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奋斗百年路
全民学党史
柏乐河战斗遗址
柏乐河战斗遗址位于霍州市李曹镇柏乐村。
1937 年 7 月 7 日卢沟桥事变后,日军结集 30 万重兵向山西进犯,霍县大部分村庄遭受侵犯。
1938 年8月 15 日,日军 1000 余人向中共霍县县委、霍县抗日政府驻地石鼻峪一带进犯。县抗日游击大队配合驻地国民党军八十四师将其包围在柏乐河,激战一昼夜,歼敌近400人,缴获各种武器 400 余件、子弹 500 余发、战马60余匹。战斗中姚三子等30多名红枪会员壮烈牺牲,县游击大队和八十四师亦有少量伤亡。
次日,霍县抗日政府和八十四师在南堡联合召开了“庆祝胜利与悼念阵亡将士大会”,参加大会的军民一致表示,要坚决抗战到底。
柏乐河战斗,是霍县军民抗战中规模较大的一次战斗,对鼓舞霍县人民斗志,坚定霍县人民抗战的信心,起了很大的作用。
12
奋斗百年路
全民学党史
南堡烈士陵园
位于霍州市李曹镇南堡村西300米处,1946年为纪念八路军新七团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指战员而建,坐南朝北,东西长39.8米,南北宽13.5米,占地面积1089.58平方米。现存碑亭1座,烈士纪念碑1座。碑,青石质,圆首直身,方跌,碑额篆书,额题“烈士纪念碑”,碑身高1.5米,宽0.6米,厚0.15米,碑座长0.83米,宽0.45米,高0.25米,中华民国三十五年阳历十二月刊,碑文13行,每行50字,共650字,主要记载了八路军新七团全体指战员打击日本侵略者的英雄事迹和人民当时的生活状况,张雄生撰文并书丹。1985年该碑被霍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霍州市人民政府对该陵园进行了整体修缮。
13
奋斗百年路
全民学党史
陈赓路居
位于霍州市李曹镇杜苏沟村中。1946年夏,陈赓将军在该院居住并在此指挥解放霍县南堡村和霍县县城战役,历时3个月。当时陈赓将军居住在正房中间窑洞内。该路居创建年代不详,建筑风格分析为清代建筑,坐北朝南,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36.59米,东西宽18.45米,占地面积675.09平方米,现存建筑主要有:大门、正房、东、西厢房。大门位于宅院西南角。正房砖砌窑洞3孔,前插廊,东、西厢房均为砖砌窑洞3孔。
14
奋斗百年路
全民学党史
石鼻抗日县政府旧址
位于霍州市李曹镇石鼻村中。旧址创建年代不详,坐西朝东,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2.2米,东西宽11.2米,占地面积136.64平方米,现仅存砖砌窑洞3孔。1938年,霍县抗日县政府在此院驻扎。
15
奋斗百年路
全民学党史
三眼窑十三烈士墓地
位于霍州市李曹镇七里峪村七里峪风景区内三眼窑西约500米处。1943年10月,日寇向太岳根据地大举扫荡,驻沁源县上、下兴居一带的太岳陆军中学奉命向外转移,10日晨,校部和一队师生在三眼窑宿营时遭敌袭击,15人被俘,除李祥和、石磊脱险外,其余人均遭敌人杀害,壮烈牺牲,掩埋在此,为纪念牺牲烈士,在此立碑,立塑烈士像。墓地坐西朝东,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32.83米,南北宽14.91米,占地面积489.50平方米,现存有墓冢1座,碑亭1座,塑像1组。该处现被霍州市市委、市政府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3年被霍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6
奋斗百年路
全民学党史
源头关帝庙
源头关帝庙位于霍州市李曹镇源头村小学西侧。1945年8月,霍县抗日民主县政府根据上级指示改称霍县民主县政府。从日军投降后的1945年9月开始,中共霍县县委、霍县民主县政府就领导全县军民投入了阻击国民党军队北上对解放区侵犯袭扰的斗争。同年10月,支援配合晋冀鲁豫野战第四纵队,解放了南堡和什茨。1946年8月,支援配合晋冀鲁豫野战第四纵队和太岳军区部队解放了霍县城,胜利完成了反击国民党军队抢夺抗战胜利果实的任务。与此同时,霍县民主县政府积极扶植私资自由营业,拨粮急赈新区饥民。9月,在下王村和义旺村建立农民交易集市,它的建立促进了解放区生产的发展和繁荣。10月,霍县民主县政府迁至石鼻、范村。
1948年春,霍县民主县政府迁至源头关帝庙驻扎办公。郑德山任县长,健全了科室,主要有战胜科、总务科、财政科、教育科、文印室,全面进行解放区的各项建设。8月下旬,霍县民主县政府从源头关帝庙迁到县城办公,从而结束了县政府机关在乡村打游击办公的历史。
源头关帝庙,东配殿砖砌窑洞4孔,西配殿砖砌窑洞3孔。当年民主县政府在此驻扎时,正殿作为厨房和饭厅,东、西配殿为办公用,副县长刘子歧住在戏台(已毁)内。
1985年,源头关帝庙被县人民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7
奋斗百年路
全民学党史
赵源渠
赵源渠位于霍州市三教乡下三教村。
1940 年 11 月,百团大战结束后,日本帝国主义开始对华北各抗日根据地进行报复性反复大扫荡,当时霍县又遭受到百年不遇的旱灾,使抗日根据地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困难。
1941年1月,赵源同志担任霍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他上任后,面对严峻的困难,积极带领广大军民,与日寇进行了殊死的斗争,有力地粉碎了日寇的多次扫荡和围剿,促使抗日根据地很快走上了恢复和扩大的局面。
1945年5月,赵源县长与参议员刘茂裕、陈清河一道,在下三教村组织领导,发动村民,于秋禾下种前开成水渠一条,使下三教 85 亩旱地变成了水地,当年增产粮食 51 大石。这条渠依山傍沟,工程艰巨,任务险要,还要穿过 100 余丈的水洞,单靠民力办不起,当时县经济局贷给粮食10 石,本币20000 元。
在工程进行中,赵源县长身先士卒,并对上、下三教的村民进行多次说服教育,讲明开渠增产、支援抗战胜利的道理。在他的带领下,两村村民联手合作,原定两个月的工程只用了一个月便顺利竣工。当哗啦啦的清水流过这条水渠时,村民们拍手称快,都把这条渠称之为“连心渠”“团结渠”“为民渠”“胜利渠”。最后有一位长者提议这条渠是赵源县长倡导开挖的,而且劳心费力,因此叫“赵源渠”最合适。众人一听,齐声赞同,由此“赵源渠”便一传十、十传百,很快传遍了霍县大地,一直传到了现在。
18
奋斗百年路
全民学党史
风子垣战斗遗址
风子垣战斗遗址位于霍州市三教乡高王庄村外。
1940 年初夏,鉴于霍县抗日游击大队大部分战士补充给野战军后,日军疯狂扫荡的现实,中共霍县县委邀请景仙洲(绰号景疯子,临汾人)领导的汾东游击队 300 余人,来霍县支援战斗。
为了诱敌上钩,部队来后的第二天,即在高王庄召开了一次军民联欢大会。会后,霍县抗日游击大队和当地民兵配合汾东游击队即埋伏于高王庄村外的风子垣。翌日拂晓,400多名日伪军果然悄悄向高王庄袭来,一到风子垣就被包围。经过一昼夜的激战,歼敌 100 余人。战斗结束后,景仙洲令一战士将击毙的日军中队长小野的头颅砍下悬挂在高王庄的一棵大树上示众。这次战斗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谬论,大大鼓舞了霍县军民的抗日情绪。霍县抗日政府送来大批鞋袜、猪肉、白面慰劳部队,号召青年踊跃参加汾东游击队。不几天,汾东游击队在霍县扩军一个连。《太岳日报》发表文章,称景仙洲为霍山脚下老英雄,当地群众编了这样一个顺口溜“霍县有个风子岭,支队有个景疯子,风子岭遇景疯子,打掉敌人命根子。”
19
奋斗百年路
全民学党史
坡底堡县委扩大会议旧址
1939年11月,中共霍县县委在坡底堡召开扩大干部会议。县委书记张汉贤、组织委员赵子固、宣传委员李毓麟参加并主持了会议。会议的中心议题是研究如何对付蒋阎发动的反共高潮,在抗日走向艰苦的情况下如何继续坚持抗战。这次会议的召开,使霍县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做好了应变准备,避免了干部队伍中的妥协恐惧倾向,进一步稳固了抗日力量。
20
奋斗百年路
全民学党史
干节抗日县政府旧址
位于霍州市三教乡干节村东北3公里旋风峪内。1940年冬至1942年底,由于斗争形势恶化,县政府主要是巩固抗日政权,精兵简政,自力更生。1943年后,随着斗争形式的发展,抗日政权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政府工作才进一步开展。县政府机关主要驻游击根据地旋风峪内,因敌人活动猖狂,斗争尖锐复杂,采用白天集中工作,晚上分散活动、休息的方式。当时县政府下设机构:政府秘书处、财政科、粮食科、教育科、司法科、交通科、经济局、公安局等。财政科财务、账目单据安排在安全的小庄里,数万石公粮分散保管在根据地群众家里,游击区各行政区实行减租、减息,合理负担,完成县政府下达的财粮征收任务。干节抗日县政府旧址现存石窟1孔,坐东朝西,人工加工开凿,东西长8米,深6米,高约3.8米。2003年被霍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