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看到的中国最美家园
作者:伍宏贤
朗诵:陈胜文
“这老天爷呀,怎么和我们作对呢。”琴姐埋怨道。她觉得这突如其来的雨扫了游兴。“总算看见了,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不虚此行。”张博士心满意足的说。
张博士与琴姐是夫妇,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即赴澳留学,然后定居,属澳洲华侨。张博士曾是悉尼大学中国教育中心项目主任,在悉尼与夫人一起创办大同中文学校,现在澳洲任澳华诗歌艺术联合会主席,倡导创设华文“百字诗”派,还被西北大学聘请为高级顾问。夫人张月琴在澳从事华文教育,传播中华文化,以写作见长,著有长篇小说《陪读岁月》《张月琴短诗选》等。此次伉俪二人是回国开展丝路诗旅活动,已经走过兰州、敦煌、西安等地,于9月7日到汉中汉人老家作“归乡之旅”。
是的,既有收获又有遗憾,这就是旅游带给人们的感受。遗憾总比失望好。到五门堰参观,是我给他们编制的“访汉攻略”中必须游览的景点。五门堰,地处汉中市城固县桔园镇湑水河谷口,为建于王莾居摄年间(公元6~7年)的一座水利工程。它利用“深淘滩,低筑堰”原理,在湑水河桔园与原公之间河道上,挡河筑坝,继修堰头,在导流渠首修建五个水洞,作灌溉之用,千百年以来,浇灌城固桔园、龙头、五郎、博望镇村上万亩农田,使之旱涝保收,成为百姓的“生命堰”,至今仍发挥着水利于民的灌溉作用。因此,于2017年10月10日,与下游杨填堰,及汉中褒河山河堰一起,以“汉中三堰”之名,成功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并授牌,成为与驰名中外的“都江堰”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中国古老水利工程遗产。
虽然下着雨,脚下多有不便,但二位远涉重洋而来的客人,仍然对这座两千年历史古堰充满着好奇与崇敬之情。这时,翻越大坝的水流像绸缎一般柔软,而顷刻来到坝底,一个跳跃,水流就散开成水花,形成一道长长的白色的水帘,扑向河床,暴发出巨大的声响,不绝于耳,十分壮观。琴姐几乎站在了堤岸最边缘,忘情地抓取这美丽的瞬间,是要把这湑水河上五门堰的壮丽景象拍摄个够,回到澳洲后给亲朋好友展示夸赞。
我们三人踏进了这个农家小院待座定,我才向客人介绍起来。他叫李旨春,是这个院子、这座房子的主人。李先生是汉中市首届最美乡贤,他利用自家庭院建起“惠风书屋暨家风馆”,免费提供给街坊邻居来读书学习,完全是公益文化服务……张博士和夫人不待我介绍完,就起身走进雨地,左瞅瞅石瞧瞧,不停用手机拍下这个小院每一处景象:大红的石榴压弯了枝头,一侧的菜地平展规整,地边的盆景繁花似锦,围墙上砖雕栩栩如生,门庭廊柱上盈盈对联格外醒目,错落有致的字画布满墙面,一派书香门第雅景。
“李老师,这个可以拍吗?”琴姐总是这么有礼貌的,小心翼翼地询问。得到主人点头许可后,才去拍自己看中的东西。这不仅仅是一种客套,更是一种修养,长期养成的礼仪习惯。当然,也有西方文化的影子,但大多还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耳濡目染。自古以来,中华民族都是礼仪之邦,这种优良传统在海外华侨来讲,他们更加注重这种礼仪,更何况他俩一直从事着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事业。
茶叙之后,我说,走,进屋去看看李先生的宝藏。随后,李先生带着大家走进一楼庭堂,讲了“中堂”的历史典故。两位客人对简约、整洁的中堂不时啧啧称道。“多少年都没有见过了,这是我们看见的最中国的传统家庭文化……”张博士如此感概。
“最好家风,最佳乡贤!”在大红色的留言簿上,张博士饱蘸浓墨,深情而坚定地写下了访汉最后一程的心里话,郑重地签上了俩人的名字:澳洲华侨张立中、张月琴 二0二三年九月九日。
“这是我们看见的中国最美家园!”他们边与李先生握手,边发自内心的道别。这简短的话语中,既有对这中式家院的赞许,又包涵着中华优秀文化的自信自豪和骄傲!
2023-09-10.于汉中汉江畔居堂
【作者简介】伍宏贤(老悟),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协会员,汉中市汉台区作协、汉中赤土岭文协副主席。长诗《从长安到敦煌》入选香港《中学生选读篇章》课本。有诗文发表、入集、出版。
【朗诵者简介】陈胜文,资深广播电视主持与播音,汉中市文化馆属汉韵艺术团团长。追求精致与完美,用声音活出年轻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