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头条]品赏贵州作家刘应举老师的佳作《晨间寄语(12)》「向未来挑战」(997辑)

晨间寄语
故土难离。
见惯了这个世界上的五彩缤纷,尝过了这人世间的酸甜苦辣,展望,未来的时间还有多少?谁都不能预设,但谁都有可知,尤其是上了岁数的人。
战友在电话里说,他90多数的叔叔回老家老宅了,借八一来与战友聚会之际,也来陪叔叔住上一段日子。
同年入伍的战友,一起在部队多年,我转业,他在北京安了家。他叔叔也是当兵离家,后来转业到湖南,在劳改部门工作了一辈子。人这一生真的不容易,唐代诗人贺知章在〈回乡偶书…〉中诗咏道: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战友的叔叔我见过,开朗健谈,心态特别好。在湖南可谓儿孙满堂,90多岁的老人,他把颐养天年在老宅,可以说是人之终老嗅闻故土芬芳的代表。人有很多的搞不懂,按说,以一辈子100年划分,多数人在老宅生活顶多一二十年,更多的几十年都是奔波忙碌在外,可到得老来,总会想方设法回到自己的衣胞之地,回不去的,多有无奈。我到过内蒙古成吉思汗陵,解说员介绍,成吉思汗一生征战,万里之外开疆拓土,病危时也要往故乡赶…。曾有位战友开玩笑,称人死后是在“那一边”,虽然那一边是怎么样情形没有人知道,但是要去到那一边的人一定会万般猜想,至少,在从这一边去到那一边之前,绝对想在自己最熟悉且亲近的地方长眠。人的思想不能左右生死,但应该能够在想像中对去到那边之前作些安排,这大概就叫后事吧。
最近有位熟悉的老人过世,不让儿女把她安葬在预先修好的墓地,指明要进公墓。追思中,想来是公墓里要“热闹”点了。明眼人一看,那一排排松柏挺立,白菊花香,墓碑明亮,加之还有曾经的同学同事、邻里街坊…,整体上的心理,也是一种安慰!
人的生前事,总的概括,就是生活;身后事,就是结束,总的概括,就是没有事。战友的叔叔是个明白人,趁着生活还能自理,几十年过去,了却了人生愿景,对得起儿孙家人,该给的给了。回到儿时的山前坎后,去看看那深不见底的天坑,再到老核桃树下去看看掉下的毛毛虫,顺便摘点小瓜豆角新苞谷回来煮着吃,再到父亲母亲牵过手的田坎上走走…。边走,边想,自己小时候在这里的这这那那……,在夕阳余晖中,既是憧憬,也是幸福!
新的一天,早安!
2023.7.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