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主播简介】

东山上的记忆
作者:苏安民
朗诵:黎明

旭日东升,霞光万里,光芒普照大地。每天清晨,在我家阳台都会看到火红的朝阳从东山上冉冉升起,灿烂的霞光映红天际,那日出东方的景象气势恢宏,壮观无比。我家住的小区到东山的直线距离不过六七百米,中间流淌着清波碧浪的汤旺河。
每当看到东山,心里总会泛起往事的涟漪;如水的光阴里,有一些心心念念无法舍去。
时光回溯到很远的过去,那时我还年轻,女儿只有五六岁的样子。为了尽早地让她熟悉和了解大自然,一个星期天,我带她去爬山。

东山是离我家最近的一座山,山坡上生长着许多树木,郁郁葱葱。山的正面比较陡,攀登要困难一些。我问女儿敢不敢登山,女儿高兴的不得了,连忙点头。当时女儿心里想的一定是对大自然的美好期待。刚开始爬的时候还好,坡度不大,树也少。爬了一段后,山势陡峭起来,攀爬很是费劲。为保护女儿,防止出现意外,我和女儿并行地向上攀登。我一面做着夸赞的手势,一面用语言鼓励她。女儿很是勇敢,奋力地攀登着。过了一会,女儿累的气喘吁吁,小脸也红红的,有些爬不动了。我和女儿坐下来休息。我告诉女儿:“爬山很累,但要看到山上的风景,就必须勇敢地攀登,如果现在不登了,那就是半途而废。”女儿皱着眉想了想说:“我不怕,我们登吧。”就这样,经过近四十多分钟的努力,我们终于登上了山顶。

风景这边独好。山顶是一片开阔的大地,绿油油的蔬菜长得正旺。马铃薯开着紫色和白色的小花引来蜂飞蝶舞,长在土里的大红萝卜正顶着墨绿色的叶子纳凉呢,绿白相间的白菜棵棵茁壮,长势喜人。女儿顾不得劳累,蹦蹦跳跳地跑着唱着,采着野花,追逐着蝴蝶,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尽情地欢乐着。我教她认识地里的各种青菜,山野菜,女儿听的很认真,还不时地问这问那。
站在山顶,远眺家乡小镇,节次鳞比的楼房,纵横交错的道路,还有那弯弯曲曲的小河。绿水青山,白云蓝天,林中小城,好美呀。天天生活在小城里,并未有什么特别感受,离开小城看小城,又是一番别样的风景。东坡先生说得好:“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把女儿举过头顶,让她欣赏美妙的风景,让她看到家乡的小城。女儿拍着小手,指指点点,高兴得不得了。

东山是女儿认识自然的启蒙之地。
早些年,我在林场学校教学。有一年考教师资格证,如果不过关,就会调离教师队伍。为了不误考试,我和同校的杨老师于考试的前一天就从山上下来住进了招待所。考前心里不免有些忐忑和几分紧张。利用下午闲暇时间,我俩去了东山。想消解一下紧张的情绪,也想找一处僻静的地方做点考试前的功课。
来到山顶,大地刚刚秋收完毕。新翻的土地上还留有青菜新鲜的味道。凉爽的风十分惬意地吹着。我们无心观赏四周的景物,选一处干爽的草地坐下来。自己拟了个题目,便开始写起作文来。写完一篇,觉得天还早,接着又写了一篇。不知不觉间,已是暮色苍茫,四周很快暗了下来。我们收起笔和纸张,沿着渺渺茫茫的山路怅然下山。当我们回到小城时,已是华灯初上,万家灯火了。

那次考试,我俩都以优异成绩顺利过关。
东山是我俩的幸运福地。
人生起起伏伏,命运在不断改变。后来,我到区里当了领导,分管后续替代产业开发。为使青山常在,林业停止了森林采伐,大力开发后续替代产业成了重中之重。根据区位和资源优势,我所在的区把黑木耳确定为发展的主导产业。为更好地推广黑木耳种植,区里采取一系列扶持政策,鼓励发展。机遇面前,总会有冲锋在前的人。有一位姓崔的同志积极性很高,也很有头脑。他在东山的一片荒草地上架起了两个塑料大棚,率先搞起了大棚养殖黑木耳。
对于这样一位敢想敢做的人,我非常赞赏并支持他。几次到东山他的大棚基地实地察看调研,帮他出主意想办法,也尽可能地帮助他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崔同志不仅能吃苦,而且善于钻研,大棚养殖获得了成功。黑木耳不仅质量好,还方便管理。比起林地养殖有很多优势。

为推广大棚养殖,我们在东山养殖基地召开了现场会,崔同志做了经验介绍。由此,拉开了全区大棚养殖的序幕,黑木耳大棚养殖风生水起,迅速普及,发展势头强劲,千家万户受益。
东山成了大棚养殖黑木耳的摇篮。
流年似水,前几年,我退休回家。闲暇时间就出去散散步,每次出去都要到东山转转,那里有我的牵挂,有我的思念。山顶的那片菜地还是春种秋收,一年四季循环往复着。看着这里的一草一木,想着过去的如烟往事,心里总会波澜起伏。几十年过去了,岁月如歌,物是人非。
又是秋天了,在这个丰收的季节,我又想起了他们,想起了过去......留下的东山记忆成了永久的美好回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