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孝道
文/见贤思齐(刘兆君)
中国有句古话:“百善孝为先”。 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源,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根本。孝道是中华民族尊奉的传统美德;孝文化是中国特有的,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人类精神的核心,是社会道德情操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积极提倡孝道,这不仅是个人修养的一部分,更是社会进步的重要特征。
《说文解字》“孝”,从“老”从“子”,子承老也。这是对“孝”这个会意字的解释。
《尔雅》“善事父母为孝”。这是给“孝”下的定义。
那么,什么是孝道呢?
孝道就是奉养父母长辈的准则。主要包括:养亲、敬亲、顺亲等方面。
养亲: 就是奉养父母。给父母提供生活所需,照顾好父母饮食、衣服、居住等基本生活。这是物质层面的。
敬亲: 就是对父母有爱心。爱戴、敬仰父母,对父母说话恭敬、有礼貌,经常问侯、探望、陪伴父母。这是行为层面的。
就孝道而言,仅做到养亲、敬亲是不够的,而真正的孝道,不但有衣食住行物质方面的保障,而重要的是还要有精神方面的满足。这就是顺亲,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孝顺”。
什么是孝顺? 就是顺从父母的意志、意愿,做到“心孝”,养心,让父母心情愉悦;做到“志孝”,养志,让父母活得有意义。下面的事例是对孝顺的有力证明。
老屯周伯母已经九十五岁了,但身体还是那么健康,不但生活能自理,还能操持简单的家务。在农村,这个年龄就算是老寿星了。老人家三个儿子都住在跟前,他们都是朴实的农民,虽然没有什么高深的知识,但他们能很好地传承家风家道 ,懂得孝道,尤其是能做到孝顺。他们从不惹老人生气,尽量让母亲称心如意,开心快乐。母亲说什么,他们言听计从;母亲想做什么,他们都应允支持。母亲不想让他们外出打工,怕长时间见不到面,他们就在家租地种、搞养殖;母亲爱看古装剧,他们就按时调好频道。到了晚年,母亲最大的爱好有两样:一是喜欢看小纸牌,儿子就给她准备好零钱,把牌友叫到家里陪老人娱乐。再就是老人家愿意莳弄小园。每到季节,儿子们提前将畦梗弄好,让母亲享受下种、浇水、薅草、间苗以及将收获的大部分蔬菜舍出去、送给他人的快乐。怪不得大家都说:老周太太之所以长寿,就是孩子们太孝顺了!
另一个事例就不同了。
外乡有个远方亲戚,前些年一直和老儿子在村里过着传统的田园生活,虽然日子不是十分红火,但也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特别是出来进去的,和一些老邻旧居谈天说地、有时和老伙伴们打个小麻将,也足可以让他过得挺快活。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六十六岁那年,在县城某局当局长的大儿子突然来接他到城里安度晚年。他没有多想,就跟着去了。哪承想,他只住了一个月,感到极其不适应,就又跑了回来。老爸从城里回到了乡下,大局长着实心里不是滋味,他生怕別人说三道四,感到挂不住面子。可是真有说闲话的,就连他的司机都劝他把老爷子接回来,以免影响不好。这样,局长又急忙跑到乡下去接老父亲。开始无论儿子怎么说,父亲就是不答应回城里。可是儿子爱于面子,不想让外界舆论,破死破活地非让老父亲跟他回去不可。最后竟说出了这样的话:“你不回去,你知道人家会怎样看我吗,我的脸往哪搁呀”!真是有狠心的儿女,没有狠心的爹娘!听儿子这么一说,老人家心软了,咬咬牙答应了!
儿子的目的达到了,表面上看是在尽孝,可是老父亲的苦恼来了。虽然是换洗一新,住的是单独房间,睡的是软床,吃的是大鱼大肉,可他一点儿也感觉不到是幸福,相反的是越来越承受不了这样的生活。他坐在马桶上便不出来,到外面找公厕又找不到,走远了怕回不来。一个人在家里闷得慌,想看电视消磨时间,新型智能的又不会打开;儿子、媳妇回来照样忙别的,也没有时间或也不愿意陪他说话;想老家人了,又不会用手机视频;想回去看看,儿子还不让,怕回去了再也不能回来……。这样,他只能是一个人憋在家里,烦闷着、忧虑着、迷迷糊糊、昏昏沉沉,白天盼天黒,夜里睡不着。日复一日,月复一月,久而久之,人越发老了、瘦了、沉默了,之后抑郁了,得了脑病,不到二年,将近六十八岁时寿终了。
上面的事例足以说明:子女对父母行孝道,不但要有物质上的奉养、行为上的恭敬,更重要的是要有精神上的关怀和心灵上的慰藉。不但要身孝,还要心孝、志孝,叫做孝父母之身、孝父母之心、孝父母之志,这才是完美的孝道。
在行孝道方面,古代先人为后人做出了典范。如《二十四孝》中,春秋时期的老莱子,自己已经六、七十岁了,为了让父母高兴,专门做了一套五彩斑斓的衣服,像小孩儿一样在父母面前扭腰弄姿,取悦父母。还有 ,东汉时期的黄香,九岁时就知道,热天用扇子把父亲的床枕扇凉;冬天用身体把父亲的被子焐暖。从古至今,这些范例一直在鼓舞着人们行孝道。
《孝经》云:“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意思是,孝道如同天道之运转,永恒不变,如地上的万物自然生长,天经地义,是人民本身的自然行为。这就是说,孝是与生俱来的美好情感,孝的缘起,普天之下,古往今来。因此,千百年来,中国人已把孝视为人格之本,家庭和睦之本,国家安康之本,;孝文化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已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积因。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意思是说:孝是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整个道德教育皆以孝为起点,它是教化的源泉。所以,我们要向古人学习,重视孝道文化教育,童蒙养正,用古圣贤的智慧,熏习我们的子孙,使他们知孝、懂孝、行孝。像《弟子规》中说的那样,孩童时代就应该做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责、需顺承”,“亲所好、力为具”。
让我们积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弘扬孝道文化,为和睦家庭、和谐社会,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助力!
作者简介:刘兆君,哈尔滨市双城区韩甸人,笔名:见贤思齐,大专毕业。曾做过中学教导主任、教育办辅导员,后到镇政府工作。退休后在哈尔滨学习国学并给学生家长讲解《弟子规》等。近三年才开始写诗做文 同时尝试写杂谈之类的文章。向诸位老师学习!提高写作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