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无完人”,世界上没有完美无瑕之人,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即使是再有才能的人,也会有他的缺点和弱点,而就算再平庸的人,也会有他的优势和长处。这就是所谓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关键是怎样用人,会不会用人,充分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回避其短处,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就成为衡量领导者能力的重要标准。
汉高祖刘邦充分利用了萧何、张良和韩信在治国、出谋划策和带兵打仗方面的能力,使他们成为一代名臣和良将。宋太祖赵匡胤在用人时采用“用其所长,避其所短”的方法,给他们充分自由,使他们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才华……
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求短,智者难为谋。”识人用人,因才施用,唯才是举。“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唐太宗)。
一、扬长避短
人各有其长,用其长,避其短。有的人有理论,有的人执行力强,能实干。理论和实干,都需要。理论属于有谋略的战略性范畴,如设计、规划、制定蓝图等。干实事属于战术性的具体的行动,即执行者。两者各有侧重 需要各司其职。有的人更擅长于理论,因为需要如此,如军中统帅、上司……主要是指挥引领作用,依此推理,不在一 一详述。有的人强于行动。如具体实施的执行者,执行统帅或上司的战略决策以及指令,如士兵、工人……依此顺推,不再赘述。理论需要实践的执行者,实践的执行者,需要统帅上司的理论统领指引。 统帅上司离不开士兵去具体落实执行。一个是宏观,另一个则是微观;一个是战略层面,另一个是战术层面,不在一个层面。
二、因才施用
因人因才施用:根据个人情况不同来决定是否使用。因才施用:就是根据个人拥有的不同才能来分配工作,让每个人都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才干。用人之道贵在识人。何时何地用什么人,用在什么地方,能够发挥什么作用,发挥至最大作用。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其长避其短,千万别用反,否则不仅发挥不了作用,浪费“资源” 。 帅才别当将才用,将才不能帅才用,否则贻误战机,后果不堪设想。“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用错人,用人用到了不该用的地方。
什么是宏观人才,什么是微观人才,宏观的策划人决策者,与微观的具体行动执行者,用人之前必须搞清楚,因人因才施用,各尽其能,各司其职,用在该用之处,才能发挥最大潜能,以免浪费人才资源。
思想活跃深刻,思维逻辑缜密。善于哲学思维逻辑推理分析的人,适合做意识形态的理论或理论研究工作(理论工作者或成理论家);认真仔细,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兢兢业业,脚踏实地,善于推断求完美结果的人适合做科学研究工作(科技工作者或科学家);思维灵敏,夸夸其谈,口若悬河,讲话感召力强。讲话十分动听悦耳,只会说不会做的人,属于演讲型人才(或成演讲家)适合做演讲工作;不言不语,不善言辞。凡事无具细,事必躬亲,以身作责,率先垂范,踏实苦干,执行力强的人适合做具体工作(尊敬光荣的劳动者);文字表达能力突出,凡事都能实事实是,力求事实真实真相,公平正义感及社会责任感特强的人适合做记者或评论员工作(或成知名大名记者或评论家) ……
社会希望并提倡做“复合型人才”,“一专多能”人才……但愿望是美好的,现实社会必定少之又少。不如在识人才下足功夫,因人因才施用,用到好处。“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船。俊马能历险,耕田不如牛”。
三、德才兼备
中国古代东汉以前的人才观是德才兼备,而德才兼备之人往往又是人才中的凤毛麟角。而天底下大部分的人往往是有德,不一定有才,有才,不一定有德。如此,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资治通鉴》的宋朝宰相司马光做啦一个总结。第一,德才兼备是圣人。第二,德才具无是愚人。第三,德胜于才是君子。第四,才胜于德是小人。司马光对这四种人才的用人观点是:一定要用有德的人,最佳选择是德才兼备。但是人才往往是不能德才兼备的,有才不一定有德、有德不一定有才,曹操用人观点是:当“才”与“德”发生冲突时首先选的是才而不是德。而司马光的用人观点恰恰与曹操的用人观完全相反,当一个人的“才”与“德”相冲突时,首先取的是“德”,而不是“才'。宁可用无才之人,也不能用有才无德之人。为什么呢?原因是,如果一个有德无才或德才具无之人,如果你用错啦,因为这个人没有什么能力,他发挥的危害效果再坏也坏不到那里去。而如果你用的是有才无德的人,你用好啦那当然是好事,你一旦用错那是危害性极大的。因为这个人是有才之人那个破坏力是极强的。
唐太宗提出用人要唯贤是举,魏征说用人要变,要用君子而不能用小人。不能再采用曹操的唯才是举,只看人的才的用人标准。而要重点考察人的德。
曾国藩他又有什么样的用人观呢,曾国藩把人分成三等。第一等的人才,深沉厚重魅力十足。第二等,不拘小节,磊落豪雄。第三等 聪明绝顶,辩才无碍。那种德才兼备、深沉厚重、魅力十足的人才,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一等最好的人才,如古时的关羽、诸葛亮、岳飞那样的人才是德才兼备的,但那样的人才是百年一遇的、是人才中的凤毛麟角的、不是我们时常能遇到的。
虚无实有2023.7.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