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普通的长相,有点“土”的打扮,在路上,迎面走来,可能也辨别不出……然而,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她在当代中国作家中有三最——作品被翻译得最多,作品入选外国高校教材最多,拥有为数众多的专门研究她的机构。她被称作“中国的卡夫卡”,甚至有人说她是中国最接近鲁迅的作家。美国作家苏珊·桑塔格说:“如果要我说出谁是中国最好的作家,我会毫不犹豫地说:XX……虽然,可能只有万分之一的中国人听说过她。”2012年,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前的一个记者招待会上,有人要他预测当年诺奖的获奖人,他说:“我不预测,但是我希望是中国的女作家(XX)”——她就是残雪。
残雪:1953年5月30日 本名邓小华,原名邓则梅(女),湖南耒阳人,生于长沙,中国当代作家,被誉为先锋派文学的代表人物,也是作品在国外被翻译出版最多的中国女作家。她也是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邓晓芒的妹妹。她在2019年上榜诺贝尔文学奖赔率榜第三位。2020年再次入围诺贝尔文学奖赔率榜前十名。2022年再度上榜诺贝尔文学奖赔率榜前十。残雪部分作品在香港和台湾地区出版后被译介到日本、法国、意大利、德国和加拿大等国家。她的部分小说成为美国哈佛、康奈尔、哥伦比亚等大学及日本东京中央大学、国学院大学的文学教材,作品在美国和日本等国多次被入选世界优秀小说选集。残雪至今已有七百万字作品,其代表作有《赤脚医生》《水乡》《黄泥街》《五香街》《最后的情人》等。
……不确定或许有可能又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有人却说:“可能与莫言差不多,以抹黑中国赢得西方……”既然有人这样说,那就首先要了解莫言是什么样的人?
一、莫言获奖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创作是运用语言文字符号,以记述的方式反映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实现交流沟通。
莫言文学作品处于对现实进行记录描述……符合文学作品的创作要求。即使是有针砭时弊,暴露阴暗,也是在允许和可控的一定范围内……因而获得了文学作品最高荣誉奖,茅盾文学奖。
茅盾文学奖是根据茅盾先生遗愿,为鼓励优秀长篇小说创作、推动中国社会主义文学的繁荣而设立的,是中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之一。
既然中国人能获得中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为什么中国人就不能获得诺贝尔奖,这是真理还是谬论,有无逻辑,是什么逻辑,难道有的人眼中,月亮也是外国的圆,中国的月亮不如外国圆,中国人不行……不如外国人???……
莫言文学作品《蛙》获得茅盾文学奖,早于诺贝尔奖一年多之久。中国莫言获奖文学作品,符合中国的评判标准和要求……要不然怎么能获得中国文学作品最高荣誉奖。不是有的人所说的迎合了西方,要说迎合了谁,也应该是西方迎合了中国……
有人说外国人的颁奖词说了什么,那个重要吗,中国人难道在乎那些吗,口口声声不是说爱国吗,怎么就在乎外国怎么说,怎么评价。
有的人是不是从骨子里就是崇洋媚外,要不然那又是什么呢,何必呢……外国人说中国是什么就是什么吗?那外国说中国攻击污蔑中国的一切都是事实吗?美国等西方国家一直对中国进行污蔑攻击,他们所恶造的难道都是事实?
国内有些人和美西方沆瀣一气,污蔑攻击中国,唱衰中国,说了几十年中国要崩溃,中国崩溃了吗?
莫言的获奖作品《蛙》,对所处的时期现实描述和刻画,有批评和针贬,甚至有揭露(有的中国人为什么就不自信了呢)当然,有部分人正是以此作借口,何况又有借口……抓住不放……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有人认为莫言《蛙》是在有意揭露阴暗面、迎合了西方才获得诺贝尔奖。这些人除了是偏见,还有其它更多原因。借题发挥,大肆炒作,甚至对作家本人进行污蔑、攻击、谩骂,什么卖国者、汉奸……问题已不在文学作品是赞美还是批评本身,是项庄舞剑……
文学作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在弘扬主旋律、倡导正能量的时代背景下,文学作品不仅仅可以歌颂时代中的好人好事,也可以反思历史;文学作品不仅仅可以表达赞美,也可以用于批评。”阅读本篇(参考→司马南“莫言……”引起的轩然大波?→争什么争?为什么争?→微评:惟有披露真相) 参考(虚无实有2022.6.29微博)
二、莫言知多少?
司马南“莫言……”引起的轩然大波?有司马南……或介入……?那必将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说白了,司马南对……谁的一言行都会引起强烈反响……近来网络,一波未平,又起一浪,闹得沸沸扬扬……
自从崔……元的转基因,到武汉什么芳……的大肆炒作,以及柳杨联想,再到最近几天司马南有关莫言……一幕幕,接踵而至……体现或代表的是不同观点,既然是不同,至少牵涉到两方,或三方,或多或少的波及更多的人,影响社会……网络就是社会,八九亿网民。
先看网上:“莫言粉丝“讨伐”司马南的背后,其实是……这段是因以下司马南:莫言先生的作品我们没有资格评论,但是莫言先生为什么在中国众多的作家当中,独独是他,唯一是他,首先是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他写的水平最高?莫言先生他认为文学只能用来记录……永远不是歌……工具……我觉得莫言其实至少是从方法论上……
关于司马南、莫言、司马南对莫言发表的观点,以及网友对司马观点的不断炒热、发酵、两种不同观点、甚至对立的观点。谁对谁错,谁是谁非,不予置评。但并不代表没有见解,没有自己的观点。针对某些人、某些事,某些言论……是否表达观点。一是,是否值得,二是,对社会、对党和国家有无利害冲突和危害,作为选择是否有针对性的表达观点。
一)、初浅了解莫言
和众多网友一样,不要说对莫言有更多、更深层次了解,就是初浅的了解都甚微。
——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东高密,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亦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莫言的童年正值中国近代史上的“三年困难时期”,当时全国饿殍遍野,网络上说,莫言曾在香港公开大学演讲时回忆道:“我们村里一天之内饿死了18人。”莫言在小学五年级时因文革辍学,在农村劳动,主要从事农业,种高粱、种棉花、放牛、割草。在文革期间无书可看时,他甚至看《新华字典》,尤其喜欢字典里的生字。后来,莫言靠着《中国通史简编》这套书度过了文革岁月,接着又背着这套书走出家乡。
|I→莫言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县的一户普通农家。村里人谁也没想到,就是这个看似普通的农村娃,以后会成为一个闻名世界的作家。可能连莫言自己都没想到,自己以后的人生会和写作紧密联系在一起,毕竟,他的整个童年记忆基本只有“贫穷”和“饥饿”。莫言出生时,恰逢新中国刚成立不久,一切都还在摸索之中。而他的童年时期正值中国近代史上的“三年困难时期”,饿死人并不是什么稀罕事。莫言曾回忆说,他小时候,村里的孩子的模样和我们现在在网络上看到的难民儿童的图片差不多,骨瘦如柴,腹部膨大。大家每天都在村子里、田野里转来转去,寻觅可以吃的东西。草根、树皮、小甲虫,甚至煤炭,都是他们的食物。后来莫言在采访时提起自己的童年,不禁感叹,“感觉自己跟一头猪、一条狗没有什么区别”。可以说,莫言的童年都在围着“温饱”二字转。食物上的温饱已属不易,精神上的温饱则更是难得。莫言在小学五年级时因为种种原因辍学,一时间断了“书粮”,这让莫言无比难受。毕竟,对莫言来说,“对阅读的渴望,一点都不亚于对饺子的渴望。”←I|(网络)
——莫言的军旅生涯,1976年莫言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历任班长、保密员、图书管理员、教员、干事等职。在部队担任图书管理员的四年时间里,莫言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书籍,将图书馆里1000多册文学书籍全部看过。他也看过不少哲学和历史书籍,包括黑格尔的《逻辑学》、马克思的《资本论》等。
至于莫言发表了多少篇文学作品,代表作是哪一些,在此略,网上随处可见。
二)、坚持实事求是,辩证唯物主义。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没有完美的事,世上本无人人满意。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世界上哪有十全十美,尽善尽美。对任何人,任何事,任何事件……都应坚持历史、全面、科学、客观、公正、实事求是、一分为二、辨证的看待,正确评价”。绝不能“非黑即白”,“非此即彼”。
三)、作家协会副主席是汉奸?
自从莫言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来,就遭受到了铺天盖地的批评、指责,甚至是人生攻击和辱骂。其中骂得最多的就是“莫言是汉奸,认为莫言之所以能获诺奖,完全是因为其作品描写了国家“那个时期”真实的“不好的事”,是以抹黑国家的方式迎合西方审美和反华的需要,所以认定莫言是汉奸。汉奸,什么是汉奸,这个帽子可不是随便闹着玩儿,不是随便乱扣的……再说也不是10年内乱的文革……随便乱打棍子乱扣帽子。如果说真是汉奸,需要真实的事实和确凿的证据,都有吗?如果有,可以实名举报拿下……
2021年12月16日,中国作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会议选出新一届领导机构,铁凝连任中国作协主席,莫言连任副主席。既然是连任,那上一届第九次作协代表大会就是作协副主席的莫言,至少也已是两届了,如网络有人所说汉奸,难道国家是用人失察,还是……只要国家一天没有解除职务没有确定是汉奸,岂能……如果将来是了,与国家保持一致,既然能连任,就不是汉奸。
四)、文学作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在弘扬主旋律、倡导正能量的时代背景下,文学作品不仅仅可以歌颂时代中的好人好事,也可以反思历史;文学作品不仅仅可以表达赞美,也可以用于批评。”
五)、火眼金睛,辨别是非。
网络需要辨别是非真伪,网络需要主见在我不盲从,辨别是非,去伪存真。“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无为有处有还无。”把真实的东西当作虚幻的东西来看的时候,那虚假的东西它甚至比真实的东西显得更真实。反之,把不存在的东西说成是存在的东西时,那捏造的事实甚至比存在的事实更显得真实。
跳出网络无谓的纷争,不要互相撕扯、撕裂社会、分裂党和国家……必须与党和国家保持高度一致。“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浮云遮目,只因为站不够高。必须具有高瞻远瞩的胸怀和坚毅无畏的气概。参考(虚无实有2022.6.26微博)
三、莫言是什么样的人?
这样一个题目,这样个问题,确实不好回答,真不好回答,不知从何回答……但非要回答吗?重要吗?其实不重要,不需要每个人都回答……
要问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实际上是牵涉一个怎样评价的问题……
无论对人对事,对是与非,对功与过,对所有的评价,都必须坚持辨证法。按人或事物的本来面目,客观的、真实的反映。不掺杂个人的主观意愿和太感性化,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理性地、不被他人不客观理性的、主观观点所左右,公正公平,没有偏激偏见,真实客观的正确评价反映。
无论是伟人、领袖、还是普通、平凡的众人,对任何人,或任何事(重大事件)都应坚持历史、全面、科学、客观公正、实事求是、一分为二、辨证的正确评价”,不能任意歪曲,任意拔高或贬低。
看到一篇文章,文章标题是,→八问莫言及中国文坛。对文章不予置评,从直觉的第一印象突然想起一句歇后语,癞蛤蟆打哈欠——好大的口气!看到这个标题,只是本能的反应,既没有对文章进行评论,更没有批评和指责的意思。虽然很嗨,嗨得开,口气确实大,但毕竟是智库,即使只是民间的……
所谓“八问莫言和中国文坛”,文章主要集中体现的焦点是改革开放前后。文章主要针对莫言写了改革开放前存在的问题……为什么不把焦点和矛头对准改革开放后存在的……莫言的文学作品,反映的是改革开放前,尤其是国家困难时期,这一点问题都没有。莫言本身就出生在50年代(1955年2月)。出生在那个年代,以及以后60年代,都是经过国家极其困难时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天灾有人祸 党和国家的政策严重失误)。从那个极端贫困日子的年代过来的人,毫无疑问都有深刻的记忆……直到改革开放前的70年代末,莫言所说句句大实话。我们那个年代,毫不隐晦的说,在当时去当兵就是为了吃饱肚子……无论是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存在的问题都可以写。“八问莫言和中国文坛”指责莫言写了改革开放前存在的问题,而不写改革开放后存在的问题。关键是改革开放前国家处于困难时期,(除了天灾 也有人祸 党和国家的政策失误 长达十年之久“文革”)无温饱,贫困潦倒……改革开放以后,这些问题逐步得到解决,没有了这样的问题,怎么写?难道去胡编乱造,无事生非,造谣不成。所谓的“八问莫言和中国文坛,根本站不住脚,不值一驳,荒谬至极……
八问莫言及中国文坛,是长篇大论。尽管如此长篇的文章,还是不惜牺牲自己有限的宝贵的休息时间,仍然坚持反复认真拜读了两遍,还有连锁反应的事,看后还必须写,不写点什么还不行……
文章表达的重心,主要集中体现的焦点是改革开放前后。文章认为(不是别人认为)和主要针对莫言写了改革开放前存在的……为什么不把焦点和矛头对准改革开放后存在的……
如果说,当然如果只是假设。如果长篇大论冠冕堂皇,从大标题到单个小标题,有些看来好像、是否还有一定道理,但全篇看完以后,文章重点主要集中在作家莫言应该针对改开以后存在的……不应该针对改革开放之前存在的……这样一种指导思想和这样一种对作家莫言指责抱怨,愤愤不平态度……那这“八问”,可能、或许起不到文章想要起到的作用、达不到文章想要达到的目的,甚至动机都值得怀疑……在此不想说太多,明白人看完全篇自然明白。文章的重点体现在第二问的3、第四问的1、2、3点,文章再明白不过的表达和体现其焦点和重心。
岂止是这篇文章,还有网上大V、围绕大V不明真相的吃瓜人等,兴风作浪,引起的轩然大波,真是一波未平,又起一浪……什么“阴险、狡诈、卑鄙、恶毒、不是好东西、甚至汉奸、卖国者……”棍子到处打,帽子满天飞,都直奔作家莫言而去……不管是不是恰当和准确,应不应该,棍子是否打得着,帽子是否带得上,是否有些过?在此不好下结论。再说,你、我、他、网络那些人,都下不了结论,更代表不了谁,最多只能代表个体的自己……
如果说非要做评价下结论,仍然一贯坚的立场,正如前面所讲,无论对任何人一段……对作家莫言同样如此,始终与主流媒体、党和国家保持一致的评价结论。这句话看起来不好理解,其实不难理解,再明白不过了……
莫言,他就是一个普通人,一个作家;或者是获奖的作家;也或者是获得茅盾文学奖和诺贝尔奖的作家;再获者是已连任两届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这都是面向并代能表人民大众的主流媒体党和国家的评价和结论。
或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想法,甚至诉求,无论在网络的各种言论,包括对作家莫言的言论……无论基于什么样的动机和目的,还是想要表达所想要的什么结果。既不可能全部实现个人所愿,更更不是个人说了算,只能代表一家之言,代表不了绝大多数人。唯一能代表人民群众,代表大多数人核心利益和心愿的只有中国共产党,因为掌握着全面,看得全面,比任何个人、网上的大V、围绕大V的人都正确。要不然伟大、光荣、正确的党从哪来。只有相信党相信国家,与党和国家保持一致,这才是人民之所希望;这才是人民之所信任;这才是人民之所依靠。公民个人所有观点看法,甚至诉求等,都不能与党和国家及人民相背离,必须与党和国家保持高度一致,这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参考(虚无实有2022.7.3微博)
四、残雪,从长沙到北京,从北京到西双版纳……
国内研究残雪的知名学者、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卓今透露:“残雪对生活要求不高。我曾经去她家里拜访过,她家中的陈设非常简单,书柜是她家庭中的主要陈设。她也不太关注吃穿用度,厨房里也是清汤寡水。她的时间非常宝贵,所有的心思都用在写作上面,对其他的事物都不太关注,几乎是过着一种苦行僧式的生活。”残雪曾经说:“我在艺术上一贯追求极致。……向内的文学实际上比大部分表面层次的向外的文学要宽广、宏大得多,因为我们各自开掘的黑暗地下通道所通往的,是无边无际的人类精神的共同居所。”这段话印在《少年鼓手》的封底,也可代表本次新书的一个介绍。14篇故事在司空见惯的生活细节中,残雪以充满个性与天赋的创作方式,在充满象征意味的夸张和变形中,营造了一个自由的文学世界。……
虚无实有2023.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