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干新闻二十年(之二)
□南秀山
压不弯的脊梁
袁文选任乡党委书记时,徐家修任乡长。袁文选任副县长调到县里后,徐家修接任乡党委书记。
不久后,通讯组的刘保显被调到农技站任站长,周小英被调到文化站任站长,牛全意被调到土地管理所工作,我始终留在通讯组写新闻报道。
那时候我经常去县报社送稿件,认识了文联主席张建国,报社编辑范传幸,刘建谠,贾文亮,陈春月,他们鼓励我,要深入实地采访,才能写出好文章。
尤其是编辑刘建谠既是编辑又是记者,那时他才二十几岁,吃住都在编辑部里,他不但精心细致的编稿,听说哪个乡镇有典型事迹,新鲜事儿,他就马上骑着自行车去采访。
刘建谠说:“写新闻就要抢时间,抢时效,时间耽误了,就不叫新闻了。”所以,我被他的精神所感动,二十多年来,我骑着自行车一直坚持下乡采访,寻找新闻。
1999年11月间,商丘日报社举办通讯员培训班,乡党委书记徐家修指名派我前往商丘日报社参加学习。徐家修对我说:“南老师,为了写大稿,上大报,提高写作水平,加大利民乡的宣传力度,派你到商丘日报社去学习,这是机遇,你一定要抓住。”
当时因我工资低,家庭经济困难,思想有点犹豫,我喃喃的说:“徐书记能不能派年轻人去?”“为什么?”徐书记不理解的看着我。“我、我经济有点紧……”我苦笑着。“没钱不要紧,我写个纸条,你先到财政所借500元回来报销。”当时我的心情很受感动,半天没有说出话来,心里想徐书记太重视人才了,到报社我一定好好学习,回来后写大稿,上大报,绝不辜负领导对我的期望。
在商丘日报社学习10天,报社编辑轮流授课,我边听边记,受益匪浅。
从此我懂得了什么是新闻报道,怎样写新闻报道。在学习期间,我先认识了(农村版)编辑部主任郭文剑,编辑胡绪泉,潘中华等老师。
休息间,我常到(农村版)编辑部坐一坐,与几位编辑老师说说话儿,谈写作体会。他们鼓励我要多写稿,写好稿,抓住重点,写出特色,别怕不发表一次不行再次,俗话说“功夫不负有心人”。(郭文剑现任商丘日报社总编辑)编辑的话我时刻记在心里。
学习期间,我抽空写了两个小故事《箩筐记》《春花回娘家》在商丘日报(农村版)乡土文化栏目上相继发表,学习结束后,我回到乡政府办公室,开始采写新闻报道。
因利民乡是座千年古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利民乡又是全国出了名的民营企业科迪集团所在地,奶牛养殖,特色种植,在全省规模领先。
县、市、省及中央有关领导人常到利民乡调研,于是典型事迹多多,大写文章很有潜力。
在郭文剑老师的鼓励下,那几年里,我在商丘日报相继发表新闻报道300余篇,在商丘日报文学副刊编辑部主任戴文杰老师的引导下,在文学副刊与(乡土文化版)发表小小说、小故事,小散文,小诗歌,小笑话等文学作品40余篇(首)。
那时候乡政府通讯组里就我一个人,一是在《虞城晨报》《虞城工作》《今日虞城》县报上发表稿件,二是在《商丘日报》《京九晚报》上发表稿件,三是在《虞城文艺》《木兰》《京九文学》《商丘月谈》《商丘组工通讯》《商丘老干部工作》《商丘社会科学》等杂志上发表一些小说,故事,散文,诗歌,通讯,报告文学等文学作品。那时候利民乡还利用调频广播开通了《利民新闻》栏目,由我任栏目编辑,每篇稿件播放一天,每天三次(早上、中午、下午)播音,每次播放《利民新闻》五分钟,为了及时传达本乡领导决策、工作动态与致富经验等新闻,乡里还举办了通讯员培训班,发动各村、各机关、各企业、各学校的通讯员积极写稿,报送乡政府新闻通讯组,由我改编后,经宣委刘新学签字送交广播室播音。因调频广播是我乡广播站长张新坤同志组装的,数量很多,不但利民全乡各村60%以上的农户都安装了调频广播,还销售到周边田庙、刘集、李老家、八里堂、王集、贾寨、三庄乡等乡镇,就连黄河故道北岸的山东省黄岗、李集,高韦庄等乡镇的农户也安上了调频广播。
开办两年多来共播出利民新闻400多篇。通过调频广播宣传利民,迎来了周边乡镇农民群众纷纷前往利民乡参观考察种植与养殖的先进经验。
山东省高韦庄镇的一位村支书带领十几名农民前往利民乡参观芦笋种植经验,他们说:“买利民广播,听利民新闻,学利民经验。”(因为利民乡广播站播音能辐射方圆25华里)
在2000年4月26日,我以《利民乡有个焦点时刻》一篇报道发表在《商丘日报》的一版头条上,本版编辑还加了编者按。那篇报道,当时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影响。(这篇报道主要是采写利民乡利用调频广播,引领农民群众种养致富的消息。)2001年9月8日,撤乡建镇后,为了更好的宣传利民,密切配合镇党委镇政府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共创辉煌业绩,利民镇又创办了《新镇风采》内部刊物。《新镇风采》每月一期,开设了“工作动态”,“经验交流”,“科技园地”,“调查研究”等栏目,每期打印60份,首先报送县委、县政府、县人大,县政协四大家办公室及县委信息科,县政府信息科等。《新镇风采》创刊四年来,共刊出45期,编发稿件368篇,其中由我本人采写的稿件就有300篇,占本刊发稿率的85%以上。《新镇风采》曾被县市有关领导称赞为好简报,多次受到原市委宣传部长崔为工的好评。
利民乡与利民镇合并后,新的利民镇诞生了,地盘扩大了,人口增多了,然而一个“决策者”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激发着徐家修成就一番事业的心。近年来,使各项工作取得了令人赞叹的成绩。他带领全镇5万干群唱响扶企、固基、强农三部曲,通过扶持龙头企业,巩固产业基地,强化农业生产,他号召故道大堤以北干群改造沙滩,平整小沙丘,刨掉“老小树”栽上樱桃、李子、杏、梨、柿子、苹果等十几种优质果树,又号召故道大堤以南干群深翻土地,改良土壤,围绕科迪集团公司深加工所需的芦笋,青刀豆,三樱椒,五寸参,甜玉米,荠荠菜,牧草等建立了特色农业种植基地和1万头奶牛养殖基地。利民镇按照“民营突破”,“区域推动”,“龙头带动”,“规模开发”的企业发展思路,坚持全面抓经济,重点抓工业的方针,制定了“五放宽”“八不限”等一系列有利于利民镇发展的优惠政策。在科迪集团龙头企业的牵动下,一些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
截至2002年,已有大中型企业68家,从业人员8000余人,形成食品加工,生物化工,包装制造,奶业生产,生物工程,面粉加工等六大支柱产业,乡镇企业年产值达16.5亿元。
利民镇按照《河南省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方案》的要求,以创建省级文明乡镇和国家级文明乡镇为契机,镇党委镇政府切实加大了硬件建设力度,一是修通府后街,商贸街,腾飞路和世纪大道等城区道路。二是开通6000门程控电话和有线电视,实现了电话和有线电视村村通。
三是投资15万元对镇政府大院进行了整体绿化,被商丘市委评为花园式的单位。
四是新建门面楼600多间,投资40万元新建商贸综合大市场一个。
五是投资45万元建设了省级敬老院,投资65万元建成市级计划生育指导站,投资40万元建成市级文化站一座。
六是投资36万元引进优质花卉,对城区道路进行高标准绿化,绿化面积达20亩,彩砖硬化12000平方米,安装路灯40多对,建设高杆灯一座。
七是在新城区建设的同时,对古城街道进行综合治理。在科迪大道与世贸大道两侧已建设风格独特的门面楼800余间,新城区与古城区连接框架已初具雏形。
在利民镇人民心中,徐家修是一道压不弯的脊梁,是一个能创造人间奇迹的人,如今工贸区内500多家商铺鳞次栉比,交易火爆,生意兴隆,呈现出一派蓬勃发展的繁荣景象。利民镇工贸区被省命名为“河南省乡镇企业东西合作示范区”,已成为虞城县、商丘市的一大“盆景”,中央领导人李铁映,宋平,刘成果,省领导马忠臣,李克强,范钦臣,李成玉,王明义,王全书他们到利民镇工贸区视察时,对利民镇取得的成绩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我生活很朴素,穿戴不爱打扮。一次我去县政府信息科报送“利民信息”稿件,办公室的一名年轻小伙正在看报纸,我进门便问:“同志,信息稿交给谁?”他瞟我一眼问:“你是哪个单位哩?”“利民镇”我说。“利民镇?南秀山有多大年纪?”他问我。我笑了笑反问道:“你认识他吗?”“不认识,就是常看到他的文章。”他说。“我就是南秀山”。我说。这当儿,这位小同志立即站起身来,向我又是让座,又是倒茶,非常客气地说:“南老师您好,俺虽然没见过面,但在报刊上经常看到你发表的文章。”还有一次,我去县老干部局关工委报送企业家赵银良一份典型材料,主抓关工委工作的闫明亮副局长问我是哪个单位的,我说是利民镇哩,他又问我贵姓,我说免贵姓南,这当儿,闫局长一把握住我的手亲切的说:“你就是南秀山老师吧?久仰、久仰,经常在报刊上看到你的文章,今天可见到你了……”因闫局长也是个新闻爱好者,那天中午闫局长说什么也不让我走,非留我在一起吃顿便饭。
还有一次我去商丘日报社送稿件,在报社里第一次见到编辑司玉笙老师,他笑着对我说:“在报刊上常常看到你的名字,我还以为南秀山是个笔名呢!”我也笑着说:“我就叫南秀山。”那年春节前夕,我去县委宣传部新闻科报送利民镇这一年在报刊上发表的稿件时,新闻科科长贾文亮(现任宣传部副部长)感动的说:“南老师都这么大岁数啦,十几年一直坚持写作,发表不少文章,说实话,在全县各乡镇通讯员队伍中,谁也没有南老师发表稿件多,南老师这种精神真值得我们学习。”那年暑假,县教育局举办一次青年教师新闻写作培训班,由原县委信息科科长朱胜利授课。他在报告中,竟把我的写作精神作为典型,说利民镇有位年近花甲的老通讯员,十几年来,骑着自行车走遍全镇33个行政村,100多个自然村,下乡采写新闻报道,风里来雨里去,笔耕不迭。在县、市、省等级报刊上发表稿件几百篇,南老师这种写作精神是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的榜样……。
有一次,我到镇武装部耿部长办公室去玩,发现一份《商丘国防教育报》,是商丘军分区创办的报纸,我就开始采写退伍军人和民兵的典型事迹,按照报社地址投寄一篇,不久就发表了,报社还给我寄来一份样报。
打那起我一连在“商丘国防教育报”发表十几篇,第二年春天,镇武装部长去县武装部开会回来,给我捎来了奖状和奖品。全县就我一个人在商丘国防教育报上发表文章,也是全县唯一的获奖者。
在那几年里,我又在《河南科技报》《河南农村报》《豫情时报》《关心下一代报》《河南经济报》《健康导报》《少年素质教育报》《河南农业》《河南科技》《农业农村农民》《老人春秋》《乡镇企业之家》等省级以上报纸杂志上发表稿件200余篇。
其实《河南科技报》全县就我和县委宣传部王支援俺俩投稿,还曾被河南科技报社招聘为通讯员。“上面有千条线,下面有一根针”,利民镇面临的工作千头万绪,到底从何抓起?徐家修说:“千头万绪抓好党的建设是关键。”作为利民镇农民基层组织建设第一责任人的徐家修,他深深知道自己肩上的重任。按照“五个好”的要求,切实加强了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切实把基层党组织整顿与脱贫致富奔小康结合起来,认真抓好农村党支部书记的培训和农村党员的实用技术培训,增强了全镇广大党员干部带领群众发展经济的能力。
几年来,利民镇党委政府团结一致,开拓进取,铸造辉煌,先后被河南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河南省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河南省奔小康科普示范镇,河南省乡镇东西部合作示范区,河南省省级文明乡镇。
2002年10月被评为国家级文明乡镇。2000年以来,被商丘市列为市级小城镇建设重点镇,同年被商丘市委评为“六好先进党委”,商丘市乡镇企业“十强乡镇”。
2002年4月被评为“商丘市城镇建设发展优胜单位”。连续五年综合经济实力评比居虞城第一,被誉为“虞城第一镇”。尤其是2003年12月16日下午,原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迎着风寒前往利民镇科迪集团调研工作,不但是科迪上万名职工永远值得纪念的日子,也是利民镇历史上最大的荣耀,总书记的指示必将化成无穷无尽的力量,时刻激励着徐家修书记永往直前的心。
徐家修在利民镇任乡长,任书记10年之久,为振兴利民,为5万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呕心沥血谋发展。他不是军人,却练兵古城,挥师打响了一个又一个翻身仗。他不是导演,却在6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执导着一部又一部“腾飞”剧作。他不是诗人,却把一首又一首壮美的诗篇写在田野,留在古道沙滩。
《未完待续》……
读后感言
文/了凡
构思组文家乡赞,筑梦辉煌虞城县。
领导有智民奔富,幸福生活美颜添。
新闻釆编稿件写,篇篇精彩呈眼前。
令人敬配奉献者,秀山老兄应当先。
2023,09,27日
作者简介
南秀山,河南省虞城县利民镇人,商丘市作家协会会员,商丘市淮海战役研究会会员,商丘市政协文史委员,虞城县炎黄文化研究会利民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利民镇档案室管理员。曾任《京九博览》《黄淮评论》《商丘党史》《商丘工作》《少年素质教育报》《安全教育周刊》等报刊特约记者。当过民办教师,当过煤矿工人,现任利民镇政府通讯员。自1995年以来,在县市省等级报刋上发表新闻报道800余篇;发表小说故事,散文杂文,诗歌曲艺,通讯报告文学300余篇;发表摄影报道58幅。有十余篇作品曾获奖,特别是采写的《故道村官》《梨园情歌》《从坎坷路上走出来的人》三篇报告文学,相继发表在《京九博览》《黄淮评论》《文化商丘》三家杂志上,2008年与2009年两年两次被第十四届与第十五届“中华大地之歌”征文评选组委会分别评为一等奖,在2008年11月9日与2009年11月20日连年两次出席北京人民大会堂颁奖大会。两年两次在人民大会堂东大厅同国家有关领导人及全国参会代表合影留念,同是还与毛主席的孙子中国军事科学院战略部副部长毛新宇单独合影。2017年12月又出版一部文学作品集《忠魂》一书,约60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