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半度
文/庄木
眼看就要到“八一”了,我想组织单位的军转人员搞个茶话会,并在会上为大家唱唱阎维文的《说句心里话》,每每唱到高音部分,嗓子就有些发紧,甚至破音。我每天坚持练上好几遍,都无任何改善,于是决定降半度演唱。这一降,果然轻松地把高音部分唱好了!接下来几天里,“半度”这个词一直在我心里涌动!我在想,我之所以成不了歌唱家,可能就差在这“半度”上,这“半度”如同一道天堑,要想跨越必须有充分的天分,仅凭个人努力是很难跨越的。回过头来想想我刚学民族唱法时的情形,又觉得上面的想法有点“形而上学”。我从高中到大学,的确喜欢唱歌,都是唱着玩而已,跟“民族唱法”一点都不搭边。后来,总听蒋大为、阎维文的歌,又听了一些讲座,这才对民族唱法有了些肤浅认识。那个时候我觉得跟蒋大为、阎维文差的不只是一个半度,而是若干个半度。不过,那些唱不上去的歌,经过我的反复练习,后来也都唱上去了,而且越唱越轻松。突破了这些门槛,便觉跟歌唱家相差不远了,于是有些飘飘然,专挑难度大的歌唱,歌唱不好也就成了常事。在学业上我靠着不服输精神突破一道道难关,还在文学、诗词等方面取得一些成绩,说得谦虚些,就是比身边人强了一丁点儿,于是想借助这一精神突破声乐上的高音。爱人这样劝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歌唱家是靠嗓子吃饭的,你是靠技术吃饭的,能把植物上的害虫治住就够了!”爱人三言两语岂能轻易改变我的主意!到了周末,我到单位继续练歌。值班的同事听到我练歌,进门便说:“唱得不错!比我强多了!”“我的目标是赶蒋大为,超阎维文,比你强算什么呢?”我拉着脸回他一句。同事拍着桌子说:“我想唱就唱,自己痛快就得了!”说着,竟然唱起来。我听他唱得比我还差好几度,就想为他指导指导,他则反对:“为了快乐,我还是不听你的指导为上!”他却板起了脸:“我跟你讲,人都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知足才能常乐!我虽然唱得不如你好,只因知足而天天快乐,你虽然唱得好,却因不知足而苦恼,这又何必呢?”同事没正面回答,而是说:“你对自己要求高,好多方面比别人强,于是对别人要求也高,反倒破坏了别人的幸福,难道不知道‘曲高和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