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青铜大立人是祝融“黄帝”之像

荷香月暖 >《远古研究与董氏》
阅373转22022.05.08 广西
关注
祝融研究
三星堆青铜大立人是祝融“黄帝”之像
广西 贺州 董全吉
“炎帝”并非一人,也是一个部落首领的称号,有炎帝烈山氏、炎帝神农氏、炎帝祝融氏、炎帝夙沙氏、蚩尤炎帝等多位。 一个黄帝不可能在位一百多年,必定有两个以上的黄帝。根据《山海经》、《韩非子》、《左传》、《国语》、《史记》等历史典籍的记载,黄帝并非一人,有黄帝轩辕氏、黄帝有熊氏、黄帝缙云氏等。也就是“缙云”黄帝是黄帝之一。
史传黄帝寿一百一十到一百一十七岁或言在位一百年,系指涿鹿时代黄帝氏族执政时期。涿鹿黄帝在北方休养生息百年之后南迁王屋山,再迁华山,河南灵宝。号有熊氏,灵宝黄帝在位十九年,铸天、地、人三鼎于灵宝城东南十里荆山(又名铸鼎原,本为夸父山),传说铸鼎后,他白日飞升羽化而去。 《帝王世纪》说黄帝“或传以为仙,或言寿三百岁。”。《五帝本纪·集解》引《帝王世纪》谓黄帝在位100年,颛顼在位78年,帝喾在位70年。司马迁分别将三种史实秉笔实录於《史记》: 其一为《史记·封禅》载:与司马迁同时代的公孙卿上礼书於汉武帝曰:“黄帝迎日推荚,后率二十岁复朔旦冬至,凡二十推。三百八十年,黄帝仙登於天。” 其二为《史记·五帝本纪》中载:“黄帝崩。葬桥山。”(即今陕西省黄陵桥山之黄帝陵)。皇浦谧注曰:“黄帝在位百年而崩,年百一十一岁。”(皇浦谧注引自中华书局,1959年9月出版司马迁著《史记·五帝本纪》。 其三为《史记·封禅》中载:“汉武帝(元封元年冬十月,公元前一百一十年)祭黄帝桥山,释兵须如,上曰:“吾闻黄帝不死,今何有冢,何也?”或对曰:“黄帝已仙上天,群臣葬其衣冠。”;唐王瓘《广黄帝本行记》记载:黄帝居代,总一百一十年,在位一百年。颛顼高阳氏,黄帝之孙也,有圣德,在位七十多年,年九十八岁……帝喾高辛氏……在位七十年,年一百五岁。帝尧陶唐氏……在位九十八年,年一百一十八岁。黄帝有子,各封一国,总三十三氏。出黄帝之后,子孙相承,凡一千二百五十岁。自黄帝巳酉岁,至今大唐广明二年辛丑岁(即881年),计三千四百七十二年矣。 南宋《轩辕黄帝传》记载:黄帝居代总一百二十年,在位一百五年。帝之子少昊,名挚,字青阳,号金天氏,居位八十一年,都曲阜,子孙相承,共四百年。黄帝孙颛顼,号高阳氏,母蜀山氏,有圣德,居帝位七十年,寿一百五岁,都偃师。帝尧陶唐氏,黄帝之玄孙,帝喾之子,姓伊祁,字放勋,兴于定陶,以唐后为帝,在位七十年,寿一百一十八岁,都平阳。舜有虞氏,黄帝九代孙,姓申屠,摄帝位三十年,正居位五十年,寿一百一十二岁,都蒲坂。夏禹亦黄帝之玄孙也,姓姒,居帝位,都安邑,在位九年,子孙相承四百三十二年。殷汤,黄帝十七代孙姓子都亳,在位十三年,子孙相承共六百二十三年。周发,黄帝一十九代孙,姓姬,居帝位六年,都镐京,后平王迁洛邑,子孙相承共八百七十三年。
《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居轩辕之丘,娶西陵氏之女,是为螺祖。骡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 螺祖,民间又叫“蚕母娘娘”。她与黄帝生有两个儿子:玄嚣和昌意。 《山海经·海内经》:“黄帝妻雷祖,生昌意。”,郭璞注: 《世本》 云: “黄帝娶于西陵氏之子,谓之累祖。”,袁珂案: 《路史·后纪五》 云:“黄帝之妃西陵氏曰儽祖,以其始蚕,故又祀先蚕。”。《史记·五帝本纪》:“黄帝娶西陵氏之女,是为嫘祖。”,刘恕《通鉴外纪》曰:“西陵氏之女嫘祖,为黄帝元妃,治丝茧以供衣服,后世祀为先蚕。”;《集说诠真》:《宋史·孔维传》 载: 孔维上疏曰: “《月令》 仲春祭马祖,季春享先蚕,皆为天驷房星也。为马祈福,谓之马祖,为蚕祈福,谓之先蚕。是蚕与马同其类尔。”。唐开元年间盐亭人赵蕤撰写的修葺嫘轩宫碑序曰: “黄帝元妃嫘祖。生于本邑嫘祖山,殁于衡阳道,尊嘱葬于青龙之首,碑碣犹存。生前首创种桑养蚕之法,抽丝编绢之术。谏诤黄帝,旨定农桑,法制衣裳。兴嫁娶,尚礼仪,架官室,奠国基,统一中原,弼政之功,殁世不忘,是以尊为先蚕 …… 忆官史。据前碑所志,补建于蜀王之先祖蚕丛。后文翁治蜀,大加阔筑。历经兵燹,已三缺三圆矣。”。《水经注》卷 35 江水条的记载:西陵县故城,《水经注》卷 34 又云:夷陵县之古城“秦令白起伐楚三战而烧夷陵者也……黄武元年( 222 )夏名西陵也。后复曰夷陵。”,《史记》“秦昭王遣白起伐楚取西陵者也。”,西汉时期成书的《战国策》记载:“顷襄王二十年(公元前 279 ),秦白起拔楚西陵,或拔鄢、郢、夷陵,烧先王之墓,王徙东北保于陈城,楚遂削弱。”。秦汉以前“西陵”和“夷陵”不是一个地方。
《史记》载大儿子玄嚣生在“江水”边,有学者以青衣江今乐山一带;二儿子昌意,生在“若水”边,有学者认为在今四川西部的雅垄江畔。《史记·五帝本纪·正义》解释说:“西陵,国名也”。据专家学者考证,四川绵阳市盐亭县就是当年西陵国所在地域内。盐亭县始因与产盐的盐井比邻而得名。西陵国境内发掘出青铜跪俑,其年代比三星堆更古远,还有一座上古界碑,上面刻有田多行类似文字的符号,与西安半坡彩陶刻划符号相似,是属于公元前四五千年前的文化遗存,就时间来计算,比两河文明、埃及文明时期的文字古远得多。人们在盐亭发现了大量的出土蚕桑文物、化石、骡祖文化遗迹和唐代《骡祖圣地》碑,在祖家湾古墓群中发现两幅石刻,分别是《轩辕酋长礼天祈年图》和《萤尤风后归墟扶桑值夜图》。蚕丛的故里的居民至今在火神庙供奉火神“祝融”,并流传许多关于螺祖发现天虫、养蚕制丝骡祖蚕桑织业的故事流传,老百姓仍保留有每年祭祀骡祖的民俗。《史记·五帝本纪》、《路史·后记五》记载了祭祀嫘祖为蚕神的起缘与活动。证明嫘祖传播养蚕缫织文化到达西陵峡等地一定的范围。《史记》载:“帝采首山之铜,铸三鼎于荆山之阳”,铸造冶炼是“火神”祝融部落的长期实践,荆山与西陵山相交于沮[jǔ] 水。北宋著名的志书家王存在《元丰九域志》中说:"峡州西陵山"为祭祀嫘祖的圣地,祭祀时间为三月十五日嫘祖的生日。庙会持续三天三夜,祭拜仪式隆重而和美。
《竹书纪年》记载:“黄帝轩辕氏,母曰附宝,生帝于寿丘。”即山东曲阜城东4公里的旧县村东的寿丘,这位黄帝是山东人。黄帝本是有熊国的君主,称轩辕氏,活动在今天的河南、山西一带;黄帝也来西陵国求婚的故事在《世本》、《大戴礼记》、《史记》皆有记载,《史记·五帝本纪》和《周易·坤卦》载:炎帝势衰,蚩尤作乱,西南得朋,东北丧朋,炎黄结盟,联合击败了蚩尤。两个大部落联盟逐渐走在了一起。 因此出现“缙云”黄帝。
许慎《说文解字》:“缙,帛赤色也。”,黄帝时期以云纪,缙云属于一个管理南方的官职的称呼,也成为继任的“黄帝”。而夏官为祝融部落首领或人员。“缙云”本无“氏”,后人称呼的增加“氏”的成为“缙云氏”。广汉三星堆商晚期青铜大立人像青铜面具,突出了眼睛“纵目”以及“毕方鸟是火正祝融的使者”,皆符合祝融的特征兼具蚕虫眼睛的特征。三星堆出土的青铜面具,突出了眼睛“纵目”,或许为蜀王蚕丛(祝融)。蚕虫是否演化为“蚕丛”?考古专家认为:三星堆出土的青铜面具,突出了眼睛“纵目”,或许为蜀王蚕丛(祝融)。结合第一代蜀王蚕丛的故里汉阳古镇上的居民修建了火神庙长期供奉火神“祝融”;重庆《缙云志》说:“缙云山出于禹别九州之前,曾是黄帝合药炼丹之地”;再依据考古学家推断三星堆商晚期青铜大立人像为黄帝之像。那么,我认为此黄帝应该是祝融部落的首领,即是祝融缙云“黄帝”之像。
《破译三星堆:青铜大立人是黄帝,从山东跑到四川,〈易经〉有记载》一文认为:黄帝不只有一位,而是华夏部落头领的统称。从青铜大立人修长苗条的造型,“皇天后土”大地母亲的隐喻,以及《周易》坤卦尚柔,对应的性别,推测黄帝为女性,是母系氏族社会的一位非常卓越的女性领导者!从三星堆青铜大立人的衣冠、装束、手势、配饰、底座造型及花纹来看,三星堆青铜大立人是黄帝缙云氏。根据《易经·坤卦》、《韩非子·十过》等典籍记载,居住在东北、山东地区的黄帝部落,因为东夷蚩尤部落作乱,不得已迁移到西南的四川地区,与南方的炎帝、祝融部落结盟,最终赢得胜利,黄帝成为华夏共主(皇天后土),蚩尤部落臣服。
正如出现祝融为炎帝之一样,祝融也成为黄帝之一。故有炎帝祝融、黄帝祝融。甚至在蚩尤从炎帝部落中强大起来,脱颖而出时期,也因有了祝融部落的融合。祝融部落有时以部落称呼;有时以首领进行称呼;有过“帝”、“神”的称呼以及以官职称呼;有时以部落的分支称呼。
炎帝后期,祝融缙云,作为炎帝部落迁徙,至与蚩尤部落联盟融合,使蚩尤部落强大,成为九黎部落成员。黄帝联合祝融部落,战胜蚩尤为部落联盟首领,缙云成为黄帝,后被少昊代替,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祝融缙云成为苗民。《书.舜典》:“窜三苗于三危。”孔传:“三苗,国名,缙云氏之后,为诸侯,号饕餮。”;“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尧发兵征讨,战于丹水之浦。(《吕氏春秋·召类》曰:“尧战于丹水之浦。”)。《山海经》记载:“西北海外,黑水之北,有人有翼,名曰苗民”,“三苗国在赤水东,其为人相随。一曰三毛国。”;《战国策·卷二十二·魏一·魏武侯与诸大夫浮于西河》:“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恃此险也,为政不善,而禹放逐之。”;《史记》载:“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于是舜归言于帝,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
《史记集解·五帝本纪》引贾逵云:“缙云氏,姜姓也。炎帝之苗裔。”高诱云:“帝鸿氏(共工部落)之裔子浑敦,少昊氏之裔子穷奇,缙云氏之裔子饕餮,三族之苗裔,故谓之三苗。”;《山海经·大荒北经》:“西北海外有黑水之北,有人有翼,名曰苗民。颛顼生驩头,驩头生苗民。苗民厘姓,食肉。” ; 故有《国语·楚语·观射父论绝地天通》:“及少皞之衰也,九黎乱德,……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其后,三苗复九黎之德,尧复育重、黎之后,不忘旧者,使复典之。”,也就是即使祝融部落出现反抗,也依然重新使用“复育”祝融缙云等,即使在帝喾时期,分化祝融部落,尧帝对祝融“三苗”在初始依然需要祝融部落的协助,但当帝尧兴旺时候,又不得不对祝融痛下杀手。《五帝本纪》汉代郑玄注曰:“苗民,谓九黎之君也。九黎之君,于少昊氏衰,而弃善道,上效蚩尤重刑。必变九黎,言苗民者:有苗,九黎之后,颛顼代少昊诛九黎,分流其子孙为三苗国。高辛之衰又复九黎之德,尧兴又诛之,尧未在朝,舜臣又窜之。后禹嗣位,又在洞庭逆合,禹又诛之。”;《尚书·舜典》:“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韩非子·五蠹》:“当舜之时,有苗不服,禹将伐之,舜曰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 ;《吕氏春秋·上德》:“三苗不服,禹请攻之,舜曰以德可也。行德三年而三苗服。” ;《古本竹书纪年》云:“三苗将亡,天雨血,夏有冰,地圻及泉,青龙生于庙,日夜出,昼日不出。” 《随巢子》云:“昔三苗之乱,龙生于庙,犬哭于市。” 《论衡》云:“三苗之亡,五谷变种,鬼哭于郊。” 西汉竹简<<六韬>>:"有苗日蚀月断,三日不解","有苗三日不见日"。
《墨子·非攻下》曾说经过这次打击后“苗师大乱,后乃遂几”,此“遂几”说明并未完全被消灭或赶走,一部分三苗部众到三危之地后曾被迫迁入陇蜀之间,明代学者蒋迁锡在《尚书地理今释》中说:“三危山在大河南,今陕西岷州卫塞外古叠州西。”。因此,三星堆青铜头像背面还有辫子,《淮南子·齐俗训》云:“三苗髽首,羌人括领,中国冠笄,越人劗发,其於服一也。”高诱 注:“髽,以枲(麻)束发也。”,则显示“三苗”有辫发习惯。又继承颛顼时期的红山文化,故有人头造型与良渚文化神人兽面纹、石峁遗址石刻兽面纹也非常相似;则应该是三苗族到三危之地后再迁;从三星堆的青铜头像也可分为一般青铜头像(没有獠牙)和“夔龙兽面”像(有獠牙),依据《左传·僖公·僖公二十六年》:“夔子不祀祝融与鬻熊,楚人让之,对曰:'我先王熊挚有疾,鬼神弗赦而自窜于夔。吾是以失楚,又何祀焉’?”,则夔龙依然为祝融部落的夔子。因此,祝融于唐虞时为三苗,殷周时为楚芈,魏晋时为巴氐。
帝喾时期,祝融部落被肢解;在舜帝时期,被分化瓦解的祝融部落部分作为三苗迁徙;在商朝中后期,祝融的称呼逐步消失。
2022年5月8日初稿,5月13日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