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留痕》
作者-邸刚
谨以此文:
深切缅怀我的父亲母亲
第一章
(序言)
(未完待续)
第二章
(1941年12月至1952年12月)
1941年冬天,父亲与本村白氏催收欠债时,白氏企图继续赖帐,与父亲发生纠纷,并手持木棍对父亲进行驱赶殴打,父亲忍无可忍,徒手进行反抗,不慎将白氏面部打伤,父亲身上也多处受伤。起因是白氏连续多年拖欠债务,仗势欺人。白氏有个舅舅,残暴蛮横,勾结匪患,扰害村民,为乡亲所不齿,给本村妇女儿童带来巨大的恐惧和痛苦,当地百姓恨之入骨。白氏的舅舅得知其外甥被打伤,扬言非要打断父亲的腿,为其外甥报仇,父亲畏惧白氏舅舅的恶行,被逼无奈,只能背井离乡,从此开始了漂泊流离的生活。
1942年2月,父亲在绥远省.归绥市(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投身革命,矢志报国。入伍后,因父年少,聪明灵活,踏实肯干,再加上读过三年私塾,是那个年代稀有的文化人。父亲酷爱马匹,骑术娴熟,求知欲强,是一个志趣广泛的热血青年,颇受首长青睐,破格提拔父亲做了通信员。父亲丝毫不敢懈怠这份职责,勤勤恳恳,严于律己。首长经常把重要的任务交给父亲独自去完成,实属难得,经过一段时间的淬炼,提升了父亲的素质和能力,给日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这也是父亲之后一直享受干部待遇的关键所在。与此同时,父亲深知文化知识的重要性,意味着能在更多的岗位上承担更大的责任,做更多的贡献。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1943年9月,因父亲各方面表现出众,被抽调到晋西北军区一支刚组建不久的八路军武工队,执行筹措军需物质的任务。父亲讲,为了筹措军需物质,经常乔装深入敌战区执行任务。有一次进入大同市执行任务时,被日本宪兵特务跟踪,情急之下,父亲躲进一家澡堂才得以脱身。1944年春季,父亲去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执行押运军用马匹任务,在押运途中,经过内蒙古商都县境内时,遭遇了一小股日军的骑兵小队,父亲和战友们机智勇敢的击毙了日军,并截获了六匹战马,圆满地完成了押运任务,受到了部队首长嘉奖。
1944年9月,父亲在内蒙古.卓资县境内筹措军需物资时,与日军遭遇,被日军投掷的手雷炸伤右脚,导致右脚面骨粉碎性骨折,由于当时医疗条件有限,无法治愈,右脚里的弹片始终没有取出来,从此落下终身残疾。父亲脚伤未愈,就请战回归部队,跟随部队转战山西大同、怀仁、朔州等晋北地区,和战友们一起并肩作战,继续抗击日寇。
1945年8月15日,在全世界人民的同仇敌忾下日本帝国主义被打败,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取得了全面胜利,第二次世界大战落下帷幕。中国人民历经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浴血奋战,大半个中国被日本侵略者践踏,狼烟四起,百姓流离失所,生灵涂炭,3500多万同胞伤亡,他们用生命诠释了什么叫“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奉献精神,为了护我河山,千千万万个少年儿郎拜别父母,冒着敌人的炮火,冲向了由鲜血浸染而成的战场。而今,硝烟散去,警钟长鸣,我们要永远缅怀先烈,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吾辈自强。
日本投降后,中国人民沉浸在一片喜悦之中。蒋介石集团企图独吞抗日战争的胜利果实,不顾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背信弃义,撕毁停战协定,大举进攻解放区,残害无辜百姓,中国内战全面爆发。为了打败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父亲放弃卸甲归田,荣归故里,毅然决然地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和战友们继续并肩作战。
1946年1月至9月,父亲参加了解放大同、集宁战役。此役期间,父亲所在部队的番号于1947年3月,变更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建制。1947年3月,蒋介石调集精兵强将,进攻延安,形势严峻,党中央决定放弃延安,转战陕北,在运动战中消灭敌人。为了保卫延安,保卫毛主席,父亲所部奉命西渡黄河,执行掩护党中央机关的转移任务。延安保卫战结束后,参战部队排级以上干部,荣膺【共和国人民功臣】勋章。
1948年2月至4月,父亲参加了解放宜川战役和宝鸡战役,之后部队驻防陕西省宝鸡市。直到1949年2月,父亲所部奉命增补到第一野战军序列,在某团团部后勤处任职(连职)。
1949年5月,西安解放当天,300余名国民党残兵败将,逃上具有“天下第一险”之称的华山,企图依靠华山天险负隅顽抗,父亲所部奉命追击,在当地老乡的指点和大力支援下,一举歼灭了敌人,解放了华山。1949年7月,父亲所部在扶眉战役结束后,转战甘肃平凉、华亭、泾川、灵台、静宁等地,执行清剿国民党残余部队的作战任务,战绩斐然。
1949年9月,遵照中央军委命令,从全军抽调文职干部,支援东北野战军,父亲也在抽调的干部之中,被抽调到第四野战军第42军司令部后勤部任职(正营科级),部队调驻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
1949年,解放战争接近尾声,“三大战役”后,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解放军则势如破竹,乘胜追击,从胜利走向胜利,解放了除台湾省等岛屿外的全国领土。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浴血奋战,打败了蒋家王朝,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1949年10月1日下午三点,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全国各族人民喜笑颜开,首都30万群众欢欣鼓舞,聚集在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活动。
解放战争结束后,伟人毛泽东主席原计划是乘胜追击,迅速解放台湾,进而解放全中国,然而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解放军都已经开始勤奋练兵,随时准备出兵解放台湾,朝鲜战争却打响了。1950年6月25日,美帝国主义悍然对朝鲜发动侵略战争,将战火烧到中朝边境,战云密布,严重威胁国家安全。党中央最终决定:应朝鲜的邀请,出兵增援,发出口号:“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中央军委紧急下令第42军迅速恢复作战状态,为保家卫国,父亲征尘未洗,再披战甲,加入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行列,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抗美援朝的战场。
1950年10月16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2军比兄弟部队率先三天从吉林省.辑安市(今吉林省.集安市)秘密渡过鸭绿江进入朝鲜境内,向长津湖地区集结,与兄弟部队汇合,并迅速投入战斗。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2军在朝鲜战场血拼两年多,屡建功勋,一共参加了五次战役,其中包括:长津湖.黄草岭阻击战、西线穿插战、踏平汉江战役、东线横城反击战、西线防御战。共歼敌2.8万余人。其中,第一次战役的长津湖.黄草岭阻击战,是第42军建军以来最辉煌的战役,一战成名,被载入史册,成为主力作战部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2军号称“旋风部队”,以防御战得名的王牌部队。
父亲讲,由于部队入朝紧急,没有做好相应的御寒措施,再加上当年遭遇百年不遇的寒潮,还未开战就有很多战友被冻死,活下来的战友们也有不同程度的冻伤,即便如此,战友们依然坚守在阵地上,没有因此而退缩。父亲讲,他曾多次冲过敌人的封锁线,冒着美国军机的狂轰滥炸,给前线部队运输后勤补给,每次都有战友壮烈牺牲,为国捐躯,长眠于异国他乡。父亲说:打仗不但要靠勇气和意志,还要靠运气,父亲从上战场那一刻起,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从没想过活着回国。
1952年10月,朝鲜战争进入收尾阶段,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2军军长吴瑞林奉命率部凯旋回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主席金日成将军举行宴会,为战功赫赫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2军全体将士送行,成为我军的楷模。
中国出兵朝鲜,旨在阻止战争蔓延,更是向世界表明,中国将坚决捍卫自身的国家利益。我们应该记住这段历史,不仅是为了纪念那些在战争中牺牲的英雄,更是为了铭记那些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决策的领导者,他们的智慧和勇气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只有充分理解和记住历史,我们才能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抗美援朝战争是我国历史上不可不说的一战,在中国人民心目中,这是一场利国之战,也是一场胜利之役。中国人民志愿军永载人类战争史,那种大义凛然、视死如归、撗扫一切强敌的革命英雄主义会象基因一样,植入中华民族肌体。
1952年10月30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2军奉命回国后,部队番号变更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2军,一部分部队进驻辽宁省营口市。同年11月,经部队首长介绍,父亲和母亲在辽宁省营口市喜结连理,恩爱终生。
(未完待续)
第三节
(1952年12月至1976年12月)
1953年5月,父亲调任天津华北冶金地质勘探总公司任职。因父亲在军队长期从事后勤保障管理工作,资历深厚,经验丰富,业务精湛,爱岗敬业,职业素养令人钦佩。在天津华北冶金勘探总公司总部倍受瞩目,深得总公司领导的赏识。
1956年4月,为了加强基层管理,总公司领导决定调任父亲前往驻地在河北省唐山市的515地质队,主管物质供应管理工作。在任职期间,父亲恪尽职守,大公无私,经常深入勘探作业第一线,关心职工诉求,为职工排忧解难。期间,有职工向父亲反映:地质勘探一线职工经常加班加点,由于粮食供给不足,经常饿着肚子进行勘探作业,影响勘探进度。一线作业班组负责人和职工代表曾经多次向时任领导汇报此事,可这位做派蛮横的时任领导,习惯于长官说了算,对职工的诉求熟视无睹,欺上瞒下,弄虚作假,问题一直得不到落实,广大一线职工敢怒而不敢言,怨声载道,引发了一线职工的不满情绪。父亲了解到事情的来龙去脉后,甚感忧心,立刻与时任领导商榷,呼吁他如实向上级领导汇报情况,尽快给勘探作业一线职工增加粮食供给,提高生产效率。不料,这位横行霸道的时任领导,却勃然大怒,怒怼父亲,口出不逊,言词不堪入耳,横加指责父亲激化职工矛盾,破坏干群关系,干扰生产秩序,政治觉悟模糊。双方针锋相对,各执一词,都不愿意退一步,氛围进入白热化,父亲始终站在广大职工的一边,为了广大职工的利益毫不妥协,据理力争。此事在515地质队内部闹得沸沸扬扬,引发了轩然大波,同时也引起了总公司领导的关注,总公司领导经过调研,对那位时任领导进行了批评教育,在总公司领导的直接干预下,此事最终得以落实,一线职工拍手称赞。
1958年至1960年的“大跃进”运动,是“左”倾冒进的产物,由于那些不切实际的瞎指挥泛滥,高产风、虚报风、浮夸风、共产风盛行,很多地方开始放卫星,一亩地几万斤产量,可谓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在三年五年赶英超美的影响下,这股风刮到了各行各业,导致众多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
那些年,说实话、办实事要担很大风险,父亲自从与那位心胸狭窄的时任领导发生争执之后,加剧了那位时任领导对父亲的不满情绪,对父亲怀恨在心,把父亲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和排斥打击的对象,视为他仕途中的阻力和绊脚石。为泄私愤,凭借自己手中的权力,在各种场合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旁敲侧击,指桑骂槐,对父亲的一言一行做片面解读,歪曲事实,进行无端的诬陷诽谤,公然煽动群众,用不光彩的手段栽赃陷害,把父亲所做的一切都污名化,并打上政治烙印。在工作中,到处对父亲进行无端指责,从中作梗,设置障碍为难父亲。
在一次运输勘探设备和仪器仪表的途中,遇到了暴雨,父亲为了保护国家财产,不顾脚部旧伤再度被感染的风险,在暴雨中用身体遮挡雨水,导致装在上衣口袋里的报账凭证被雨水浸泡,无法按时向财务科报账。父亲在第一时间就与时任领导和财务科负责人做了汇报,并商讨了补救措施。可这位阴险狡诈的时任领导一手遮天,根本不给父亲补救的机会,却罔顾事实,借题发挥,在背后捅刀子,诬陷父亲挪用公款,故意销毁报账凭证。时任领导拉帮结派,与培植的个人势力同流合污,助纣为虐,狼狈为奸。在他的指使授意下,一小撮利益捆绑的关系户也表现的十分活跃,趁机跳出来写大字报,捏造谎言,煽动不明真相的干部群众跟风炒作,以讹传讹,企图利用舆论的力量激起众怒从而打压父亲,割裂群众与父亲之间的关系。他们苟且私刑,持续轮番对父亲实施疯狂的极限施压和胁迫虐待,使父亲的身心受到了极大的压迫。他们飞扬跋扈,无所不用其极,明目张胆地把单位视为他们兴风作浪的堡垒。
父亲熟知: 亘古以来,任何人只要走上领导岗位,成为公众人物,就会面临各种各样挑战和矛盾,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和事,群众有怨言,受指责,被冤枉,受委屈都是不可避免的,而处理这些矛盾并保持良好的干群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在处理问题时,需要保持冷静和理性思考,兼顾各方利益,在上下级关系中,友好合作和相互理解是缓解上下级紧张关系的关键所在。倘若得罪了心怀叵测之徒,厄运就会跌宕而至,为日后埋下祸端。
随着时间的流转,时任领导对父亲的分歧愈发显著。1960年12月,父亲被迫调离物资管理岗位,另任他职。
1961年3月,时任领导处心积虑,在他的精心策划下,强行给父亲扣上了“对国家粮食政策不满、对社会主义制度不满”沉重的帽子,并以此为幌子,变本加厉的对父亲进行大肆迫害。同年4月,时任领导又迫不及待地做出了荒谬的错误决定:撤销父亲的一切职务,开除公职,并强令父亲携妻儿限期离开河北省.唐山市,否则将采取强制驱离措施,且没有上诉的权利。他们穷凶极恶,手段极其残忍,将无辜的妻儿添加到被打击迫害的行列,这种抄家灭族式的手段丧心病狂,有悖天良。面对突然袭来的挫折和劫难,父亲内心郁愤不平,感到五味杂陈,无法承受这样的决定,但又无能为力。父亲意识到政治运动的残酷性,在那个百口莫辩的年代,父亲只能默默忍受,保持沉默,以待来日。然而,父亲并没有感到彷徨,没有向命运低头,而是保持一贯的坚韧和尊严,以温和的恣态面对人生的波折,父亲的坚韧与执着,值得我们学习和铭记。
[图片]
作为单位管理人员,不论职位高低,理应坦诚相待,彼此尊重。因此,父亲主动找到时任领导,希望双方增加理解和支持,修弥互信,缓和双方紧张关系,奉劝他改弦易辙,摒弃前嫌,撤回处理决定。可这位心胸狭窄的时任领导,为了扫清障碍,态度强硬,对父亲的好言相劝置若罔闻,执意把父亲欲置于死地而后快。
1961年夏,我国正处于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父亲失去了工作,家庭生活失去保障,为了养家糊口,父亲四处奔走寻找工作。几经周折,在亲戚朋友的帮助下,于1961年秋,我们家搬迁到辽宁省、盖县、上河寨乡、马家沟村安家落户,从此开启农村生活模式。
马家沟村的马氏家族势力庞大,村里的重要岗位都被马氏家族统治,当他们得知父亲的资历后,忌惮父亲有朝一日会取而代之。然而,父亲将过往的是是非非,早已烟消云散,无意再涉足领导职位,只想当一个农民,过安安稳稳的农村生活,平平安安的过日子,可马氏家族却不以为然。从此对父亲及家人的态度急转直下,隔三差五对我们家搬弄是非,令我们全家人不堪其扰。
1962年春,无处可去的父亲,为了保护家人不受到伤害,无奈之下,我们家只能再次迁徙,投靠我的祖父,来到父亲的第二故乡,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盟.察右前旗.玫瑰营镇.全胜局村,寻求家乡亲人们的庇护。父亲少小离家,已经22年没有与亲人相见了,只是没曾想居然以这种方式与亲人相见,父亲无数次在梦中回到家乡,但因为战争,为了建立和建设新中国,父亲始终没有能够回乡探亲,父亲对亲人们的思念和愧疚刻在他的心里,成为父亲永远的痛,父亲与久别的亲人们相见的那一刻,喜极而泣,心中的愧疚和思念像一股涌动的激流无法控制,令围观的父老乡亲们潸然泪下。
这次迁徙,有我和我二姐、二弟和三弟。因为我母亲身怀六甲,为了让我大姐顺利完成学业,大姐继续留在营口市(外婆)大舅家完成学业,故此我母亲和我大姐没有与我们同行。由于我们年幼,对当时发生的情景记忆模糊,只记得我们坐了好几天火车,来到一个既亲切又陌生的地方。我们这个从唐山市落难下来的家庭,早已一贫如洗,何时才能结束这种颠沛流离的困境,家庭前景堪忧。
父亲战功显赫的传说,在家乡早已口口相传,家喻户晓。乡亲们得知父亲遭到政治迫害,沉冤返乡,无不为之感到震惊和唏嘘,为这样一位多年征战沙场,在枪林弹雨中舍生忘死,奋勇杀敌的【共和国人民功臣】蒙受不白之冤,感到困惑。 第四节
(1976年12月至1997年12月)
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我们兄弟姐妹们都在渐渐长大,有的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为此,父亲和母亲都倍感压力。农村虽然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可以大有作为,但生活环境毕竟不比城市优越,亲戚朋友纷纷给父亲做思想工作,劝说他尽快回原单位洗清冤屈,讨回清白,给子女们创造一个好的前程。
虽然岁月在流逝,但流水般的时间冲不淡父亲的战友情,1976年10月“四人帮”倒台,至此,全国走出了灰暗的十年光阴,父亲原单位的老战友、老同事和职工家属们,虽然年华已老,但友情未变,并给父亲写来一封联名信,信中向我们全家人表示问候,分享了彼此的回忆和关心,介绍了515地质队已于1964年春,由河北省.唐山市整体迁徙至山西省侯马市。信中说:当年父亲受到了不公正的打压和迫害,声明原单位对父亲的处理决定是错误的。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经过长期积淀,原单位老战友、老同事和广大职工家属幡然醒悟,纷纷站出来为父亲鸣冤叫屈,诚心诚意为父亲声援,踊跃为父亲出面作证,呼唤父亲尽快回原单位落实政策,讨回公道。
时过境迁,物是人非。父亲不愿再提起那段尘封已久的陈年旧事,本想让那段悲剧随风而去,把真相淹没于历史的长河里。但是,原单位老战友、老同事和职工家属们殷切期盼父亲的早日归来,在家乡父老的耐心劝慰下,父亲决定与原单位的老战友、老同事们重逢,和母亲一同踏上了漫长的上访之路。
然而,平反昭雪的路并非一帆风顺。1977年春天,我国正处于拨乱反正的历史转折时期,“一切按既定方针办”是那个时期的指导思想。515地质队的领导以“两个凡是”为幌子,故意拖延时间不予办理,(两个凡是是指:凡是毛主席做出的决策我们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两个凡是”有特定的指向,目的是“强调了高举毛主席的旗帜稳定局势”。时任领导在原单位耕耘了二十多年,个人影响力根深蒂固,利益捆绑的关系户人多面广,擅权妄为,任人唯亲;派系斗争盘根错节,权力纷争;领导班子成员频繁更迭,责任不明确,相互推诿;组织机构不完善,规章制度不健全,各部门负责人思想僵化,不作为、乱作为,形同虚设;干群关系矛盾交织,乱象纵生等诸多不利因素,平反的路阻碍重重,父亲和母亲在申冤的路上艰难的奔波,经过四年又五个月的慢长等待,从希望到失望,甚至绝望,周而复始,充满了挣扎与煎熬。最终在原单位老战友、老同事和广大职工家属的呐喊声中,在山西省人民政府和侯马市人民政府的督办下,真相大白,1981年9月,含冤负屈近二十个春秋的父亲,终于得到了正义的伸张,沉冤得雪。历史证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赢得了大多数在文革中被打倒、受牵连的老一辈们的支持。
清者自清,浊者自浊。事实依据印证父亲是清白的。谎言可以掩人耳目,暂时蒙蔽群众,但是,历史不会说谎,经过时间的积淀,谎言终将被揭穿,真相必将浮出水面。
经查:专案组一致认为,515地质队当年强行给父亲扣的“对国家粮食政策不满、对社会主义制度不满”的帽子是荒唐至极的弥天大谎;处理决定是草率的、是毫无根据的抹黑、是彻头彻尾的政治迫害;是一起不折不扣的冤假错案。
做为一名久经沙场的【共和国人民功臣】,遭遇政治迫害二十年,因此,父亲母亲的前途受到极大的阻碍,子女教育和家庭前景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父亲心存爱国之心,正值年富力强,精力充沛,对祖国的经济建设信心满满,热情高涨。母亲受过高等教育,也是那个年代为数不多的人才,随时可以为国家建设贡献出自己的聪明才智。然而,母亲却经历了二十年的农村落后环境,励练成一名家庭主妇,所学到的文化知识被淹没,毁于一旦。二十年沧海桑田,不过是弹指一挥间,想当年,父亲是中年人,归来已是两鬓斑白的老者,可以继续为国家经济建设贡献剩余的价值,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
1981年10月,原单位领导向父亲及我们全家人道歉,给父亲恢复了名誉和原职,我们这个历经磨难的家庭,苦尽甘来,恢复了城市户口,全家迁居山西省侯马市,为此,我们全家人欣喜若狂,我们这个家庭迎来了圆满的结局。
为了让国家更好的发展,维护当时安定团结的局面,专案组负责人与父亲沟通后,父亲摒弃了个人的是非恩怨,相逢一笑泯恩仇,放弃了对始作俑者的追诉,让他们愉快地逃避了追究,他们对自己当年的年少无知感到痛心疾首,追悔莫及,诚恳向父亲及我们全家人表示歉意,并求得谅解和宽容。父亲服从大局,不计前嫌,彰显了父亲一直以来以大局为重,和宽宏大度的人格魅力,他的坦诚和光明磊落令人敬佩。然而,在罪恶中游泳的人,必将在悲哀中沉没,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善恶有报,正义的力量是无法被抹杀的。
人心自有向背,公道自在人心。感谢亲戚朋友们的热情鼓励,感谢曾经与父亲并肩奋战的老战友、老同事和职工家属们的鼎力相助和支持;感谢山西省人民政府和侯马市人民政府尊重事实,明察秋毫,为父亲伸张正义。正义有可能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
1985年10月,父亲辞去所有职务,办理了离休手续,过上平淡而宁静的生活,父亲虽然离开了工作岗位,依旧保持着之前的作息习惯,每天按时起床,按时用餐,按时休息,日日如此,雷打不动,直到1997年12月因病去世。
父亲一生淡泊名利,两袖清风,一尘不染,敢言直谏,勇于担当,在风云变幻的历史经纬中,充满着坎坷和磨难,为建立新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用鲜血谱写了历史,见证了新中国的跌宕起伏,父亲的经历不仅仅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缩影,更是一代人的红色精神的真谛,父亲用忠诚、坚韧和勇敢示范了什么是爱国情怀和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担当。父亲生前常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是以鲜血和生命为代价的,值得我们用鲜血和生命去守护”。无数革命先烈的牺牲,换来了今天的岁月静好,祖国的繁荣富强离不开革命前辈们的爱国情怀和精神力量。父亲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无法继续为国家的经济建设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但他的故事提醒我们,尽管人生的道路可能会充满坎坷和曲折,但坚信自己的信念,积极投身于国家的发展建设中,依然可以取得成就,历史并非只有成功者的故事,不被重视的奋斗者,可能没有闪光的荣耀,但他们的贡献同样伟大,同父一样,即使在困境中,也要坚守初心,继续前行,才能不断进步,实现个人与国家共同发展的目标,父亲的人生经历是一部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后辈永远铭记。
父亲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忠诚和勇气,他不畏艰难困苦,敢于说真话,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他的人生经历是一部奋斗与坚持的史诗,也是一面反映当时历史风云的镜子。
父亲的经历让我们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一个人只因为说了真话就会遭到打击迫害?为什么我们不能坦诚的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这是一种制度问题?还是一种人性的问题?我们应该如何改变这种状态,让正义得到尊重和实现。
终稿:2023年07月
作者简介
邸刚,男,网名菩提树,1957年7月7日生人,籍冀唐县,现居山西省侯马市,大专学历,工程师职称,建筑施工安全质量管理专业,曾就职于山西省第一建筑工程公司。自幼酷爱文学,博览群书,业余时间喜欢陶醉文字,并用文字记录生活,梦想成为一名作家.诗人,蓦然回首才发现吾已两鬓染霜,年过华甲,未成正果,觊觎努力写文说字,看否梦想成真,闲睱时间写些诗文等类作品,自认为写作之路艰辛而漫长,且不敢苟活于现状,决心用余生谱写诗文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