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经导能疗法与肺咳疾病
文/孙述考
图/来自网络
2023.11.16日9时2分一55分作
今天早上看了一段视频,是一位名师讲肺痰的药方。无非用皂角加红枣。皂性辛入肺,微毒。红枣色红入心,味甜入脾。肺为娇脏。俗话说:“十医九人不治肺”,意思是说肺病难治。
中医神经导能疗法认为,肺为五脏之一,司呼吸。不用针,不用药,同样可以治愈,而且比用针用药疗效更快,更彻底。2015年,一个患者来找我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这种病在西医眼里是一种被称为“不死的癌症”的病。像李宇春就得了这种病,天天坐轮椅。有别墅,有跑车,但没有了健康,毫无办法。但对中医神经导能疗法来说,不是一件大病。十几年的强直性脊柱炎,用九次康复以后。这个患者还患了一种严重咳嗽的病。咳嗽到什么程度呢?从半夜十一点到凌晨一点,拼命地咳,声音很大,根本控制不住。他治疗了好多地方,一点疗效没有。他就练气功,打坐。他练了十年,一直没有效果。用他自己的话说,气已经过了“命门”这个地方,下不去。可见他有多大的毅力!
用中医神经导能疗法几次就治好了他的严重咳嗽呢?用了两次!当来调理第三次的时候,他告诉我:“他的十几年的咳嗽好了!”而且,给我讲了他患病的经历。这是青岛本地人,和我住一个区。
今年夏天,新疆朋友来治耳聋和严重哮喘。晚上十点半到达青岛。一进公司,我就发现她哮喘很厉害。她弓着背,憋气得狠。她伸左手去包里摸一样东西。原来拿出来一个吸氧的激素瓶。因为,太晚了,弟子们都下班了。她要去办理入住。我考虑她呼吸这个困难,就让她不要吸激素药,我用中医神经导能疗法给她调理了十几分钟,她呼吸好多了。她非常高兴。通过两个疗程,共十四次,合计两个周。她做过手术,几乎听不见了的耳聋完全好了。十几年严重的哮喘基本康复。如果再坚持两个疗程就痊愈了!因为路远,她家里的老父亲又住院,她治疗完两个疗程匆匆返程。
通过我举这两个例子,说明中医神经导能疗法对哮喘病、肺病的有效性。也告诉人们,传统中医是中华民族的国粹,而中医神经导能疗法又是对传统中医的发展。省减了用中药治病的复杂性及副作用。比如说“皂角”的微毒性。尤其是海内外的老中青年人,要积极学习更先进更绿色环保的医术——中医神经导能疗法。将这围绕人体的整套的伟大的医术学到手,学成手,救己疗亲,帮助社会,传承千秋万代!联系方式:13964896768。

论道不轻传 法不轻授 术不贱卖 师不顺路
文/孙述考
图/来自网络
2023.11.15日14时46分一15时26分作
古人云:”道不轻传 ,法不轻受,术不贱卖,师不顺路。”这十六个字,无不说明做每一件事情严肃性。
古往今来,社会上各个行业真正的名师凤毛麟角。因此,很多人想拜师学习。但是,要学习名师呕心沥血研究的智慧与知识,必须拿出诚意来。什么是诚意?就是真心想把名师所学传承下来。严格按照名师拜师的要求来做。自己只是口头上说自己诚心诚意,但不想花费拜师礼金,就想空手套白狼。这种心思,作为名师一眼就看出来了,他远远不可能收这样的人做为弟子的。老子在《道德经》上说:“欲取之,必先予之。”意思是说,你想学习老师的本领,必须付出一定的学费。所以,要拜孔子为师,必须交上十捆“束修”,即十大捆晒好的干肉。然后,有教无类。交上学费,什么人也可以跟孔子学习。
其实,做为师父授弟子的时候,内心是上下忐忑的。为什么?就怕收不到真正思想品德好的弟子。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现实生活中,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何况对师父呢?把自己一生的研究成果毫无保留地传给了不忠不孝的弟子,让哪一位师父也会感到不舒服,后悔终生。
不管历史上,还是现在,招收徒弟是个多么严肃的事情。过去,传一门医术,传男不传女。连自己的女儿都不传。而现在,却要传给不认不识的社会人。这要有多大的爱心啊!
能够独创一派,传授弟子的老师,都是不简单的人。所以,一定要尊重老师。尊重老师的身份,尊重老师的心里感受,尊重老师的知识。
师不顺路。作为老师来讲,是学生亲自来拜师,而不是顺路顺手牵羊收了个弟子。孔子不会,鬼谷子不会。有人说秦汉时期,圮上老人,也叫下坯神人的军事谋略家黄石公不是顺路收下了张良这个小孩吗?是有这个故事。而黄石公为了收下这孩子,连试三次,觉得“儒子可教”才传给张良《太公兵法》,让他长大辅佐刘邦创立西汉大业。这是一个很有名,也很典型的故事。有人称黄石公为道教的神仙,都被列为道教仙谱。而神仙火眼金睛,考察一个传承人背地里不知考察多少次了!
中医神经导能疗法是我历经三十三年研创的新的医学理论和全套的医术,弟子分布海内外。在这些年传承的过程中,感受颇多,所以写下以上文字。这些思想也将成为我所授中期和后期的授徒标准。


作者简介:孙述考老师:字硕勋,又字鸿儒,子文,一乔。号东海崂主人,山东青岛人。研究生毕业,中文专业,文学学士。教师、画家、书法家、国学专家、作家兼诗人、诗词理论家、中医神经导能疗法创始人。喜欢艺术和文学和收藏奇石。创作诗词歌赋一万余首,受到人们喜爱。在几十余家诗歌网络平台和报刊发表过诗作与文章,作品传播海内外和海峡两岸。经过五年多的努力,在历史上继贾存仁将李毓秀的《训蒙文》改编为《弟子规》以后,进行第一次大规模增编,《孙述考增编<弟子规>》四千余字,比原文增加了三千多字。将孔子的《论语》参差不齐的文言文改编为三字一句的《诗论语》,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成了体式上的改编。将洪应明《菜根谭》改编成《诗译<菜根谭>》等等,对中国国学是一个重要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