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渝铁路丁家营隧道四人"督战队"
铁二代 耿金和

在湖北省丹江口市武当山区有一条横刯的大山叫“烧袍岭”,襄渝铁路丁家营、烧坡岭隧道就从这坐大山腹中穿过。
二十世纪60年代末的1969年底襄渝铁路湖北段开工,铁道兵第一师承担襄渝铁路湖北段建设任务,一师一团当时的施工管区是丹江口市丁家营至武当山老营段,烧坡岭隧道是一团管区内最长的隧道。
烧坡岭隧道全长898米,地质结构复杂,岩石破碎,地下水丰富,经常出现塌方冒水等危险情况,山高路险、桥隧相连,交通不便,施工初期工程和生活物资主要靠肩挑背扛,施工环境非常恶劣。

(丁家营山区的春天)
烧坡岭隧道两侧施工部队分别为四营(进口)、三营(出口),四营时任营长是周国臣,教导员是王保联(前营长为贾文禄、教导员海云生,父亲是副营长),三营时任营长于振得(前营长为姜金章,一师1976年襄阳农村知青带队干部杨正清曾任三营副教导员)。
当时,位于鄂西北十堰的第二汽车制造厂正在紧锣密鼓的建设和筹备生产,国家要求襄渝铁路东段1970年必须通车到十堰,否则二汽军用卡车生产出来,也运不出山。
1970年1月,一团党委为了加强烧坡岭隧道的掘进速度和施工安全,组成由副团长谷仲元为组长,作战股赵森华工程师、物资股张伯高助理员和政治处干事杨德新参加的四人工作组进驻丁家营隧道施工现场,代行团前线指挥所职责。

(一团首长在襄渝铁路大桥工地合影,左一、二为参谋长张仁,副团长谷仲元( 四人工作组组长)右一、二为后勤处长闫凤、副团长余保和)
湖北的一月正是腊月寒冬,工作组住的还是云南带过来的薄帐篷,在冰天雪地,寒风刺骨的丁家营四营隧道施工进口,他们和战士一起在隧道工地摸爬滚打,以导坑掘进为隧道施工的突破口,抓技术、抓安全、抓进度,现场解决施工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打眼放炮、施工支撑、排水防水、出渣运输、衬砌拱架、风管电路、机器设备等施工要素严格按照隧道施工规程进行,随时检查执行情况。
四人工作组被战士们戏称是:团里派来的“督战队”。
四营教导员王保联因为长得像电影上的日本小队长,工地上职级年龄相近的老战友,都会喊他“小队长”。

(铁二代在襄渝铁路原丁家营火车站(已撤销))
四人工作组中,杨德新叔叔刚从北京出差回来,部队从云南到湖北,杨叔叔到新的部队驻地,屁股还没坐热就被政治处祁江主任安排到四人工作组,他立刻马不停蹄的赶到四营丁家营隧道施工进口,向谷仲元副团长报到,谷副团长非常高兴:现在工作组车、马、炮都齐了,要坚决下赢丁家营、烧坡岭隧道这盘棋,战士们称我们是“督战队”,我们更要尽职尽责地“督战”,一要保证安全,二要保证进度。
工作组在丁家营隧道施工进口一住就是八个月,根据实际情况和工作组指导,四营十七连组织隧道进口施工中采取了“打浅眼、少装药、多循环”的方法,战胜了100多次大小塌方,克服了重重困难,超额完成了上下导坑共700多米的掘进任务,创造了下导坑日掘进8米的新纪录。
三营十一连在烧坡岭隧道施工中,连续三个月完成掘进百米的好成绩,先后战胜71次大塌方,提前完成了任务,受到师团党委的表扬。

(武当山青微铺桑树庙村原一团二营、三营部分连队驻地,现已是汉江丹江口水库区)
八月,工作组还没有撤销,团党委就下令,杨德新叔叔任团后勤处政工干事(时任处长闫凤、父亲任副处长),没等杨叔叔报到,就被后勤处180多人的党员大会全票选为处党委组织委员,又先后被缺席选举为处团委副书记、处机关党支部副书记。
杨德新叔叔是1963年入伍的大学生兵,投笔从戎、能文能武,上工地就是拼命三郎,打隧道是团优秀的掘进班长,参军第二年就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七连一排副排长,代理排长。
1965年2月,时任二十二连上尉连长的父亲,就带着本连20多个施工骨干到白虎山隧道出口,在导坑掘进现场接受杨德新叔叔及他带领的掘进班的技术理论和实战培训。

(杨德新叔叔1973年在襄渝铁路将军河威虎山团部留影)
1965年8月,《铁道兵报》、《国防战士报》、《铁道工地报》三报与铁道兵一、七、八师,在紧邻云南大学的昆明市文林街铁一师招待所,联办了一期历时近二十天的新闻骨干培训班。
杨德新叔叔以一师一团宣传和新闻报道骨干身份参加了这次培训,在参训的众多战友中,杨叔叔常常想起八师罗开富、周铁村,七师刘自楷等战友。罗开富后来担任《经济日报》副总编辑,高级记者。八十年代初,为纪念红军长征五十周年,罗开富用一年零三天时间徒步沿着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原路采访,是继中国工农红军之后第一个走完原路全程,发稿最多的记者,开创了我国新闻史上的创举。
时光荏苒,2023年3月是杨德新叔叔参军60周年,杨叔叔虽然年过八旬,年轻时的许多事情就像过眼云烟,但襄渝铁路丁家营隧道一团四人工作组“督战队”的经历却历历在目,“三报”、“三师”在昆明的新闻骨干培训班也在他心目中刻下了深深的烙印。
“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党性原则”,铁道兵“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为国家和人民献出青春和生命的奉献精神,都深深植于杨德新叔叔脑海、成了他二十年铁道兵军旅生涯乃至终生受用不尽的人生信条。
注:主要资料源于中铁建十一局一处简史,借此向杨德新叔叔和铁道兵指战员致敬!
耿金和(金沙坪)2023年8月29日
槛外人 2023-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