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悬泉,又叫贰师泉,在三危山的峡谷之中。巜西凉异物志》云:“汉贰师将军李广利伐宛,回至此山,兵士众渴乏,广乃以掌拓山,仰天悲誓,经佩剑刺山,飞泉涌出,以济三军,人多皆足,人少不盈,侧出悬崖,故曰悬泉”。后人于悬泉建贰师庙,遂称悬泉为贰师泉。
悬泉置(“置”是古代传递文书的驿站),因靠近悬泉并以此为水源而得名。其是汉代设于河西地区交通线上的一座规模较大的驿置,主要功能是传递各种邮件和信息,迎送过往使者、官吏、公务人员和外国宾客。
悬泉置遗址,地处敦煌城东60公里的古丝绸之路戈壁荒漠中,南靠三危山支脉火焰山,北与疏勒河流域汉长城烽燧相望。

1987年,悬泉置遗址被酒泉市(原酒泉地区)文物普查队首次发现,经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甘肃省文物考古所、敦煌市博物馆联合与1990年开始进行考古发掘,于1992年发掘完毕。
悬泉置遗址是一座方形小城堡,门朝东,四周为高大的院墙,边长50米,西南角设突出坞体的角楼。坞墙系用长宽厚约40、20、11厘米的土坯垒砌而成。坞内以西壁、北壁建有不同时期的土坯墙体平房3组12间(内含一个套房),为住宿区;东、北侧为办公区房舍,西南角北部有马厩三间;坞外西南部建有一座长约50米,呈南北向的马厩3间。坞外西部为废物堆积区。
悬泉置遗址总面积22500平方米,考古发掘面积4675平方米。出土文物包括简牍文字、帛书、纸质文书、丝织品、农作物、家畜骨骼等7万余件,其中出土的各类遗物17650余件(内涵丰富的简牍文书15000余件),尤其是20余张有书写墨迹的麻质纸,考定为汉纸,把中国纸张发明的时间上推了近一个世纪。
悬泉置遗址对研究汉代遗址建筑规划、结构及邮驿制度提供了重要历史见证。被国家文物局评为“1991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2001年7月,国务院公布了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敦煌悬泉置遗址榜上有名,至此,敦煌市已有三处(莫高窟、玉门关、悬泉置遗址)文物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4年,包括悬泉置遗址在内的“丝绸之路:长安一一天山廊道的路网”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据悉,悬泉置遗址保护利用项目正在有序推进。
二0二三年七月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