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印象
初进整董,暂时还无法去追索她的历史沿革和人文底蕴,因为脚下整洁的方石块路、一幢幢古朴又似久远的傣族民居楼、哈萨坛大佛寺,无法认知年轮的古榕树……一切投入眼帘的美境,仿佛是走进了一个迷境的人间天堂,此时,手眼齐用,不敢偷懒,生怕一不小心,这些迷人的美景,便会被落(la)掉镜头。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将是此行目的的一大损失。
在迷人的美景迷幻中,我的脑际蓦然间跌进一个问题:“整董”有什么特殊意义?直白的说也就是整董是什么意思?为了整懂“整董”是什么意思,所以我边拍照、边观看、边寻思着。正当我百思不得其解时,偶尔听见一路当向导且附带陪同的李啟学老师讲:“整董”,傣语,原名“景多昂”,“景”,
意为城子或看得见的大地方。“多昂”(董),意为铜的意思,“整董”(景多昂)意为铜城的意思,说者无意,听者用心,终于,我把“整董”的意思整懂了。一路上,心里默默的感谢着李老师的精堪讲说。
在整董镇整董村曼景寨,我们有幸认识了一位傣族老奶奶(傣语:mao tao),她94周岁,名叫咪宰金,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真实真的是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美术“傣族织锦”手工艺传承人。
她一米六左右的高,全身上下一身洁净的服饰,头上裹着包头,脸上虽有斑斑皱纹,但从圆润的肤色上来看,再加上那双明亮的眼睛,不用猜估,年轻时绝对是个傣族美女(傣语:哨哆哩),如果不是她亲口告诉我们,谁也不会相信这是一个94周岁的老艺人。在她的织锦机前,她显得特别的轻松,眼睛盯着织锦机上的一大排根根丝线,根本就不会弄错,坐在织锦机上织锦的容颜模样,在古老木制织锦机的衬托下,一眼看去就是件难得珍贵的活艺术品,任何人看了都不得不叫一声绝。
有的老师忍不住寻问那些织锦艺术品的价格,老艺人说有几百块钱的,也有上千元的,就看你选中的是什么织锦品,也就是说不同的织锦品便是不同的价格。老艺人还说:“她一生织出的织锦品,无法计算织了多少件数,只知道几十年来,有远销国外的,也有卖国内香港北京的……”,反正至于到现在为止,她手中织出的织锦品到底有多少,四个字:“算不清了”。
织锦,是一种特殊的艺术,而傣族人民的傣锦,更是手工艺术上的珍品,其“傣锦”技艺已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江城整董的咪宰金织傣锦老艺人,2022年5月26日,还领到了由“云南省文化厅、云南省民族事务业员会”颁发的“命名状”,尊定为“云南省民族民间美术艺人”。
2023年8月11日,江城县第八届三丫果狂欢节,在国庆乡田房村田房组拉开了序幕,普洱市作家协会一行30来人的采风团队,怀着对三丫果节的激情,和谐有序的走进了国庆乡田房村田房组,散碎式的进行了现场大采风,田房组的三丫果广场,人山人海,连走路都几乎脚尖碰着脚根,来自四面八方的旅人,在此触感了三丫果的酸,同时也触感了三丫果的甜,更是触感了这里的乡土民情。
中午,我和几位作家文友,由于沉受不了炎热气候的肆虐,所以就想找一处歇凉之处,一是剪辑剪辑镜头收藏下的照片,二是缓解一下身心的疲劳,更主要的是想亲口品饮一下边垂小镇名声在外的国庆田房茶。经过一番问寻(询),终于我们在距三丫果广场差不多三百米处,找到了一家茶坊——田房濮茶,从差不多五六米宽的街中看过去,店里除了一个长茶台外,横看是茶,纵看是茶,一句话满店都是茶。几个文友不约而同的就走了进去,撇开了文人的雅气,大马金刀的就坐了下来,老板娘见一下子来了七八个人,便忙前忙后的泡起茶来,后经一打听,才知她名叫小芳,做地地道道的国庆田房茶已近10年了。有几个文友看着长得端庄秀丽的小芳,还开玩笑的讲起了被时代称之为“小芳年”的1993年,1993年歌星李春波的一首《小芳》几乎红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所以那年被歌迷们奇葩的称为“小芳年”。文友们是把眼前泡茶的田房茶女小芳喻为当年的《小芳》了,“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好看又漂亮……”,真的是“砍竹子遇着节”,30年来的那首老歌在这小芳茶坊派上用场了。
今天,小芳共给我们几个文友泡了四五款茶,其中还有老挝茶,但真正让我喝着爽口舒服的,还是江城国庆田房茶。离开小芳的茶坊时,她一一跟我们握手道别,道别中她随口就溜了一幅对联:“大字不识一个,遇的都是文人”。偶遇小芳,这句话我久久难于释怀。
普洱市海拔最低的地方——土卡河
在云南省普洱市江城县曲水镇高山村民委员会的管辖地域里,有一个比画还美丽的小村庄,名叫“土卡河”村民小组。土卡河村民小组,紧靠红河州的绿春县,毗邻越南,怀抱左江右河,有着“陆地上的小渔村”之美称;也有“一帆一桨一渔舟的水上渔火,一江明月一江秋的四季风月”之喻,的的确确再有名望的作家,也无法写尽她的美丽,真的!太美了。
是日的一天,普洱市作家协会一并30来人(作家)组织的采风队伍,我也随之而行,第一次走进在我国李仙江流域内最后的一个小村庄,零距离的触感了小渔村的美丽容姿,并参加的了普洱市作家协会的捐书现场活动和“普洱市作家协会土卡河文学创作之地”的挂牌仪式。在举行完了日程的安排意项后,我们便散碎短时分散,进入各自的采风活动,行走在充满民族特色建筑群的小村庄里,洁净的卫生路面、李仙江畔的绿色栈道和各种叫得上名和叫不上名的奇花异草,在浑而暗湧的李仙江水随衬中,将一个在普洱市海拔最低的“陆地上的小渔庄”,陪衬得比画都还美,思绪好像有些迷幻,由于时有时无的雨雾相伴,所以有时似乎是走在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里,有时又似站在《史记.天官书》的海市蜃楼中。
在土卡河小组,我们得到了当地政府的热情接待,更是得到了普洱市作家协会周播副主席和江城县政协李啟学老师的地域文化之精深解说,受益非浅,感受博深。还有定格在我心灵深处的,是在土卡河的广场的背墙壁栏上,两条充满中国共产党对老百姓最贴心最温馨的大横幅标语:“太阳月亮照不到的地方有,党的光辉照不到的地方不有”,是的,在这普洱市海拔最低的地方、国内李仙江流域最后的一个小村庄,见到这样的横幅标语,心情别提有多温馨,这不但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为民实话,同时自然中最伟大的太阳月亮都还有照不到的地方,而党的光辉照不到的地方不有,多贴心呵!曾经也动感过一幅楹联:“搬到昆仑横作枕,立起长江竖为枪”,确实大气,但比起在土卡河村民小组看到的横幅,却逊色多了,那幅楹联虽大气却缺少温馨和贴心。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就算你没顾上在小村子里行旅,这大横幅也足够让你知道土卡河的现貌了。
作者简介:梁雨情
梁雨情,彝族,笔名,草根创作人。函授大专班文秘毕业,从事写作10余年,自由创作者,云南省普洱市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人,云南省普洱市注册作家,镇沅县作家协会会员,镇沅县苦聪人民族研究文化会会员。作品多见“普洱微太和网、百度、印象镇沅、今日振太、今日头条网”等,2019年出版散文、小说集《最后的谷子》,专写小说、散文、诗歌,现专攻民族民俗民间文化探研。
编辑:高山雪莲
【作者简介】高山雪莲,女,原名李春莲,河北人。中国微信诗歌学会会员,中外诗人注册会员。沧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泊头大运河诗社副社长,星月诗社副社长,紫罗兰文学社副社长兼蕙兰诗社副社长。喜欢诗歌、散文、古诗,更喜欢画画,主画莲花、人物、马匹。心语语录:一本书、一盏茶、一份安闲、一份淡雅。做个素人:随心、随缘、平平常常、自自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