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据人民银行官网信息,为进一步完善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继续增加企业和金融机构跨境资金来源,引导其优化资产负债结构,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局决定将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从1.25上调至1.5,于2023年7月20日实施。
根据相关政策规定,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上限=资本或净资产*跨境融资杠杆率*宏观审慎调节参数。因此,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是“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上限”中的一个计算因子,上调该参数可以提高对应的风险余额上限,便于境内企业和金融机构增加跨境融资额度,有利于跨境资金流入,优化资产负债结构。
“当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处在7.2附近,本次调整体现了监管层合理引导市场汇率预期的意图。”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温彬认为,境内外汇资金增加后,相应结汇需求增加,也能起到稳汇率的效果。
从历史看,监管层自2020年12月、2021年1月分别下调金融机构和企业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由1.25至1,当时人民币汇率处在升值区间。
而在2022年10月,监管层转为上调金融机构和企业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由1至1.25,当时人民币汇率恰处在贬值区间。
温彬认为,未来监管层“汇率工具箱”依旧较为充足,主要包括外汇存款准备金率、远期售汇风险准备金率、跨境融资杠杆率、境内企业境外放款宏观审慎调节系数等工具,可在必要时继续对市场预期进行合理有效引导。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潘福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