋同志教育子女要“勤俭持家、低调做人”等。
(3)创新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新时代家风创新性的来源。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现阶段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家庭培养的不仅仅是继承者,更是共产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党员的家风建设也从家庭层面上升到政党建设和国家层面。《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领导干部个人事项报告》《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制度,更是从根本上对党员的家风建设进行了规范。中国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都不曾像今天这样注重家风建设,家风与政风、党风一起构成了当下中国的社会风气。先进性是共产党的本质属性。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先进性是共产党千锤百炼的优秀品格,是人民拥护共产党的根本依据。因此,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应在群众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党员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自家小事、私事,它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良好的家风为社会树立正面的榜样,促进社会发展进步;反之,则对社会产生负面作用,损坏党和政府的声誉,破坏党群关系,使党风受到影响。党员领导干部的家风好,则族风好、民风好、国风好。社会风气正,是中国社会改革的推助力,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软实力。家庭是社会中最古老、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重视家庭建设应该是每个人必须抽出更多的时间去思考树立怎样的家风、制定怎样的家训,与配偶、子女、亲朋好友、甚至是身边的工作人员多沟通,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家国天下,天下一家”,“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风正,则后代正,则源头正,则国正。五、中国当代家风经典案例《习仲勋家风》1.舍小家,顾大家。习仲勋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长期离家别子,体现了一个革命家“舍小家顾大家”的牺牲精神,在革命生涯中,习仲勋和齐心聚少离多,相去甚远,两人之间的沟通常常只好借助书信交流,而书信的内容大多与革命相关,以至于被人称为“革命的两地书”。2001年10月15日是习仲勋的88岁寿辰,当时家人在深圳为他举办寿宴,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唯独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因公务繁忙而缺席。习近平写信向父亲拜寿,当女儿读完习近平的拜寿信,习仲勋表示非常理解。他告诉在场的人:“还是以工作为重,以国家大事为重”。因为在习仲勋的眼里“为人民服务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习仲勋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多次对子女们说:“他没给家人留下什么财富,但给家人留下一个好名声”。习仲勋坚持把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以革命家的风范将共产党人的无私和中国传统的家教融为一体,体现了一位老革命家的人间大爱,这正是当今时代需要大力弘扬的一种时代精神。
2.从小勤俭持家。
2001年10月15日,习近平写信祝贺习仲勋88岁寿辰中说:“父亲的节俭几近苛刻,家教的严格,也是众所周知的。这是一个堪称楷模的老布尔什维克和共产党人的家风,这样的好家风应世代相传”。事实上,习近平也是这么做的。就他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不久,就提出了以“勤俭节约,改进作风”为核心的八项规定,在十八届中纪委二次会议上,习近平告诫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坚决反对比排场、比阔气,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3.坦诚宽厚待人
习仲勋的高尚人格和独特魅力,在于其克己奉公、艰苦朴素、以身作则和胸襟宽广。习近平说习仲勋之所以受到广大人民群众和中国共产党同志的普遍尊敬,首先是因为他为人坦诚、忠厚。
六、做好家风的四大秘籍
1.善
《易传·文言传·坤文言》里面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我们若仔细体会,便会领悟到善的家风好处很多,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果循环,日行一善,胜似日进斗金,日行一善,积善成德,厚德载物。我家父也曾对我讲过:“但凡当大官的、当大老板的家庭,他们的祖上都不是大恶人,而都是大善人”。清曾国藩也说:“善人种德,降祥于天,恶人种祸,贻殃于后”。
2.勤
曾国藩说:“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所以在他看来,一个家庭有“勤”的家风,便可早晚兴旺发达,永不贫贱;富有的家庭家风不好,子孙后代天天好逸恶劳,骄奢淫逸,最后也要把家业败光;穷人的家庭,持之以恒的勤奋努力,终能闯出一番属于自己的天地,再持续不断的勤奋努力,则可以让家族兴旺发达。
3.学
“勤”不仅指做事要勤快,而且还要勤学苦读,动脑勤快,如孔子所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人生有两大无价之宝,一是时间,二是大脑。人只有活到老学到老,才能让自己更加智慧,做事做人左右逢源而走向成功。曾国藩不求子孙后代做达官贵人,只求子孙后代都是知书达理的读书人。他说:“吾不望代代都富贵,但愿代代有秀才,秀才者,读书之种子也”。后来他的子孙后代以用实际行动恪守教诲,继而兴旺发达到今。
4.和
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家庭后方稳定、和睦、和谐,每位家庭成员才能无虑向前冲锋打拼事业,相反一个家庭总是吵吵闹闹,就算家庭再富裕再多福气,也会在互相争吵中流失殆尽。这就是“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的事例。所以说家庭和睦比什么都重要。曾国藩说:“凡一家之中,和字能守几分,未有不兴,不和未有不败者”。而且他多次写信告诫兄弟要和睦,消除兄弟之嫌隙,兄弟同心,其利断金。最后成功消灭太平天国,建立绝世奇功。 家庭不和的原因如下:
(1)个人格局不高,胸量小。
(2)缺乏个人独立能力,为家庭小利而争斗,没有向外看,走向外面,独挡一面的能力。
(3)家庭女成员相对对经济看得重一点,格局低一点,容易在经济上引起怀疑争吵,男人应做好,处理好这种事情的发生。
七、家风的有效模式
(一)礼礼,指礼仪、礼貌、礼节、礼数、礼法、礼文等。礼仪指一个人的仪表、仪态,是一种被人们规定的共同认可的秩序,是人们在交往中体现出来的人们之间互相尊重的意愿。就是与人交往的程序、方式以及实施交往行为时的外在表象方面的规范,包括语言、仪容、仪态、风度等。
礼仪的作用:
1.尊重的作用,即向对方表示敬意,同时对方也还之以礼,礼尚往来,蕴含对彼此的尊敬。
2.教化的作用,礼仪通过评价、劝阻、示范等教育形式,纠正人们不正确的行为习惯,倡导人们按礼仪规范的要求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正常生活。
3.调节的作用,在社会交往时出现了不和谐,或者需要做出新的调整的人际关系,往往需要借助某些礼仪活动去化解矛盾,调节关系。
4.美化的作用,良好的形象离不开美,礼仪带给人们的正式形象的美化,通过仪表规范、言辞谈吐、行为方式中的礼貌、礼节,展示独特的个性,内在的修养和发展潜质。
礼仪在公共关系中的主要作用有:
(1)塑造形象的作用。
(2)信息沟通的作用。
(3)协调关系的作用。公共关系礼仪借助于一定的外部形式,如问候、握手、邀请、迎送、慰问、预约等,能够促进公共关系的协调。
(4)广结良缘,消除误解的作用。礼节:礼节是指人和人交往的礼仪规矩。礼节是不妨碍他人的美德,也是自己行万事的通行证。礼节是人对人表示尊重的各种形式,包括动作形式和语言形式,如握手、鞠躬、磕头等。
5.如何做好礼节:
(1)居家为人子不晚起,衣服自己整理,晨昏必定省。为人子不坐中席,行不中道。为人子出必告,反必面。长者予物,需双手奉接。徐行长后,不疾行长前。长者立不可坐,长者来必起立。不在长者座前踱来镀去。立不中门、过门不践门限。立不一足跛,坐勿展脚如箕;睡眠不仰不伏,宜右卧如弓。同桌吃饭不另备美食独啖。不挑剔食之美恶。食之不叹,不训斥子弟。
(2)在校升降国旗及唱国歌、校歌时肃立示敬。师长上下课时,起立致敬。向师长质疑问题,必起立。路遇师长,肃立道旁致敬。听讲时,应端坐或直立;不支颐交股、弯腰、翘足。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3)处世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家庭之事,不可向外人言。口为福祸之门,话要经一番考虑再说;见失意之人,不说得意话;见老年人不说哀伤话。交浅不可言深,结交不出恶声。不侮辱人,不向人开玩笑。与残疾人见面要格外恭敬。于肩挑小贩苦力,莫讨便宜。施恩求忘,受恩必报;得罪于人需求解,开罪于我,应加恕。善人自当亲近,需要久敬,恶人敬而远之。遇事要镇静,做不到的事,莫妄逞能。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凡事要合理智,不可偏重感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凡求教他人的事,必须造门请问。
(4)聚餐坐有次序,上座必让长者。入座后不横肱,不伸足。主先举杯敬客,客致谢辞。主人亲自烹调,须向主人礼谢后食!举箸匙,必请大家同举。同箸夹菜,只取向己一方者,不起立向他角器中取菜。箸匙不向碗盘顶心取菜取汤。公食之器,不用己箸翻撹。匙有余沥须倾尽,方再入公食器中。自己碗中之肴菜,不可返回公器中。箸匙所取菜肴,不信于他人。食勿响舌,咽勿呜喉。公食以不言为原则,须言亦应该避免唾沫如公器中。咳嗽必转身向后。勿叱狗,不投骨于狗。碗中不留饭粒。不对人剔牙齿。客人未毕,主人不先起。起席,主逊言慢待,客称谢。宴毕,主人进巾进茶。
(5)出门衣冠不求华美,唯须整洁!见长者,必趋致敬。登高不呼、不指、不招呼。路上不吸烟、不嚼食物、不歌唱。乘车见长者必下,见幼者也须与之颔首为礼。夜必归家,因事不能归时,必先告家人!车马繁华冲区,不招呼敬礼。不立在路上久谈。不走在马路中间,过人行道需左右看清,不可与汽车争路。行走时,步履宜稳重,并宜昂首张胸,目向前视,遇妇女老弱,应尽先让路让座。途经有人问路,须详为指示;问路于人,须随即称谢。一人不入古庙,两人不看深井。逢桥先下马,过渡莫争船。在车上和飞机上不探头或伸手出窗,并不得随便向窗外扔东西。
(6)访人先立外轻敲门,主人让入方入。入内有他客,须一一为礼,辞出时也如此。入内见有他客,不可久坐;有事,需请主人另至它所述说。坐谈时见有他客来,即辞出。坐立必正,不哗笑。不携一切动物上堂。主人室内之信件、文件,概不起看。谈话应答必顾望。将上堂,声心扬。户开亦开,户阖亦阖;有后入者,阖而勿遂。主人欠伸,或看钟表,即须辞出。饭及眠时不访客。晋谒长官尊长,应先鞠躬敬礼,然后就坐;及退亦然。与长官尊长及妇女握手礼时,应宜先行握手,然后敬谨与握。访客不遇、或留所、或写字登留言牌。
(7)会客见先致敬,熟客道寒喧,生客请姓字住址。及门先趋,为客开门。每逢门必让客先行。入门必为客安座。室内有他客,应与介绍。先介幼于老,介卑于尊,介近于远,同伦则介前于后。敬茶果先长后幼,先生后熟。主人必下座,举杯让茶。客去必送致敬,远去客必送至村外和路口。远方客走来,须备饮食、寝室,导厕所,导沐浴。远方客去,必送至驿站,望车开远,始返。
(8)旅行将远行,必辞亲友,祭祖辞亲。远到目的地,必先拜访有关人士。归来必谒亲友,或略送土物。远行之亲友辞行,必往送行,事前或赠物,或宴饯。远方客来拜访,须往答拜,或设宴接风。旅人归来拜,须诣回拜,或设宴洗尘。受人之送行及饯别,达到所在地,须一一函谢。人之接风和洗尘毕,须还席。入境问禁,入国问俗,入门问讳。入国不驰,入村里必下车马。
(9)对众他人正谈话,不在中间插言。两人对淡,不向中间穿走。不高声喧哗扰乱他人视听。不横坐、不横腿、不扪脚。不隔席谈话。坐不掀起椅凳之后方。衣帽不加于他人衣帽上。不向人喷水吐痰。不向人呵欠、舒伸、嚏喷。
(10)馈赠礼尚往来、来而不往;往而不来,皆非礼也。赐人不曰来取,与人不问所欲。赠人礼物,必谦必敬。赠人物品,外必用包裹,婚丧庆寿例外。
【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