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泉置遗址位于敦煌城东60公里的古丝绸之路戈壁荒漠中,南靠三危山支脉火焰山,北与疏勒河流域汉长城烽燧遥遥相望。
据现有资料认定,悬泉置遗址时代上限始于西汉武帝太始三年(公元前94年),历经西汉、东汉,下限可至魏晋时期,前后延续近400年之久。
悬泉置,西汉武帝时称“悬泉亭”,昭帝时改称“悬泉置”。悬泉置是丝绸之路东西交通大动脉上的官方驿站,其主要功能是负责过往人员的接待和政令文书、邮书的传递。目前为止,悬泉置遗址是我国发现并保存最为完整、出土文物最多的汉代驿置机构。
甘肃省文物考古所、敦煌市博物馆专家在被授权发掘悬泉置遗址中发现,其中有一块墙皮保存较为完整,长222厘米、宽48厘米,上面书写有一份诏书,题为《使者和中所督察诏书四时月令五十条》。经研究考证,专家得出一致结论,此诏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环境保护法》。
专家们认定,巜使者和中所督察诏书四时月令五十条》是西汉平帝时,太皇太后发布的一项诏文,由安汉公王莽奏请和逐级下令给群众的文书。文书的主体部分是月令五十条,主要围绕保护生态环境规定了四季的不同禁忌和须注意的事项,如春季禁止伐木、禁止捕杀幼小的动物、禁止捕射鸟类、禁止大兴土木等,夏季则禁止焚烧山林等,秋季禁止开采金石银矿等,冬季禁止掘地三尺等。
巜使者和中所督察诏书四时月令五十条》,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最早的一部关于环境保护的法规。
(敦煌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管理委员会:杨建强
二0二三年七月十三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