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我的大学
文/周晓明
我从小就不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在学校上学的时候学习成绩一直徘徊在中等的水平,考好了语文、政治、历史能上90分,数学能上80分,考不好就有可能出现一两门功课不及格的情况。我的功课语文最好,地理最差我确实不是那种聪明的孩子。感谢命运使我有了读书的习惯,因为读书使我的人生遂渐走上了优秀的山巅。
初中的时候市面上出现了苏联的长篇小说,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高尔基的人生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同时出版了相应的连环画小人书。我没有钱买不起小人书,只能蹲在别人的后面看,对我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有了很大的帮助。高尔基11岁被外祖父赶出家门,后来在一艘“善良号”轮船上得到一个洗碗的工作,在这里,他的顶头上司、厨师斯穆雷引起了他读书的兴趣。这位黑胡子的斯穆雷是个怪人,他不知从哪儿弄来了一箱子书,总是让高尔基给他念,一本一本的念,高尔基就这样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再后来他靠文字为生,与读书永未分离。他的自传体小说《在人间》里,关于读书的故事最为动人,也最为有趣。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一个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贡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这段话是我的座右铭,也成了我的一生的动力,它告诉我人要奋斗和进取。
在高年级同学的影响下我写诗了,写诗,没什么不过是一个小屁孩的虚荣,可是写诗却让我形成了读书的好习惯。1975年我在一个叫作下弯的农村劳动,那是一片生产水稻的地方,蛙鸣鸟唱、稻浪涌涌,我写了一首《下弯的春天》,诗的内容忘记了,那首诗由我在学校的文艺演出中朗诵,大获成功,掌声雷动。我成“名人”了,很多人对我刮目看,女同学们开始注意我了,这都是写诗带来的。写诗究竟好不好,如果不写诗,我不会平白无故的博览群书,不会平白无故的成为有丰富的内心世界、文化内含,写上万字文章不在话下的人。
读书是对的。有人说读书会成为书呆子,全是庇话。是不读书的人的一种随时可以操起来用的打击别人(读书人)的武器。我当兵了,在解放军这所大学校里我如饥似渴地学习。我在营部能看到不少的报刊杂志。《人民日报》《解放军报》《战友报》《解放军文艺》《连队文艺》。我庆幸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能看到大量的报刊杂志。16岁至18岁在部队,25岁至26岁在桥西区商业局,27岁至29岁在有色金属熔炼铸造厂办公室,30岁至46岁在拖车总厂办公室、政治处。这种看报刊的条件是许多人没有的。我在19岁至24岁当售货员那时《张家口日报》是订到班组的。而农民工要想看一张报纸就得自己掏钱。
46岁后我的人生进入低谷,看不上公家的报纸了,我就自己掏钱订报订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张家口晚报》《湖南日报》《合肥晚报》《齐鲁晚报》《岳阳晚报》《伊犁垦区报》《山西邮电》《现代护理报》《河北电力报》《十月》、《诗刊》《中国作家》《北京文学》《作家》《广州文艺》《特区文学》。我买书读书读世界名著,像《悲惨世界》《战争与和平》《静静的顿河》《平凡的世界》、三四卷本上千页的厚书我都啃下来了。
小时候,因为母亲死得早,没人管我心疼我,我衣衫褴褛、蓬头垢面,鼻子里有流不完的鼻涕,眼睛里有擦不尽的眼泪,衬衣里被子里有数不清的虱子,我的处境不如贫困山区的农民的孩子。我像谁呢?路遥小说《人生》中的高加林,《在困难的日子里》中的马建强。《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安、孙少平。他们穿着最破的衣裳、饥肠辘辘。可是,我哪能和人家相比呢?人家有聪明的头脑、过人的智慧、俊朗的外貌、挺拔的身材,有刘巧珍、吴亚玲、田润叶、田晓霞的爱和无微不致的关怀。
我一米六八的个头,一个男人个子低配什么样的脸也好不到哪去。智力水平又不高,只有不间断地长久地学习,才能实现有进步的人生。读书不能为我解决柴米油盐的实际性问题。但是好书给予的是“方法论”,是引导、是提领,它能告诉我什么是生活,生活的路该怎么走。是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我从来不在乎别人的话,去做自己。
也有人劝我,读书顶不了饭吃。读书真得不好吗?全世界每人每年读书以色列是64本,俄罗斯是55本,日本是40本、法国是20本、韩国是11本。世界上最聪明的犹太人,能创造出那么多世界第一,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是爱读书的民族。曾国番湘军中将校一层的军官都是读书人。袁世凯不仅字写得好,还写一手好诗文。王震将军随身带着许多的学习资料,总是很自觉地学习。
习近平下乡梁家河时,他随身带了沉旬旬的一箱书,白天干活,劳动休息时在看书,放羊时也在看书,晚上在煤油灯下读书,村民们说习近平边吃饭边看“砖头”一样的厚书。邓拓说,“不读书而空谈政治的人,只是空头政治家。真正的政治家没有不努力读书的。完全不读书的政治家是不可思议的。”我们可以把“政治家”转换成领导、厂长、有事业心的人。邓拓说,“认真读书都是死读书。要是这样理解就大错特错了。
其实,有许多人根本还没有读什么书,完全说不上什么读死书或者读活书的问题。”人除了有“务实”的生活态度,还应有“务虚”的精神,读书可以开阔眼界、明白人生的意义、做人的道理。不要说读书离现实太远,换个角度,它离理想很近。有些书对现在帮助不大,有可能对终身都有影响。不读书腹内空空,难以提高能力和素质,一个人什么书都不读,只是一粗鄙的原人。一个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经常读书的人,常有几个世界,多个维度,看问题不偏执,做事情能权变,说话分寸感很强,待人设身处地。人的洒脱与睿智、坦然与自适,大多是从读书中得来。所以,读书能让我们拥有一宁静之心境,一从容之态度,一健康之头脑。“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
从现在开始,请你比别人晚睡一个小时来阅读,早起一个小时来行动,当别人下班,请你继续加班,留下来做一些事情。当别人出去玩的时候,请你找一个安静的地方来阅读。当别人想放弃的时候,你多坚持一会儿。”这两句话异曲同工都是我的座右铭,我要坚持一辈子。
【作者简介】周晓明,河北省张家口市。酷爱读书学习和文学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