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主播简介】

故乡的美味
作者:老叟
朗诵:黎明

我两岁时,母亲领着我和哥哥,随父亲和他所在的部队集体转业到包头。从那时起,除短暂几年离开,我一直在包头生活了三十来年 。在这,我度过了童年、少年。也在这,我结婚成家,有了女儿。
在我印象中,我出生故乡的记忆是模糊的。只记得那是冀中平原上一个宁静的小村庄,没有电,一到晚上就黑黢黢的。虽长大后随母亲回过几次老家,但对家乡的亲近和归属感却始终没建立起来。
对我成长的包头,我却有着深深的眷恋。在我心中始终把这里做故乡看的。
在记忆里,日子最难熬的是上了中学以后。那时觉得忽然长大了,个子长起来,饭量也大了。计划经济年代,每个人的口粮是有定量的,我们家男孩儿多,男孩子多意味着口粮不够,看着不到月底就瘪下去的粮袋子,母亲愁云满面。虽每户有定量外的三十斤粗粮指标,称“高价粮”。但我们仍然不够。
那时已经有莜面供应了, 母亲听邻居说莜面扛饿,但口感不太好,于是她先试着少买了些,果然我们吃了以后,喊饿的时候少了。于是她毅然把粗粮全换成了莜面。也就是从那个时候我跟莜面结下了不解之缘。也多亏了母亲的选择。
上世纪69年末,父亲从隔离中让回家了,有一天我偶然听到他跟母亲说,我的一个表姐要带我跟哥哥去湖北上班了。我少不更事,朦胧觉得要去工作的地方离家很遥远,又觉得去了大概再也回不来了。于是我很不开心,那段日子在家很少说话。母亲看出我的心思,也没做什么表示,只是在我们要走的前一天晚上给我们收拾行李时,看似不经意地说:“去吧,你看小鸟长大了,总要飞出窝呢,上班了就是公家的人了,也不用担心饿肚子了,想想一顿就是干吃两个馒头,也是挺好的。”
多少年过去了,母亲已经不在。每次想起她的话,心里觉得酸楚,眼泪就止不住。现在我才意识到:为了不让孩子们挨饿,母亲是操了怎样的心啊!

我有一个朋友,从小学开始到后来各自结婚成家,一直有着未间断的联系。他爱人是位老师,我们也就称呼她老师。她是集宁人,有着集宁人的质朴与豪爽。或许是地域原因,老师做的一手好莜面,她的做法简单且独特:先将茄丝放在蒸笼的周围,中间置一小碗,碗中放葱花尖椒,少许胡油,大火蒸至茄丝九成熟,再将已做好的莜面放在上层屉上,只稍稍几分钟,当满屋飘荡着莜面的香气时,一顿可口的莜面告成了。我把这种做法回来告与妻子,做了两次没有老师做的那个味道,后来我自己动手,也仍然不得要领,只好悻悻然作罢。
离开包头后,因为妻子一家都在包头,每年暑假我们都要回去住段时间。朋友知后,经常约我去吃几次老师做的莜面。疫情前一年我们回去,没几天电话响了,那头传来朋友熟悉的声音:“来吧,吃莜面来吧,让老师给你做莜面吃”。

看着我吃的津津有味,心满意足的样子,老师问我:“我做的莜面好吃吧?”“好吃的很哩”我笑着模仿着她的口音:“我们咋就做不出这味道来?”老师听了无声的笑了,脸上久久洋溢着自豪的神情。
日子就像一条小河,在平淡中静静地流淌着。岁月流逝,我也渐渐变老了。独处时,我常常站在窗前,凝望着窗外的景色,沉浸在美好往事的回忆中。
我多渴望回到久违的眷恋的故乡,与昔日的老友坐在一起,浅斟低饮,酣畅淋漓地谈天说地,也期望再吃到老师做的独特滋味的莜面。
现在我明白了,原来那醇厚的味道里,满含着都是浓浓亲情和友情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