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小说
申卫华
五十多年前,老孙是一位企业的人民警察。肩上扛的警徽是翅膀、铁锚和方向盘。
当年,老孙所干的行当隶属于交通系统,顶头上司是省交通厅,任务是专门维护水上交通秩序和社会治安,有人称他们是“水神”;有人叫他们为“水鬼”。
上世纪的1996年的秋末,老孙所在的公安机关在改革大潮的冲击下,终于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而接收老孙他们这支队伍的,是辖区所在地的淮水市公安局。并在移交“过户”后,同当年的水上分局合并,成立了淮水市有史以来的第一家水上警察支队。
当年,淮水市公安局的头头脑脑们,对老孙他们这帮“水货”并不感兴趣,眼睛早就盯上了交通厅的移交款——五百万,以及原单位的“小金库”一百万。因为淮水市公安局盖的办公大楼还欠着银行的贷款,面对这个从天而降的巨额款项,局党委真是求之不得。
也不知这巨款与老孙他们有无关系,反正自打改革到了淮水市公安局的麾下,其一行六十多人,着实兴高采烈了许久,好像找到了“亲生父母”。因为在他们的美好愿望中,从此可以在一个真正的公安机关,穿着正规的警服,履行着为民服务的神圣职责。
但现实还是在老孙他们的头上,浇了一盆又一盆,从未想到过的冷水。六十多人就像遭灾的“难民”,街头的“乞丐”,成了淮水市公安局的“拖油瓶”。
一是工资没着落。每月仅靠借代五百元的生活费,勉强度日(其他正规警察的工资二千元左右)。
二是工作没法干。时间过去了一年,老孙他们好似抗战时期的土八路,穿着没有授衔的警服,跟在真正的警察屁股后“扛着旗,打着伞”。
三是编制没下来。为了归顺“大清王朝”并尽快的转正,曾经是办公室主任的老孙,身负众同事的希望,不厌其烦的找支队的领导,找办事的组织科,找权大的政治部,甚至找到了分管的局领导董逼。而得到的答复如出一辙:“没有你们的编制,还是耐心的等着吧。”
这一等又是一年。而在这一年中,确发生了诸多让人想象不到的怪事,不得不叫老孙他们万分的不解和诧异 。
说到没有编制,可这一年中,支队却陆陆续续进来了数个不明不白的新警。如一位陈姓的市长女儿,刚从破产的区挂面厂调来,每天只见她坐在办公桌前,勤奋的练着钢笔字贴。再如一位刚从某钢铁学院毕业的三本大学生,被特招进了水警支队。细细一问缘由,他也知无不言:“市局董局长是我的姨夫。”还有一位更是奇葩,竟然毕业于市里某电子学校,是黄副市长一杆也打不到的亲戚,只见他那矮小的身材,确名正言顺的穿上了极不合身的警服。还有——还有——,这进人的闸门一经打开,可急坏了老孙和他的六十多名,尚不知未来前途的落难“同胞”。
就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不得而已的老孙,约了几位同事,越过了支队领导,直接找到了分管的董副局长。可老孙他们看到的确是一副冰冷的居高临下,接触的是满脸的爱理不理,听到的是咿呀的官腔连连:“说没有编制就没有编制,你们这帮人咋就这么纠缠不清,这么没素质呢。”接下来就差说每月给你们发工资就不错了。
可俗话说的好,叫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巧事竟然发生在被淮水市公安局收编二年后的一天。
出现转机的是一位同是“落难”兄弟媳妇周某,在到省交通厅办理有关人事交接时,偶尔看到了一份两年前,就由省编委下发给淮水市编委的红头文件。细细一看,原来八十个行政编制早就由省交通厅,划转拨给了淮水市。
周某的意外发现,高兴之余不敢怠慢,当即对红头文件进行了复印,并马不停蹄的回到了淮水市,急急忙忙交给了自己的老公。
老孙和他的兄弟们,终于拿到了期盼已久的转警证据和来自省编委的尚方宝剑,接下来当然是乘热打铁,并及时找到熟人到市编委,查到了当年时隔不久,就由市编委转发给淮水市公安局八十个行政编制的文件通知。
一切真相大白,老孙他们饱含了两年多的憋闷和怨气,终于盼到快“翻身解放”的日子。
可是,事总不会一帆风顺,接下来就成了势单力薄的小群体,同大单位之间的真正较量。反映问题必须得逐级上报,正当老孙他们手拿两份省市下发的复印文件,呈交给支队领导审阅时,得到了否定的回答:“这个编制是省里下拨的不错,但不一定非得用在你们的身上。眼下,局里以工代干的民警还有不少,市局领导会通盘考虑,你们就不要再到处乱跑了。”将老孙他们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说成是到处乱跑,看来这支队领导的水平也太“高不可攀”。不能再指望这帮只吃人饭,不办人事的酒囊饭袋。
那么,再找分管的局长。一想到那个老气横休,一脸横肉,又塞进了自己亲戚的局领导,老孙他们真不愿意再面对那猪肝一样的脸色。这时,有人建议找一把手的王基绕局长,后经过集体商讨,认为分管领导是一把手的代言,提出的意见定是一鼻孔出气,何必自讨没趣。而对自己的权益,根据以往的遭遇,也只有靠自己争取和维护了。于是,老孙和他的战友们只剩下“自古华山一条路”,想到了最不愿意使用的下下策——上访。
就在老孙他们紧锣密鼓的研究着,如何去市里或省里部里汇报情况时,不知是谁走漏了风声。在准备启程的前一天,支队领导终于放下架子,邀请有关人员,当然也包括老孙在内,坐到了“谈判”桌前。
“谈判”的过程,就像当年的板门店。自然是一帮领导大话连篇的过程:什么相信上级领导,相信组织部门,注意自身形象,注意社会影响的如是说,不过此次“谈判”少了不要乱跑的说辞。
而当言归正传时,支队领导才谈到点子上:“我们将尽快向局党委反映你们的情况和问题,并尽快解决。”看来这以前都是鸡毛掏耳朵敷衍了事。当然,老孙他们也提出了最后的陈述和衷告:“问题已经拖了两年多,这尽快必须在一周之内。不然——。”
不然的结果是柳暗花明。仅仅才一天,老孙他们就接到了淮水市公安局高效率下发的,给六十多个兄弟姐妹,正式转警的红头文件。
当老孙一帮人,捧着姗姗来迟的红头文件,在欲哭无泪之时,就想感谢一下该感谢的人。可这人不是组织,而是他们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