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郭培友老师《白脚浅析》
的体会
郭培友老师的《白脚浅析》一文为我们详细讲解了诗词创作中“白脚”的概念,以及怎样处理“白脚”。郭老师的文章,概念清晰,论述明白,易学易用,立竿见影。
一、什么是白脚
律诗(八句)通常偶数句子押平声韵,押韵的字称之为“韵脚”。
奇数句子尾字不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就叫做“白脚”。
二、在《平水韵》中,什么样的“白脚”最理想?
《平水韵》中,汉字共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律诗的
“白脚”最好是“四声递用”。所谓“四声递用”,即四个出句的句脚须“平、上、去、入”俱全。当然,顺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不一定按此顺序。
《平水韵》中,首句不入韵时,须“上、去、入”俱全。当然,也是不一定按此顺序。但是一定要避开相邻两联的出句句脚声调相同。
以上,便是理想的白脚形式。
三、现代通韵、新韵时白脚声调的形式
按照理想的白脚“四声递用”形式,可以类推新声韵白脚的理想形式。
但是,普通话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其中仄声只有上声、去声两个声调。
所以,首句入韵时,四个出句句脚只能“平、上、去、上”(或者是:平、去、上、去)。这样,才能解决白脚的声调要求(即相邻两句的白脚声调不能相同)。
首句不入韵时,只能“上、去、上、去”,(或者是:去、上、去、上),这样,才能解决白脚的声调要求(即相邻两句的白脚声调不能相同)。
四、那么,唐代诗圣杜甫是怎样处理白脚的?
郭院在文中列出了两种情况。
1、首句不押韵的,如杜甫《春望》:
《春望》
国破山河在(上),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去),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入),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上),浑欲不胜簪。
“上、去、入”俱全。且,避开了相邻两联的出句白脚声调相同
2、首句押韵的,如杜甫《曲江》:
《曲江》
一片飞花减却春(平),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上),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去),苑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入),何用浮名绊此身。
清代诗人、诗律学家董文涣(1833-1877)在《声调四谱》:“唐律高处在句中四声递用。清代诗人朱彝尊谓老杜律诗单句,句脚必上、去、入皆全,今考盛唐初诸家皆然。即,诗圣杜甫是严格按照白脚的规定去创作的。
五、唐中、晚期、宋元及其以后,文人写诗时,渐渐地丢掉了这种严苛的规定。不管是因为此法过于苟刻而不能用,或不愿用,总之是很少见到了。
六、现代诗作的白脚,该怎么办呢?
郭老师不惜以自己的诗作来为我们做讲解实例:
《建筑工(平水韵)》
郭培友
立身日月霭云攀(平),架上飞梯只等闲。
冷夜汗浇砂石土(上),骄阳盐渍衣衫斑。
路桥浩荡连天际(去),广厦巍峨赛岳山。
建得楼房千万座(去),难求半个卫生间。
郭老师也没有严格按照“四声递用”的原则。因为若想达到“四声递用”,就必须把“际、座”两个去声字改一个为入声字。只要用平水韵作诗,白脚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入声字,有了入声字,在诵读的时候必然带来困难。因为现代的入声字基本上不存在了,都已经改为上声和去声了。大多数人也读不准或不会读入声字了。
再看一看新声韵创作的情况。
岱庙(中华通韵)
郭培友
独尊五岳双遗产(上),登岱争先岱庙观。
汉柏森森接汉瓦(上),秦碑烁烁映秦砖。
春秋百世一园载(上),经史诸家万代传,
古往今来多少客(去),折腰天贶保平安。
注:贶,读kuànɡ 赐,赠是也。
因为新声韵仄声只有上声和去声两个声调,相邻的两个白脚同声调的概率就大,而字可选的余地也小。
这首诗中,如果要想把声调间隔开,就必须把“瓦”这个位置换一个去声字。岱庙历史文化厚重。有《泰山秦刻石》残字碑、《汉衡方碑》、《汉张迁碑》、汉柏、唐槐等等众多的人文古迹、自然景观,用“秦砖汉瓦”能较好地体现出这一特点。这已经是一个成语了。砖是平声,放到韵脚上合适,瓦是仄声,又要照顾到对仗,只好用到白脚处,很难改动,动则害意。所以,我不能为了那听不出来的所谓“好听”的“四声递用”而改动。
看来,郭老师也是无可奈何。
七、这样看来,“四声递用”与“上尾”并不是必须严格讲究的诗律。
“四声递用”与“上尾”的避忌,应该不能算为一种诗律。四声的递用只能认为是某一些诗人的作风,上尾的避忌,至多也只能认为技巧上应注意之点。
郭老师文中的观点,我深以为然。
为了声调的极端和谐,却给予了诗人一种不可忍受的束缚,这种诗偶然做一首则可,首首如此则势所不能,也不必要。勉强选词择字而有碍诗意,以致“使文多拘忌,伤其真美”。
用新声韵创作,入声字都没有了,更不必要刻意去追求“四声递用”了。
总之,律诗白脚“四声递用”不是诗律。能“四声递用”很好,不这样做也不要认为是诗病,更不要在比赛、征文中硬性规定。
以上,便是自己学习郭老师《白脚浅析》(郭培友诗歌创作谈二十二)的体会与心得。
希望得到郭老师和众多诗友的指正。
宋彩功敬上
2023.11.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