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藏经洞是莫高窟17窟的俗称。此窟原为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时开造,为当时河西都僧统洪辩的影窟。
约在十一世纪,西夏统治敦煌时期,元代统治者占领敦煌之前,莫高窟的僧徒们考虑到战争的灾难,便把寺院历代保存下来的经卷、文书、档案以及佛像画等全部封存在此洞中,然后外筑补壁,并绘壁画掩人耳目。后因僧徒外出躲避战乱未归,洞窟颓废,竟因此幽闭近800年。

莫高窟第17窟位于南区崖面北端底层大窟第16窟甬道北壁,坐北面南。1900年5月26日,莫高窟道士王圆箓,率人在清理今16号洞窟甬道积沙时,发现在17号洞窟中有一个秘室,室内贮满从4世纪到10世纪近10个朝代的各种文献资料5万多件。此窟就是闻名于世的藏经洞,它的发现,是二十世纪初震惊中外的文物大发现之一。藏品除大量佛经、道经和儒家经典外,还有史籍、诗赋、小说、民间文学、地志、户籍、帐册、历法、契约、状牒等写本、印本,以及刺绣、绢画、佛像等物。写本文字多为汉字,也有藏文、西夏文、于阗文、梵文、回鹘文、粟特文、突厥文、龟兹文、希伯来文等多种古文字写本。

藏经洞文物的发现,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兴趣,在学术领域形成了一门国际显学——“敦煌学”。
由于当时时局混乱,自藏经洞出土的5万多件敦煌遗书在几年内就有3万多件被英国斯坦因、法国伯希和等用非正常手段廉价骗购流失海外,其中英国12000余件、法国6000余件、俄国11000余件、日本800余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几度拨款维修莫高窟,使其得到特殊保护。
藏经洞出土了敦煌遗书最大宗文献,是涵盖各朝代文明的重要资料。敦煌学家姜亮夫教授认为“整个中国文化都在敦煌卷子中表现出来”。
晚清金石学家、文献学家、收藏家叶昌炽认为,藏经洞发现数以万计的古代佛经、道经及世俗文书等,是研究我国近两千年学术文化发展的宝贵文献。历史之积文终成后世之瑰宝,实为我国学术界及世界学术界之大幸。

藏经洞文物的发现意义重大,与殷墟甲骨、明清内阁档案大库、居延汉简一起被称为二十世纪中国古文献的四大发现。藏经洞文献连同敦煌石窟艺术的实物遗存,为我国和丝绸之路沿线的中古史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一手资料,为学者们提供了全新的视角,被称为打开世界中世纪历史的钥匙。
二0二三年七月五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