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什么,喝了吗?
——试解王翰《凉州词》
■文/彭宇文
一个偶然机会,笔者看到了王立群教授讲解王翰《凉州词》的小视频。颇受启发,也有疑惑。为了便于讨论,先录王翰《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立群教授称,《凉州词》被认为是唐诗七绝的压卷之作,历代评价甚高,但争议也多。焦点在第二句。我们看到,此诗第一三四句浅显易懂,不难理解。第一句极言现场气氛之浓烈。葡萄美酒啊,胡地特产,或有胡姬伴奏起舞,令人垂涎。夜光杯,原指夜间发光之玉杯,数量有限,能批量提供给边防将士使用么?显然,这是诗人极尽夸张之能事。恰似李白的“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当不得真的。
第二句,问题来了。诗人笔锋一转,欲饮琵琶马上催。句式由四三结构变为二二三结构。将士们举杯正要痛饮之际,急促的琵琶声响起,有人在马上催啊!于是试问,催什么催,喝上了吗?对此,历来有三种解读。
第一种解读是,没喝上啊。在将士们欲饮,将饮未饮之际。琵琶声急响,出征命令来了,大家扔下酒杯就出发,好酒没喝上。
第二种解读是,琵琶声响起,是催大家尽情畅饮。在激越的琵琶声中(或有胡姬伴舞),将士们喝了个痛快。
第三种解读是,你催你的,我喝我的,喝完了再出发。
王立群教授支持第一种观点。他认为这可能更接近于实际。他说,诗的第一句极力渲染美酒之诱惑,第二句便急转直下,眼睁睁好酒没能喝上,形成强烈反差。这符合诗歌创作的套路。
醉卧沙场君莫笑。王立群教授认为这是描写将士们视死如归为国捐躯的英雄气概。我们战死倒下了,就像喝醉睡着了,没啥了不起,你们可别笑话我们模样儿难看啊。
对于王立群教授的解读,笔者认为有两点值得推敲商榷。一是“琵琶”,二是“笑”。
琵琶作为一种乐器,能不能用于军中号令工具?我们知道,古代军队令行禁止的方式,主要有:擂鼓前进,鸣金收兵;中军旗语,飞骑传令;虎符调兵,号角连营等。很难想象用琵琶来发号施令会是什么效果?琵琶声小,传不远啊,怎比擂鼓打锣吹号角,来得响亮痛快?
因此,我认为王翰诗中琵琶,就是一种弹奏乐器,军乐队一员。在马上弹奏只是一种表演形式。至于催什么催?很可能所弹是那种节奏紧凑、奔放激越、催人奋发的曲子,比如《十面埋伏》等。
我们知道,从古至今,军中集体饮酒主要有三种情形。
一是出征酒。大碗喝酒以壮行色鼓舞士气。当年,电影《高山下的花环》将士们出征时高歌喝酒的场面,极为震撼。至今记忆犹新。
二是庆功酒。得胜班师,庆功酒会那是必不可少了。
三是钦差赴边慰问,所带即有皇上所赐御酒。王维当年就干过这活儿。“单车欲问边”(似乎抱怨皇上所派阵仗不够气派)。“萧关逢候骑”(仅派了个传令小兵前来迎接),“都护在燕然”(你架子不小呢)。
再说“笑”,醉卧沙场君莫笑。如果说这是指战死沙场(醉卧沙场),你们不要笑我那样儿,那么,这从情理上是难以说通的。一般而言,对于战友的牺牲,谁能笑得出来?一般人对自己死去模样(或醉卧之态)也不会去多猜想,更不会叮嘱他人不要笑(“君莫哭”有可能)吧。
因此,我认为,醉卧沙场君莫笑,就是一句实在话,一句实景描写。请你们(君:皇上,局外人,读者等)别笑话我们醉得横七竖八丑态百出了。醉了这一次,还能不能再醉下一回?自古以来,又有几个人能活着回家乡?
古来征战几人回?诗的最后两句,既有某种英雄气在荡漾,也有几分伤感在徘徊。古人与今人,对生命的惋惜与叹息,应该是大同小异。因此,我们大可不必解读得那么“高大上”,贴近人性化一点,也许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综上,笔者支持第二种观点。最后,步韵王翰《凉州词》一首作结——
葡萄美酒喝一杯,
马上琵琶舞步催。
月照明眸犹带笑,
愁肠千里盼君回。
( 2023.11.12)





(图片源自百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