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三国圣地,品万古君臣
---游成都武侯祠有感
成都武侯祠,被誉为“三国圣地”是最负盛名的蜀汉英雄纪念地,也是全国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是成都的一张文旅明星片,几乎每一个来成都旅游的人都要来此打卡留念。
景区门口耸立着一块巨石,镶刻着“三国圣地”。我想拍照留念,可惜游客如织,根本就挤不到跟前,只好作罢。
祠堂正门有一块大匾,上书“汉昭烈庙”四个大字,明明是“武侯祠”,怎么成了“汉昭烈庙”了呢?
其实,“武侯祠”原本就是“昭烈庙”。
刘备病死白帝城后,灵柩运回成都,诸葛亮就选了南郊的这块风水宝地,修建了恵陵、昭烈庙,将刘备安葬于此。后世为了纪念诸葛亮和刘备君臣的深厚友谊,就把诸葛亮的祠庙也迁到了昭烈庙,寓意着“良臣伴明君”,才有今天独一无二的君臣合祀祠庙。只是诸葛亮的名气实在太大了,所以才有“门额大书昭烈庙,世人都道武侯祠”,这真是“万古君臣一鱼水,死生不变见英雄”。
刘备殿又称为“昭烈庙”,气势宏伟,正中有刘备塑像,两个偏殿分别是关羽和张飞两家人的塑像,东西廊房则塑有蜀汉文臣武将,这些塑像一个个像气宇轩昂,栩栩如生,再现当年蜀汉君臣励精图治,匡扶汉室的伟大壮举。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拾级而下,来到过厅,由郭沫若题写的“武侯祠”三个大字镌刻在上面的石匾上,两侧廊柱上有董必武书写的一幅楹联: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一番晤对古今情。
上联借杜甫【蜀相】中的“三顾频烦天下计”,下联则把“两朝开济老臣心”,改为“一番晤对古今情”,用三顾茅庐的典故,说明刘备为了国家的前途命运,求贤若渴,他和诸葛亮已经远远地超过了君臣之间的关系,这在古代是极其少见的。
穿过过厅,看见“名垂宇宙”的一块牌匾悬挂在诸葛亮殿的正上方,廊柱上撰写着: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这是颇负盛名的一幅楹联,意思是借鉴前人的经验教训,提出治蜀、治国的理念。
正殿供奉着诸葛亮的贴金塑像,羽扇纶巾,神态儒雅,大殿顶梁上“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八个鎏金大字,出自诸葛亮【诫子书】,现在好多人以此作为自己的网名,可是有几个使用者能知道这些词的出处呢?
“三人三姓三兄弟,一君一臣一圣人”,提起三国,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家喻户晓,所以,“三义庙”是必须要去的地方。
在三在,亡三亡,而今享祀犹同伴
合义合,战义战,今昔铭勋匪异人

这是撰写在“三义庙”门楼上的一幅楹联,“宁学桃园三结义,不学瓦岗一炉香”,刘、关、张三人义薄情天,千百年来一直被后世倍加敬仰。
拜武侯,泡锦里,随着川流不息的游客,我们来到了锦里

这里既有秦、汉、三国的古韵;又有明、清、民国的风情;更有现代化的气息。
坐在银杏树下,品一壶川西老茶,回味这次武侯祠之旅,为诸葛亮“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的丰功伟绩所折服,为“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的文韬武略所钦佩,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所感动,更为他“出师未捷身先死”感到惋惜。
诸葛亮表面弱不禁风,但是胸有天下,谋略奇伟,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古今中外,几千年才能出这样的一个奇才,可惜他太过于聪明和勤奋,没有及时培养接班人,人才断档,才导致“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尴尬局面,再就是景区内几百年树龄的古树和奇花异草比比皆是,在我们北方人的眼里,每看一棵都是震撼,美中不足的是绝大多数古树都没有相应的介绍,这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
杨登福作于2023年11月2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