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溪谷里的慢时光
文/ 张青霞
三山溪谷,好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啊。听到这个名字,我不禁对那里心生向往。
终于,在初秋的一个绵绵雨天里,我跟随作家团的老师们欣然前往,目睹了她的芳容,体验了久违的慢时光。
三山溪谷,位于邢台市信都区路罗镇左坡村村北,北邻太行大峡谷、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英谈古寨,西接紫金山、天河山、凤凰崖景区。该景区距离邢汾高速公路路罗道口不满10公里,601路旅游专线车可直达门口。 雨天里,这里水润而秀美,悠然而闲适,如世外桃源,似江南小镇。
景区背山面水,前有路罗川溪水潺潺,如欢活跳跃的孩童,追逐嬉戏着奔向远方;溪旁的卵石,则挨挨挤挤中诉说着往事。景区后是三座青山,名曰桑格垴。正因为景区背靠三山,前有淙淙溪水流过,故名三山溪谷。
景区内,细雨蒙蒙中,威严的柏树、高大的棕榈树、成行的小叶黄杨、碧绿的小草……翠色欲滴,养眼又养心。偶见长颈鹿、孔雀的仿制品驻足其间,增添了几分情趣。有一处风景美其名曰:竹林水岸。一丛丛修竹,青翠茂盛。中间的一池泉水间,荷叶圆圆,荷花静绽,间或伸着几个莲蓬。微风一过,荷花轻舞,竹叶扶疏,暗香袭人,不由得想起孟浩然的那句“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来。池子两旁的砌台上,站着两行圆肚的陶罐盆栽,古风古韵。好一幅优美的水墨画!于是,我们在这里合影,将美好定格在照片中。往前走,一处廊檐下,竖着一块块青石,雨水滴落,淅淅沥沥,叮叮咚咚,鸣奏着欢快的乐曲。景区周围,过人头的玉米,鞠着躬的谷子,圆润的紫茄子,带刺儿的白菜,一畦畦一行行,丰收在望。 除了迷人的景色,这里还有众多的老物件。
太行老街,是景区中一个百米多长的长廊,陈列着农耕时代的各种农具。廊顶上,是红底小碎花的布艺,从这头到那头,凸凹有致,活色生姿。廊道两旁,展览着材质不同,大小不一的各式独轮车,由诸葛亮发明,曾遍及全国;造型各异的马鞍、马槽、马车静默无语;扬谷物的农具风车,称量粮食用的米斗,引水入田的水车水斗、装水的木水筲……样式不一,种类多样,映射着先人的勤劳与智慧。
望着那些耙、耢、耧等农具,记忆的快车开往了童年。那时,我住在姥姥家,小舅舅牵着骡子,带上我和他闺女去地里耢地。小舅舅在前头牵着骡子,我和姐姐坐在后面的耢上,很不自在。看着鸟儿悠闲地飞来飞去,好想像它们一样自由啊。趁小舅舅喝水休息间,我俩用手指轻按骡子的鼻子,柔柔软软。骡子非但不生气,还用大眼睛温顺地望着我俩。很快,我俩把它当成了亲密的伙伴,将它的鬃毛编成了一个个小辫子,姐姐还搂着它的脖子唱起歌儿来。这时,小舅舅发现我俩的“放肆”,赶紧制止了我俩的行为。接着,我俩又坐到耢上,在骡子的拉力下,慢慢悠地往前晃着。眼看着身后的地一点点平整起来,太阳一寸寸落下去,直到落下西山,鸟儿都归巢了,我们才回家。那时,时光虽慢,却那么充实而快乐,成了我生命中的美好记忆。 太行老街旁,是11个大小不同的展厅,分类陈列着明清甚至更早时期的各种家具、生活用品。那是一溜儿小平房。每座平房前安装着黑漆的老式木门,搭配着红底黑字的对联,吉祥而古朴。走进展厅,雕刻着人物、花草的拔步床、架子床,刻花带漆的木柜,威严尊贵的太师椅,吉祥如意的中堂画,迎亲的花轿,一架架老织布机,寒气袭人的铡刀,还有那精美的木雕佛像、石雕门墩儿,更有草鞋、猫头鞋、尖头小脚鞋和各种木匠工具……数不胜数。我们用眼睛看着,用手机拍着,想象着先人生活中的那些慢时光:木工一下下地刨着木板,刨花翻飞;平民们缓缓地推着独轮车,车上载着人、粮食、或货物;妇女们坐在织布机旁,身子一仰一俯,梭子翻飞,咔哒咔哒地织着老粗布……
当看到那些风箱和二八自行车时,我的眼前浮现出老屋内盘着的大炕,炕前是砖垒的火炉。母亲用火撺在火膛内的煤块中扎几下,坐上铁锅,倒入水,或去切菜,或去准备别的食材,我坐在风箱前,“一、二、三、四、五……”地边拉风箱边数数边看着母亲做饭。就这样,时光一下下慢吞吞地走着,启蒙了我最初的学数学和学烹饪。不大会儿,热腾腾的饭菜出锅了。一家人围着小方桌吃着可口的饭菜,边吃边聊,满屋子飘着温馨和香甜。那时,我身板儿小,常推着笨重的二八自行车,用双脚慢悠悠地掏空、上大梁。村里的大街、田里的土路和麦场上,都有我骑自行车的身影。每到秋麦天,我便铆足劲儿蹬着自行车,一次次地将饭菜和汤水送到正在地里忙农活儿的父母手中。那时,家里的收入,二八自行车功不可没。 景区的几处小径中,零零散散地铺着石磨盘,流水漫过磨盘的半腰,缓缓淌着,自成一景。参观时,雨息列索落地下着,每换一处地方,我们便撑着伞,踩着石磨盘,如行走在江南烟雨中,悉心观察着身旁的一花一草一木一石,呼吸着清新湿润的空气,沉浸在悠然的慢时光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陶渊明的慢时光,“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是李白的慢时光,“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是白居易的慢时光。而我们,行走在三山溪谷的慢时光里,陶醉其中,不知所归。 作者简介:张青霞,邢台市作协会员,信都区作协会会员,自小喜好文字,用文字抒写生活的美好,记录时代的脚窝。散文、小小说等作品散见于《邢台日报》《牛城晚报》《清风》等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