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西安报业的不解之缘
庞进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陕西师范大学读书的我,立下了从事写作的志向,从而开始了与西安报业的缘分。
记得是1981年开学不久,我带着新写的一篇一笔一画誊写在方格稿纸上的稿件,从南郊校区骑着自行车进城,找到位于四府街的西安晚报社,走进文艺部办公室,恭敬地将稿子呈给靠窗坐着的一位年长的编辑——后来知道他是金江寒先生。金先生不但仔细地看了我的稿子,还问了问我的学习、写作情况,亲切,和蔼。于是,1981年3月5日,署我名字的《道德小谈》一文,出现在了《西安晚报》副刊上。尽管是一篇不足千字的“豆腐块”,却是我有生以来在报刊上发表的第一篇作品,其鼓舞、激励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从此,我便“一发而不可收”,仅1981年,《西安晚报》副刊就发表了我5篇随笔和一篇小小说。
1982年1月,我大学毕业到临潼文化局创作组工作。1984年,《西安晚报》扩版招聘编采人员,已在《西安晚报》《延河》《青年作家》等报刊上发表了20多篇作品的我受到关注。报社主持招聘工作的张玉昆副社长和文艺部李焱主任,派赵洪、李敬寅两位同志到临潼考察。这样,我便以先借调、后办手续的方式,于1984年4月到西安晚报社(后称西安日报社)上班,直到2016年11月退休。退休前,2014年10月,我获得了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颁发的“从事新闻工作三十年,为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的荣誉证书和纪念章;2015年2月,我获得了中国散文学会颁发的散文编辑奖。
我的工作岗位主要在文艺副刊,起初是采编相兼,后来是以编为主。三十多年里,我由编辑、主任编辑到高级编辑,采写了大量文章,策划、主持了几十个栏目和征文活动,与省内外众多作家、艺术家、学者建立起友谊,也辅导了众多业余作者;编发的稿件不计其数,其中数十篇被新华社、《散文选刊》《杂文选刊》《读者》等转载。我大体统计了一下,从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在纸质媒体上总共发表了1500多篇作品,其中500多篇是通过《西安晚报》《西安日报》与读者见面的。也就是说,我在西安两报上发表的作品,占了我在纸质媒体上发表作品总数的三分之一。我每每写出了比较满意的新作,首先想到的,就是我供职的报纸,有些文章,就是专门为《西安晚报》或《西安日报》写的。
对我在业余时间从事的研究和写作,报社一直大力支持。我大体统计了一下,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西安晚报》和《西安日报》发表的对我的报道和推介文章,多达100多篇。2006年3月25日,西安日报社联合省文联、省作协、省记协等7家单位,召开了“龙凤之魅——庞进文化研究成果研讨会”,时任社长兼总编陈浩首先介绍了我的研究成果,之后,与会专家纷纷发言,对我的研究工作予以评析、肯定。第二天,《西安晚报》以整版的篇幅、作了题为《从民族文化的深渊大海中“淘腾”出一门学问 庞进龙凤文化研究获高度评价》的报道。
2012年11月,在西安日报社大力支持(提供办公场所、设备等)、时任社长郝小奇特别重视下,由我出任院长的西安中华龙凤文化研究院通过西安市民政局登记成立。之后,时任副总编辑程建设两次主持相关研讨会,社长夏泽民到会演讲。作为一个新闻单位,能对本社员工的文化研究事业重视、支持到如此的程度,在全国,乃至中国的新闻史上,都是不多见的。
总之,几十年来,我能在新闻采编、文化研究、文学写作上取得些成绩,是与西安日报社、《西安晚报》《西安日报》的培养、支持、托举分不开的。文不尽言。我感激、感谢、感念报社的历届领导,感激、感谢、感念所有与我有工作缘、文字缘的同事!
(刊于《西安晚报》2023年7月28日第5版)

作者简介: 庞进 龙凤国际联合会主席、中华龙文化协会名誉主席、中华龙凤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西安中华龙凤文化研究院院长、西安日报社高级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理事,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中华龙凤文化网(www.loongfeng.org)主编,加拿大西安大略出版社副总编辑。先后求学于陕西师范大学和西北大学,哲学学士、文学硕士。1979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和文化研究,出版《创造论》《中国龙文化》《中国凤文化》《中国祥瑞》《灵树婆娑》《龙情凤韵》等著作三十多种,获首届中国冰心散文奖、首届陕西民间文艺山花奖、全球华文母爱主题散文大赛奖、西安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奖项八十多次。有“龙文化当代十杰”之誉。微信号:pang_j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