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ttps://xiangbo.me/220799/classic.aspx?parent=688278
文游天下(897)
九江白鹿洞书院
文/石岩磊
图/作者提供
书院是我国古人进行思想、学术交流的场所,它最早出现在唐朝,此后历朝历代都曾涌现出灿若繁星的大量书院,其中的应天、岳麓、白鹿洞和嵩阳被誉为中国“四大书院”,而白鹿洞书院位居首位,原因有三。

一是历史悠久。唐贞元年间,学子李渤隐居在庐山五老峰南麓读书,他喜好养鹿,常带宠物白鹿出行,人称“白鹿先生”。李渤考取功名后,于九江一带任职,便在曾经用功学习的地方建宅修院,供文人雅士品茗论道之用,由于这里四面环山,形如洞底,所以得名白鹿洞。此时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光景,为国内首批书院之一。

二是名人荟萃。无数鸿儒大家与白鹿洞书院有过交集,像周敦颐、朱熹、陆九渊、李梦阳、王阳明、利玛窦等,他们或在此任职,或游学于斯,而尤以思想家朱熹的贡献最大。朱子力主重修白鹿洞书院,并亲任“洞长”,还制定了我国最早的学规,里面强调: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正其义不谋其利, 明其道不计其功。

三是典故颇多。唐末诗人王贞白在白鹿洞书院进修时,做《白鹿洞》诗二首,其一是:“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后被无数名人借用,“一寸光阴一寸金”遂成惜时名言。明嘉靖时期,当地知府认为白鹿洞无洞,名不副实,便在山岩上开凿出石洞,又置一石鹿,后来其不知所踪。1982年,重修书院时,在礼圣殿地下2米处找到石鹿,复归原位,“瑞鹿照洞”一时传为佳话。

现在,白鹿洞书院仍在发挥学术交流的重要作用,时常举办国学研讨会,其也是一处游览胜地。内有御书阁、明伦堂、白鹿洞、礼圣殿、丹桂亭以及思贤台等建筑,还饲养了几只白鹿。许多家长携子带女来此朝拜,静坐于明伦堂的课桌之后,聆听工作人员细解“学规”,恍若置身课堂,涓涓儒学沁入心田。而亲子最不能错过的便是瞻仰白鹿洞,向白鹿像行礼,祈愿子女金榜题名学业有成。

然而,现代人的功利思想早与朱熹“不谋其利”“不计其功”的初衷大相径庭了。古人治学在修心,可现在的人们更多的是为谋生而蝇营狗苟。是国学没落了,还是今人变势利了?或许根由在于生活压力山大,世人无暇修身平天下,唯有在苟且中偷生。人们无法梦圆现世,只好到白鹿洞书院献上一份憧憬,也实不为过。但愿世风不再内卷,但愿莘莘学子能够博学、慎思、 笃行,让白鹿成为每个人心目中的瑞兽。
2023.10.18

读石岩磊君《文游天下(897)九江白鹿洞书院》
文/常原平
思想学术交流场,
最早出现在唐朝。
历代大量书院现,
白鹿居首原因三。
学子李渤隐读书,
喜好养鹿带宠物。
四面环山形底洞,
白鹿洞名由此出。
鸿儒大家有交集,
朱熹贡献尤可书。
力主修院任“洞长”,
最早学规书院著。
博学审问慎思之,
明辨之又重笃行。
正其义不谋其利,
明其道不计其功。
“一寸光阴一寸金”,
贞白进修诗二首。
重修书院复原位,
“瑞鹿照洞”佳话流。
学术交流仍常态,
国学研讨览胜游。
阁堂洞殿一应全,
亭台之处见白鹿。
家长携子来朝拜,
聆听“学规”课堂求。
瞻仰白鹿不错过,
金榜题名祈心头。
大相径庭违初衷,
古人治学在修心。
国学没落变势利?
蝇营狗苟今谋生。
或许生活压力大,
无瑕修身平天下。
无法梦圆现世迎,
只好书院献憧憬。
但愿世风不内卷,
博学慎思更笃行。
白鹿成心中瑞兽,
不负天下父母心。
[强][强]



作者简介:石岩磊,河北满城人,年龄已到知天命,心性一如少年,满眼的童趣,满怀的憧憬,无怨无悔不知傻,无忧无虑不懂悔,在微信里觅到一处清静之所,在文字的组合中发现了一片蓝天。2018年于无意间闯入了朗诵的天地,又寻到一个令人神清气爽的新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