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文明之一,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玛雅文明等都曾经盛极一时,但后来因为各种原因衰落了,唯独中华文明延绵不断。中华文化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延续至今5000年,中国人应该有文化自信,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独特的传统文化,如孔子儒家、道家、佛教、《易经》、太极……这些文化元素自古以来就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在当今时代,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教育、文化等方面不断发展并取得巨大成就,为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一、儒、释、道思想精髓
儒家为代表的是孔子,儒家的思想精髓是“以人为本”,道家为代表的是老子,道家的思想精髓是“无为而为”,佛家的思想精髓是“众生平等”。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其中诞生了很多学派,影响最大的便是儒、释、道三家。
儒、释、道、三家的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历年来,人们遵循着“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的思想理念。
儒家偏于入世,注重仁、义、礼、智、信。信奉“以人为本”,鼓励个人积极进取、建功立业。
道家偏于出世,注重清心寡欲、无为而为。鼓励人们亲近自然、淡泊名利、顺其自然。
佛法包含世间法,以出世的思想去入世。讲究因果报应、众生平等,注重磨炼自己的心性。
儒、道、佛三家各成体系,其学说是我国文化的命脉,倡导我们从善、尊重自然、改造社会。
二、虚无实有,无为而为者真,有为而为者假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所著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道德经》是由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著。这部经典作品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的哲学思想总结,虽然具体成书年代未有明确历史记录,但普遍认为它是春秋时期的作品。老子在著《道德经》时,主要是出于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的深刻思考,提出了“道法自然”等核心思想,强调顺应自然的重要性。老子所著《道德经》一书,言简意赅,含义隽永。老子以深邃的智慧,富有诗韵的语言,探讨了宇宙的形成、自然的规律、国家的治理、身心的修养等一系列重要问题,提出了“道”、“自然”、“无为”等著名的哲学概念,在中国思想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道德经对现代社会有哪些影响?
1.无为自然
·《道德经》提倡“无为而治”,即统治者应顺应自然法则,而不是过度干预社会事务。这种思想在现代管理中尤为重要,可以帮助管理者创造一个更加宽松和自由的环境,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自主性。
2.谦逊谨慎
·老子强调谦逊和谨慎的品格,认为真正的成功和力量来自于内在的品质,而非外在的竞争和对抗。这一点在现代社会中尤为重要,提醒我们在追求成功的同时,保持谦逊和谨慎,避免因傲慢而导致的失败。
3.非攻无争
·《道德经》提倡非攻无争,即通过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分歧和冲突,通过互相包容和学习,达到真正的和谐。这种思想在现代社会中尤为重要,可以帮助解决冲突,促进国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4.中庸知足
·老子的中庸之道和知足常乐的理念,是解决当代人内心焦虑和不安的良药。在现代社会中,这种思想可以帮助人们保持适度的欲望,时常反思生活的本真追求,从而获得内心的宁静和满足。
5.环境保护
·老子提倡与自然和谐共处,这在当今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应当学习老子的智慧,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
6.心理健康
·老子的思想强调内心的宁静与和谐,可以为现代人提供心理上的支持,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学习老子的智慧,有助于我们缓解压力,保持心理健康。
综上所述,《道德经》的哲学思想和智慧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现代社会中的各种问题,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虚无与实有是《道德经》中的核心概念,分别代表了事物的本质和表象。道德经顶级思维之一 :虚无和实有。常保持虚无的状态,是意图看清世界的本质;常保持实有的状态,是意图明见事物的表象。虚无和实有,这两种事物来源相同而名称不同。它们都称得上是玄秘的现象。玄秘之中的至高至上者,便是产生宇宙间一切奥妙的门户。
虚无:其定义,虚无指的是事物的本质,即事物未被具体形态和属性所限定的、基本的、纯粹的状态。特点:虚无状态下,事物展现出其最本原、最纯粹的特性,是观察和理解事物玄妙本质的基础。如何应用:在哲学和日常生活中,保持一种虚无的心态有助于深入观察和理解事物的本质,而不仅仅是其表象。
实有:其定义,实有则是指事物的表象或具体形态,是虚无特性的具体体现。其特点:实有的事物具有明确的形态和属性,是我们日常可见和理解的具体事物。如何应用:实有的事物为我们提供了直接的经验和感受,是我们认识和理解世界的重要窗口。
总而言之,虚无实有,是两个概念。这两个概念虽然在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但本质上是统一的,共同构成了事物的完整面貌。虚无和实有的组合展示了事物从本质到表象的多层次结构,为我们提供了全面理解和把握世界的视角。
无为而为出自老子的无为思想,一种对道的追寻。道法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无为而为,是一类在有限的生命中已经达到自我平衡,所做之事不用刻意而为,自然而然得到顺应.天命结果。无为不是凭空无为,而是经历过有为阶段最终达成的一种道家境界。“无为”“无我”都是一种境界。无我是佛发现五取蕴的共相之一,五蕴的共相是“无常、苦、无我”。 什么是“共相” 共相是共同特征。佛陀说“无我者非我、非我所非我之我。”当观受无常,如是观者则于受调伏欲贪、断欲贪(忿怒) ;当观识无常,如是观则识非我,非我所、亦非我体,无我即是有我,世间万物就在有与无之间变换,在得与失之间转移,这看似简单的有与无,却构成了宇宙有虚有实、虚便是实、实即有虚、虚虚实实,无无有有,真真假假,美美丑丑……事业的兴衰、人生的起伏,情绪的悲喜、财富的聚散不由人……天时地利人和, 皆顺其自然。注重鼎故革新,冲出桎梏,打破束缚。既要秉持传统,更要与现实相结合,融会贯通,灵活运用,与时俱进。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与时政、趋势、方向、路线、个人立场和人生观相结合。既“要务虚”,“更要务实”,“以虚带实”,“就实论虚”;避其锐气,击其惰归,避其锋芒,养其锐志,韬光养晦,待机而出。四两拨千斤,以小搏大,以弱胜强,以退为进,以攻为守,以守为攻;胜负不在于一池一地,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以小败而为全局获大胜。无我无为暂不为,为长久而为之。真正的强大,不在于硬拼硬,针尖对麦芒,不战而屈人之兵为上上策。
(附:国学智慧 人生哲理 认知思维
最高境界涉及到政治宗教事业哲学各个领域读懂终身受益
政治的最高境界是无情;佛家的最高境界是无我;道家的最高境界是无为;儒家的最高境界是无恶;哲学的最高境界是无知;事业的最高境界是无悔;处世的最高境界是无名;人生的最高境界是无欲。)
三、《周易》被誉为群经之首
《周易》群经之首、中华文化的本源,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太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必然受《周易》的影响也颇为深厚。很多人光从太极与《周易》的名称上来看两者似乎存在着某种关联,但确不知其解。《周易》与太极之间就是源与流、根与支、灵魂于躯体的关系,一脉相承、紧密相连,没有《周易》便无太极。太极与《周易》都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都是以气阴阳根基的学术体系。学太极不一定要懂周易,但是必须懂阴阳。学易经可以不懂太极,但是用周易的人必须懂太极。据说是由伏羲氏与周文王(姬昌)根据《河图》、《洛书》演绎并加以总结概括而来。同时,《易经》诞生在大约距今500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包括《连山》、《归藏》、《周易》三部易书,其中《连山》和《归藏》已经失传,现存于世的只有《周易》。因此,可以说《易经》距今已有5000年左右的历史。五千年文化与文明的中国,是在《周易》思想的主导下展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有三 :一是历史源远流长,包含博大精深。二是既有菁华,也有糟粕,并且有很多是听起来有道理,可实际运用上不好把握。三是《易经》基础上的中国传统文化,则做到了知、行合一、理论与技术的高度统一。 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本源。
有人说《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本源。所谓太极即是阐明宇宙从无极而太极,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其中的太极即为天地未开、混沌未分阴阳之前的状态。 易经系辞:“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两仪即为太极的阴、阳二仪。关于“太极”迄今可见文献最早出自《庄子》。
四、孔子,无论是对中华文化文明,以及对1949诞生的新中国至今乃至以后都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前面谈到老子的无为思想,一种对道的追寻。道法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此着重强调,孔子对中华民族文化文明的深刻影响。
孔子对中华文明的影响是根本性的。他创立的儒家思想奠定了中华文化的伦理基础,以"仁""礼"为核心的价值体系深刻影响了2000余年中国社会的政治结构、家庭伦理和教育传统,其"有教无类"思想更开创了平民教育先河。儒家经典成为古代科举考试的核心内容,塑造了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1949年后,新中国对孔子思想进行了辩证看待。改革开放前,儒家思想曾受到批判(伟人毛是反孔的 批判孔老二砸烂孔家店…"批林批孔"和"批周公"特殊历史背景下 旨在清除封建残余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80年代后坚持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实事求是逐渐被重新评价,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其重视教育、家庭和谐等理念被认可。当代中国政府强调"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将孔子作为文化符号推广,全球500多所孔子学院成为文化外交载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部分吸收了儒家"和谐""诚信"等元素,但剔除了封建等级观念,形成了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孔子思想至今仍以新的形式参与着中国社会的精神构建,影响着方方面面
文化影响
孔子是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和文化观念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孔子提倡的“仁”、“礼”等道德观念,以及“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都极大地推动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政治影响
孔子的“大一统”思想,即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理念,对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政治主张,如“仁政德治”,也为后来的统治者提供了治理国家的参考。
教育影响
孔子创办了私学,实行“有教无类”,使得更多人有机会接受教育,这对提升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和道德素质起到了重要作用。
社会伦理影响
孔子强调的家庭伦理和人际交往规范,如“孝悌”、“礼”,对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和谐起到了关键作用。
民族精神影响
孔子的自强不息和家国情怀,激励着中华民族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屈不挠,为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繁荣不懈努力。
国际影响
孔子的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还传播到了全世界,成为全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孔子的智慧和理念,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成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之一。
综上所述,孔子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从文化到政治,从教育到社会伦理,再到民族精神和国际影响,孔子都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五、辨证唯物主义无神论
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者,信仰马克思主义,同时又是无神论者,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形而上学。我们坚持中华几千年文化文明的优良传统;坚持与时俱进,革旧迎新,不断创新;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坚持科学客观;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特殊情况,特殊处理,一切从实际情况出发,绝不脱离实际。无论是儒家、道家、佛家(参考微博<1680+169篇>之→2021.7.2“ 传承弘扬中华传统儒.释.道思想精髓 ”等相关几篇文章),还是易经、太极,都是中华文化文明博大精深的部分,绝不是迷信。中华文化文明5000年,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中华民族必弘扬传统文化文明,中国人在世界上应该感到自豪和自信——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
虚无实有2023.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