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近诗圣 ---游览杜甫草堂有感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绝句】,我打小就熟记于心,一直梦想着要去一趟成都,走近诗圣的故居,感受一下草堂的气息。

今年终于圆了这个梦。七月三十日一大早,我和妻子从春熙路骑上共享单车,来到了位于成都市青羊区的杜甫草堂博物馆。
走过一段古石桥,由郭沫若题写的“杜甫草堂”匾额悬挂在景区正门,两侧是清代著名学者顾复初撰写的一副楹联:
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
先生亦流寓,有长流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 。
大门不是富丽堂皇,也不是雄伟壮观,只有厚重的历史与淳朴的诗意,这也正好符合了诗圣的人生境遇。
景区内亭台楼榭 ,花鸟鱼虫,碧水萦回,竹林掩映,古树参天,所有的景色都弥漫着古诗词的韵味。
漫步在草堂的气息间,和古人来一场时空的对话,也不枉这次成都之旅。
在大雅堂前,杜甫的塑像消瘦、干练,室内还有屈原、李白、王维、苏轼、李清照、陶渊明、陆游等12位诗人的塑像,可见杜甫在文学界的地位有多高。柴门的门柱上撰有一联:
万丈光芒,信有文章惊海内
千年艳慕,犹劳车马驻江干
这是复原当时杜甫的故居五开间茅屋,有卧室、书房等,一张书桌上摆放着文房四宝,简约整洁,置身其中,仿佛看到诗人正在挥毫书写“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屋前的石桌石凳静静地安卧着,我仿佛看到他的主人坐在石凳上,双手托腮,牵挂着家国的荣辱和百姓的疾苦。

仿佛看到诗人正在挥毫书写“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屋前的石桌石凳静静地安卧着,我仿佛看到他的主人坐在石凳上,双手托腮,牵挂着家国的荣辱和百姓的疾苦。
其实,杜甫的出身还是光鲜亮丽的,爷爷官居省部级,父亲也是县局级干部,虽然到杜甫这一代家道中落,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自小受“奉儒守官”家风的熏陶,他7岁就作诗,15岁便扬名,20岁时开始游历于江浙冀鲁豫,结交了诗仙李白、高适等等网红人物,写出了不少的佳作,可惜在当时的唐王朝并没有得到执政者的重视,两次赴首都洛阳参加科举考试,都意外地名落孙山。
而后的十几年,杜甫“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成年累月不遗余力的巴结权贵,目的就是希望得到朝廷的赏识,谋取个一官半职,在他40岁的时候,借助唐玄宗举行的庆典,写了一篇极具拍马屁的【大礼赋】,虽然得到了皇帝的赏识,但是当朝宰相李林甫不容异己,只给了一个候补的科级小官,这也总算是进入了体制内。
杜甫在三十岁没有而立,到四十岁更加是困惑,眼睁睁地看着小儿子被活活饿死,他也是无能为力,正所谓“满肚子文章压不了饥,浑身武艺解不了寒”。“安史之乱”的发生,是唐王朝由盛到衰的分水岭,杜甫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酒债寻常行处有”,无奈只能“朝回日日典春衣”。在诗人59岁的时候,颠沛流离到湘江,由于下雨江水暴涨,他所乘的船无法靠岸,得不到补给,连续饿了几天,最后食用了发霉变质的牛肉加白酒导致消化不良而身亡杜甫的一生,唯有一个“惨”字,从大环境来讲,这是他生不逢时,唐玄宗和杨贵妃夜夜笙歌,导致宦官当道,战乱四起,民不聊生,而从个人角度来讲,也是性格决定了命运,他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可是以他孤傲清高放纵的性格,在官场上就根本行不通,不但得罪了好多朋友,几次还差点搭上性命。

与他悲惨的一生相比,杜甫的诗歌却是一座后人难以逾越的高峰,被誉为“诗圣”,一生创作诗歌1400多首,其中很多都是流芳千古的名篇,他的文学造诣,对后世影响巨大。与同时期的“诗仙”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他既司空见惯了达官显贵的“朱门酒肉臭”,又亲眼目睹了寻常百姓的“路有冻死骨”,所以他的诗都是描写社会现实和民间疾苦的,非常的接地气。 眼看暮色将近,我和妻子恋恋不舍得踏上了返程。
沿途霓虹闪烁,高楼林立,车水马龙,恰逢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在成都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漫步在这座现代化的大都市,诗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批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美好愿望早已实现了。
感谢诗人给成都、给世界留下了宝贵的“诗史”----“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杨登福 作于2023年11月2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