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若想欣赏石岩磊老师的朗诵作品,请点击如下链接:
https://xiangbo.me/220849/classic.aspx?parent=688278
文游天下(902)
南窖古村之行
文/石岩磊
图/作者提供
19日下午,我和爱人驶出水峪村后不远,便见路边有块指示牌,上书:“中国传统古村落——南窖”,我们临时决定前去转转,从而见识了一个与水峪风格迥异的古村。

村口有座类似城门的古建筑,门匾上写着“南窖”两个金色大字。其旁边有一介绍牌,原来它叫“过街楼”,位于进村的必经之路上,由青石和石板垒砌而成,进深达5米,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上面设有小小的佛堂,其中供着两尊村神,一个面朝外,一个面向村里,它们共同镇守一方平安。

我发现在过街楼的中间两侧墙壁上,各开有一个洞龛,不像是安装大门用的凹槽,难道是放照明灯的吗?我望见不远处有位白须大爷正在晒太阳,就上前向他讨教。“那是民国时期设卡留下的痕迹,为了雁过拔毛,民团在这儿装了个横杆,来向过往商队收过路费。”老人耐心地解释着。“南窖的历史应该很长了吧?”我顺势问道。“那当然了!”老汉一下子来了精神,滔滔不绝地向我们介绍起来。

元朝末年,北方战乱不断,一些难民逃进深山,见这里背山面水,是块风水宝地,便定居下来,慢慢聚集成村。由于此地东西两端狭小,而中间宽阔,形状如窖,且处于山梁之南,所以得名“南窖”。没想到这里后来发现了煤矿,南窖一下子就发达了,又因为其位于京西古道要冲,一跃成为闻名遐迩的商业重镇,堪比京城的王府井。

老汉如数家珍般道出了南窖辉煌的历史,可他随即哀叹一声:“现在到处是穿山公路,南窖的商业地位早已一落千丈,2010年市里又关停了所有煤矿,村里的主要经济来源被掐断了,只能发展旅游业。今年的大水冲毁了进村路,来这儿的游客很少,真是天灾难防啊!”最后,老人建议我们进去逛逛,里面还有许多遗迹值得一看。

我们便沿着斑驳的石板路漫游南窖村的古街巷。主街两旁的老屋大多是危房,到处张贴着“此间危险,请勿居住”的警示牌。但沿街墙壁上悬挂着的店名彰显出其往昔的繁荣,有杂货店、果子铺、首饰楼、钟表店、豆腐坊、炸货店、小炉匠、嫁妆铺、赌场等等,分工十分精细,足见南窖当年的富庶。而李秀才院、果家大院、谢家大院、 赵家大院、杨家大院则表明,在矿业与商业的双轮驱动下,涌现出众多豪门大宅。可惜,繁华落尽徒留一地的残垣断壁。

我们兜兜装转一圈后,又回到了过街楼,那白须老汉仍在享受着日光浴。“怎么样?”他的问话中闪烁着期待,似乎盼着我们能给出溢美之词。“不错,不错,别有韵味!”我自然不忍心让他失望,但话语更多的是种安慰,以满足老人渴望的荣耀情结,来抚慰我们此行的失落感。

回首一天两村的行程,南窖与水峪相比,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它们恰似一对姐妹花,一个是风华绝代似的艳女,一个是小家碧玉般的村姑,可经过岁月的洗礼,一个已残败不堪,而另一个仍活力无限。真是三百年河东,三百年河西,风水轮流转,花落谁家难料知。但凋零似乎也是一种美,美在巅峰过后的遗韵,美在当地人对美好过往的恋恋不舍。
2023.10.23

读石岩磊君《文游天下(902)南窖古村之行》
文/常原平
临时决定转“南窖”,
风格迥异水峪村。
古建门匾写“南窖”,
“过街楼”进村必经。
青石石板垒砌成,
上设佛堂供村神。
共同镇守一方安,
朝外朝里各一尊。
两侧墙壁开洞龛,
上前讨教白须翁。
民国设卡留痕迹,
老汉介绍来精神。
难民定居聚成村,
山梁之南“南窖”名。
发现煤矿要冲位,
一跃为商业重镇。
如数家珍道历史,
洪水毁路天灾临。
老人建议去逛逛,
值看遗迹今几存。
漫游村内古街巷,
古街老屋多危房。
店名彰显昔繁荣,
足见当年富庶样。
兜转一圈折街楼,
老人问话询感触。
“别有韵味”不由衷,
抚慰失落憾此行。
一天两村行程比,
风格截然尽不同。
艳女村姑经洗礼,
残败活力展真容。
真乃风水轮回转,
花落谁家难料准。
凋零也是一种美,
巅峰之后恋遗韵。
[强][强]

作者简介:石岩磊,河北满城人,年龄已到知天命,心性一如少年,满眼的童趣,满怀的憧憬,无怨无悔不知傻,无忧无虑不懂悔,在微信里觅到一处清静之所,在文字的组合中发现了一片蓝天。2018年于无意间闯入了朗诵的天地,又寻到一个令人神清气爽的新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