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乡的酱豆
文/陈书林
“处暑”过后,天气逐渐转凉。昼夜的温差随着时令的变化渐趋明显。一个个棒槌一样的玉米正在上浆结实,玉米缨由最初的淡红色而变成了萎靡的深褐色,就像华丽过后的一次落幕,默默等待着“十.一”前后的辉煌时刻。规整的田畦里,种下的白菜、萝卜绿油油的招人喜爱,一撮撮成行的嫩绿透露着片片生机。
在北方,一种颇具风味的小菜---酱豆(我们称豆shen),也到了腌制的最佳时节。选颗粒饱满的优质大豆,剔除不完整的颗粒,冷水浸泡十个小时使其充分膨大,一个个细微的气泡从豆子中间飘然升起,把每一粒大豆悄然唤醒。烧水,烫煮五分钟后捞出,均匀地裹上面粉,然后摊在能够沥去水分的竹席上,盖上青蒿。青蒿,又名香蒿,是本地随处可见的一种季节性野生植物。《本草》中记载:性寒,味苦,去暑热。多分布于山谷,林缘,道路旁,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分布广泛。因为它本身具有特殊的香气,因此也是制作酱豆的必备之材和灵魂之选。盖上香蒿后,上面加盖毯子之类的保温层使其发酵。在接下来大约一周的时间内,这些豆子在有益微生物分泌的酶系作用下,它们中的蛋白质,糖类,脂肪等分子结构发生改变,在发酵的过程中悄悄升华,慢慢催生出一层黄色的霉菌,又称“丝状菌”。成败的关键就在发酵过程,不同的温度和湿度会发生不同的变化,所以全凭多年的经验来加以判定。发酵好的豆子,选择一个阳光充沛的日子加以暴晒,放在一个透气的容器中备用。中秋节前后,气温降到20°上下,准备食盐、八角、桂皮、陈皮、花椒、香叶等,将这些香料加以熬煮,使本身的香气得以充分释放。晾凉后即成腌制酱豆的卤汁。搬出事先清洗干净的容器,放进晒好的豆子,注入卤汁,添加适量的高度白酒用以杀菌,密封后,冷藏数日即可食用。
每年的这个时段,母亲便会大显身手,看似简单,实则对温度的掌控尤其严格。气温过高,容易发生腐败霉变,气温过低,对发酵中的菌丝也会出现影响,影响口感和存放时间。一罐酱豆,是全家人一冬天的开胃小菜,无论是喝粥还是稀饭,它都是每一餐的首选。味道咸、鲜,颜色明亮,汤汁浓郁,入口刺激味蕾的同时,似乎唤醒了口腔中的每一根神经,鲜香无比,软硬适中。还可以添加萝卜片,口感软糯,入口即化,任何风味都无法与之媲美。
酱豆,南方人对它敬而远之,承受不住它的咸和“冲”的味道,而北方人却对它甘之若饴。现在,大小超市的各种腌制食品琳琅满目,都没有酱豆的口味亲切。习惯了北方人粗犷中的那种咸,对于南方那种精致的甜点和口味清淡的食品颇为“轻蔑”。太清淡了吃不出味道,作为下饭小菜,似乎有点小家子气。多年养成的口感已无法改变,这可能也是家乡那种独特的咸香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