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主播简介】
毕业三十六周年忆同学
作者:读书解渴
朗诵:相逢一笑 大梅
百字令•同学
赞
同班
八五年
师范学院
年龄差距玄
课堂如学龄前
作业按时都做完
各科考试迎接挑战
政史文哲经法有论点
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再现
师生相处兄弟姐妹般
唯老师教诲记心间
惊涛骇浪驶航船
苦辣酸甜尝遍
理论难实践
如今到站
新夙愿
体健
盼
(百字令可正读亦可倒读)
(以上图片摘于《岁月如歌》相册)
(以上图片来自于同学小聚合影)
序
七月,花儿凋谢了芬芳,确迎来了瓜果飘香;
七月,我们握手别离,确有了奋进的力量;
七月,是我们的毕业季,总有万千思绪涌上心房。
如今,我们不分年龄大小,船到码头车到站,卸下了肩上的重担,闲下来的大脑,开始回首往事。
1985年入学伊始,学校为我们开设了大大小小十四门课程,有二十多位老师为我们授课,老师们博览群书,学识渊博,都是我们值得尊敬的师长。在纪念毕业三十六周年忆同学之际,不能不叙旧,不能不说说在校学习期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位老师。《师说》有云,古之学者必有师。
(一)高景新老师
高景新老师,是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政史系、讲授中国古代史中、讲秦汉断代史最著名的一位。他受院领导的指派,担任我们这个班的的班主任。高老师个头不高,言语不多,智慧的双眼炯炯有神。
师生见面会他简要地作了自我介绍,然后他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大大的、最早出现在西周“大盂鼎”上的一个字,画完以后他转过身,一字一顿地问大家:“谁认识这个字”?全班鸦雀无声,竟无一人认识这个字,然后又侧转身用教鞭指着这个字的每一笔、每一划作解释,他说:“这是古代的一个人,俯首下视着一盆清水,在照自己;这是个会意字,读“临”,这个字到战国时秦文篆体有了变化”,接着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篆体的“临”字,这个字还是没有同学认得,接着,他写出了一个现在常用的“临”字,他说:“这个字大家都认识了吧,它是根据古代〔临〕字的篆体草书演化而来的简体〔临〕字,我们这个班是干部班,同学们未来都是国家栋梁之才,我希望大家不仅认识这个字,还要懂得这个字的来源、结构和字意,学一学古人,经常弯腰俯首用一盆清水照照自己,看看自己,问问自己,你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这样,对你们今后所要走的道路会有所帮助”。高老师讲这个字的时候,语重心长,面部表情极其严肃。我想,高老师作为我们的班主任,面对复杂的社会,用一个“临”字的来龙去脉,作为对学生的谆谆教诲,可谓用心良苦,大家如醍醐灌顶,深受感动,对人生未来的路,每一步应该怎么走,受到了深刻的教育与启发。
高老师治学严谨,热爱生活,为人善良正义,关心我们班的每一位学生,在师生中威望极高,有口皆碑。1996年初,高老师不幸患不治之症,八月,驾鹤西归,享年五十八岁。我们为之失去一位尊敬的师长而痛悼。高老师的大女婿是医学专家,在高老师患病期间,设家庭病房为高老师精心治疗。在市内的众多同学,曾多次赴宅看望,并为高老师的离世送行,对师母进行安慰。
(二)姜桂石老师
姜桂石老师是政史系系主任,他身材较高,体型较瘦,眉毛较重,目光深邃,一头浓密的乌发顺向脑后,看上去有些艺术家的气质。
师生见面的第一节课他作了简要的自我介绍,他说:“我这个人适合作学术研究,不适合作行政工作,不适合当领导,组织安排我当这个系主任,没办法,就当吧”,语气中有些无可奈何。姜桂石老师为我们主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他从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过程,一直讲到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他给我们布置的作业是《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及其教训》,作业交上后,姜老师要求各学习小组按照这个课题进行专题讨论,小组讨论后,又要求各学习小组派一名代表参加班级的讨论发言。记得那天下午,姜老师主持研讨会,各小组按顺序上台发言,那场面,庄严神圣,发言代表犹如置身联合国安理会,至今记忆犹新。
在我们毕业多年以后,姜老师担任了内蒙古自治区民族师范学院(即现在的内蒙古民族大学)院长。他1937年出生,今年87岁了,身体健康状况良好,每天起早散步,步履轻盈,顺便到早市买自己喜欢的新鲜水果。我们祝愿姜老师能活到一百岁!
(三)张述林老师
张述林老师在1985年已是教授,他中等身材,身体健壮,国字型的脸型与一副宽大的近视眼镜甚是匹配,以他自己著述的《经济学概论》一书为蓝本,为我们讲授社会主义经济学。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国的经济体制机制还处于计划经济阶段,社会发展依照前苏联经济发展为模式,是计划经济体制,张述林老师为我们讲授国家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划分与区别,讲述国家在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时,第一、二、三产业所应该占据的比例各是多少。他讲每一节课都是那样认真,好像我们这个班的同学毕业后,都到国家经济计划委员会,主持制定国家经济发展计划工作。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国家还处于改革开放的初级阶段,各级政府官员纷纷到美国考察,张述林老师作为访问学者,曾到美国考察,他还多次应邀例席参加哲里木盟经济发展规划的会议。他讲课时说:“现在有的领导干部要在五十年内赶超美国,勇气可嘉,这是大话、空话”!他压低了嗓门:“中国再过一百年也赶超不了美国”!当时,这话出在讲授经济学的教授之口,我们都感到惊讶。
(四)安生和老师
安生和老师在师范学院教师队伍中是篮排球的主力,在哲里木盟司法界,是法律这个行业的知名人士,他为我们班讲授《法学概论》课程。
《法学概论》课程对我们这个班的大多数同学来说是一门枯燥乏味的课,但安生和老师讲课能依案说法,使乏味枯燥的课程妙趣横生,引人入胜。他讲正当防卫一节课的时候,说一男子的妻子被朋友给睡了,该男子为了进行正当防卫,把朋友的妻子强奸了,结果朋友安然无佯,该男子被法院判有期徒刑三年。
他讲的每一节课,同学们都听的津津乐道。听我的发小他的同事王春光老师说,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他辞职下海,在深圳开办了一个律师事务所,在深圳市司法界影响力巨大,经济效益显著。
(五)李鹏林老师
李鹏林老师个头不高,五十岁左右,走路不快不慢,说话慢条斯理,语速不快,仿佛与他讲授的课程有关,他为我们讲授《哲学》课程。
对于《哲学》,我们班多数同学对此不感兴趣。但李老师把哲学这门课说得非常重要,他说:“哲学是一门指导人类行为与人类社会发展的科学;哲学与人们的生活方式、状态、习惯、态度等等密切相关,是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他讲哲学的定义,哲学的概念,哲学的核心,哲学的本质,哲学的价值,哲学的因果关系,哲学的基本问题;讲马克思唯物主义哲学与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的联系与区别,等等。这些理论我们听得似懂非懂,学起来感觉乏味。
记得有一次课堂上李老师讲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是对立统一之间的排斥分离的属性、以及相互依存的共性时,后排的一位男同学趴在桌子上睡着了,李老师慢慢地走过去,用手指轻轻点击课桌,这位同学机灵一下抬起头,嘴巴上还在往下淌口水,有些难为情,李老师一句话也没说,只是冲他笑笑,回到讲台上,继续讲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
(六)李凤鸣老师
给我们讲授《写作》课程的是中文系的李凤鸣老师。对于《写作》课,同学们期望值挺高,多数同学想通过这门课程,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
李老师讲:“写作是一门单独的学科,是一门学问,是一种行为过程,它由感知、构思和表述三个阶段组成。这一过程是由一种“物”到“意”,由“意”到“物”的双重转化过程”。李老师讲授《写作》,基本上是按照教材主体照本宣科,他讲写作的理论:讲写作的规律和特点,写作的意义,写作的主体,写作的提高,写作的观察与采集,写作的过程,写作的选材与炼意,写作的语言与表述;他讲文体的分类:讲文学类文体,新闻类文体,理论类文体,应用类文体。他在讲应用类文体时,着重讲解了调查报告、计划报告、总结报告、申请报告的写作要求和写作方法。
李老师讲课不负众望,对《写作》课进行了系统的讲授,我们学习如饥似渴,通过学习,写作能力与水平有了极大程度的提高。
在结业考试前,大家在写作理论方面作了充分准备,不成想,考试时李老师出的题目竟是:“写一份申请报告”,申请项目任选。也许,李老师考虑的详细周到,这些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在工作中用途最广的还是应用类文体。
(七)綦军老师
綦军老师浓眉大眼,英俊,一表人才,用当下时髦的语言表达就是帅哥。他年龄与我们的年龄相仿,情趣相投,课堂上他传道,授业,解惑,是我们尊敬的老师,课下我们是亲如兄弟的好朋友。
綦军老师为我们讲授《中共党史》,他从党的“一大”及党的历次重要会议、一直讲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讲党在各个历史阶段召开的极其重要会议,是綦军老师讲授中共党史的重点内容,他讲“八七会议”、“遵义会议”、“瓦窑堡会议”、“洛川会议”,每次会议的及时召开为纠正党的“左倾”、“右倾”错误路线起到的历史作用,以及为挽救红军、挽救革命、挽救党、所作出的重要贡献。綦军老师治学严谨,讲党在各个历史阶段出现的重大转折时,务必为我们留下作业与思考题;他专业知识丰厚,讲党的历次代表大会的召开、讲党的历次重要会议的及时召开的重要性和历史意义、作用,如数家珍,娓娓道来,侃侃而谈。
綦军老师有过光荣的军旅生涯,在部队入党,在大学期间学习成绩优异,毕业后留校任教。我常想,綦军老师在哪个年代,具备了选拔干部根红苗正的基础条件,有水平,有能力,又有高学历,如果大学毕业后他走向仕途,到退休时官至省部级的概率极高,当然,现实生活中永远没有如果。
如今我们已经毕业三十六年,綦军老师一直与我们保持着密切联系,当他得知同学中谁家有红白喜事,务必前往捧场。綦军老师应邀参加了我们毕业三十周年聚会,为我们的聚会增加了尊师重教的色彩。他还在全聚德饭店自费宴请同学们吃北京烤鸭,留影纪念,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持续了三十多年,可谓难能可贵。我们非常珍惜这种关系,祝愿綦军老师健康长寿!幸福快乐每一天!永远与我们相陪相伴!
师恩深似海 皓月满金秋
(八)七律•颂师(新韵)
滴滴汗水育桃李
三尺讲台执教鞭
学识渊博为人师
品德高尚尊为范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传道授业兼解惑
手擎火炬照人间
(九)我们这个班
我们这个班,是1985年原哲里木盟盟委组织部,委托内蒙古自治区民族师范学院主办的干部班,进入这个班的每一名学生,都参加了全国成人统一高考,分数都超过了全国成人统一高考录取分数线。这个班的学生,全是带薪学习,有不少在录取前已经取得中专、大专毕业文凭,并在本单位担负着重要职务,如我的同桌杜安,原来是吉林省长春市水利电力学校毕业的高材生,因学习成绩优异留校任教,并担任校团委书记,后调回哲里木盟外贸局任局长助理兼办公室主任;与我同在一个学习小组的马青玉,是吉林省长春市地质学校的高材生,毕业后回到家乡开鲁县,在建华乡任副乡长;在班级担任党支部书记的巴力吉尼玛,是吉林医学院毕业的高材生,入学前他在原哲里木盟卫生局任副局长,为了提高自身的汉语表达能力,他报考的是内蒙古大学中文系,录取通知书发下来后,感到意外,因为他没报考这个班,曾到哲盟招生办查询原因,招生办负责人向他解释,这个班的学生是经过盟委领导同意,在报考其他大学的人员中,经过严格筛选,截留下来的。
1987年毕业后,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全班多数同学被提拔重用,多数同学官至县处、有的官至地厅级副职,个别的(包括我)成为企业下岗职工。
也许有同学阅后感觉此文张冠李戴,标题为《忆同学》,为什么详写老师而简写同学?此言诧异,篇首《百字令》百字中有你,有我,有他(她),有了全班同学的缩影。
(十)结束语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转瞬间,三十八年过去了。在此,感谢班长赵河大哥为我们班同学建立了同学群,大家在网络空间经常无邀而相遇,并通过网络交流古今中外各类要闻轶事,在浮躁的社会,让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在五彩缤纷的世界,让我们在精神上分享人世间喜怒哀乐。
感谢在校期间各位老师对我们的谆谆教诲!
感谢綦军老师在群中与我们多年相陪相伴!
感谢入群的老同学珍惜同窗之谊相识之缘!
无法否认,我们都老了,老了不是我们的意愿,逝去的岁月不能返回。但“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趁此夕阳尚存之际,多学学,多写写,多画画,多看看,多唱唱,多玩玩,多乐乐,多走走,多动动,多聚聚,摘下面具,保持一颗童心,看淡一切身在之物,让更轻松,更健康,更快乐,更幸福,更长寿贯穿于未来生活的每一天。
(本图片来自1987年毕业师生合影)
五排•编后抒怀
回忆观美图
照片一幅幅
求知若渴时
同品寒窗苦
毕业奔八方
路遥不同途
报国显身手
胸中有蓝图
九品中正制
职位分正副
高官乘豪车
位卑居土屋
企业被下岗
官员变公仆
高薪能养廉
上下齐反腐
校园大帅哥
今朝头已秃
班花多美女
而今蹒跚步
效仿陶渊明
挥笔学三苏
共度夕阳红
长寿便是福
(往事荏苒,篇幅有限,琐事遗漏在所难免,如文中有误盼以雅正。2023年7月23日书于陋舍,转发同学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