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主播简介】

唐诗墨香依飘来
作者:邴玉君
朗诵:阿红

无意间, 翻开一本六十多年前发黄的唐诗三百首藏书,一首首唐诗映入眼帘。我仿佛伴着墨香读唐诗,犹如一梦千年“文化旅行”回大唐。
我仿佛又回到了似懂非懂,当年背诵唐诗的儿时的时光。我考外孙背诵诗仙李白的《将进酒》,我仿佛又找到了当年小小少年郎的影子。
在中国古代史的历史长河中,唐朝,是最鼎盛的王朝。往往用“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来形容大唐盛世,形容熙熙攘攘人间烟火的繁华盛景,形容百姓生活富足、安居乐业,形容国家强盛万国来朝。

大唐王朝的兴盛,也带来了文化的繁荣。大唐王朝的兴盛,唐诗处于鼎盛时期。唐诗,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成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成为大唐王朝的文化符号。唐诗,是一部文学杰作。唐诗,是波澜壮阔的赞歌。唐诗,是诗人一腔家国情怀的吟诵。唐诗,是诗人书写大唐盛世的梦想。
唐朝,长安处处皆唐诗,文人墨客尽挥毫。一大群诗人如李白、杜甫、王维、王勃、贺之章、白居易、刘禹锡、李贺、陈子昂、孟浩然、王之涣、王昌龄等一百多位诗人相聚大唐。一篇篇经典之作横空出世,脍炙人口,千古流传。读唐诗,就是走进大唐王朝文化的一次旅行。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诗站在中国古代诗歌的巅峰。唐诗,真正的开中国古代诗歌之先河。读懂唐诗,就读懂了大唐。有了唐诗,才有了宋词,才有了元曲。
唐诗寓意深刻,文字直白,韵律严谨、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每读一首诗都身临其境,脑海中都会生成一幅画面感。
诗仙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你读到这开篇之句,你仿佛看到黄河穿峽谷、越平原、惊涛拍岸,滾滾东流去。

读《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字一句多么的直白,像是和你在闲聊家常。当你读“举头和低头”句,那魂牵梦绕的乡愁油然而生。再看那一轮明月,洒在地上的清辉,像一层秋霜,好一幅水墨丹青。
诗圣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是诗的前四句,一个“潜字和细无声”拟人化的写法,风和雨都活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写出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
秋天,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多是悲秋,秋风、落叶、枯枝。而诗豪刘禹锡笔下的《秋词》,却不似春光,胜过春光的高声长吟,“自古悲秋多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诗佛王维写古城阳关的名句,有了《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有了丝绸之路上的阳关,才有了王维的诗。有了王维的诗,名不见经传的小小阳关从此名扬天下。
一首王昌龄写大漠边关的诗《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秦时的那轮朗月,大汉的雄关依旧在,龙城飞将镇守着塞外边关。一字一句,多么的荡气回肠。
贺之章有一首《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他拟人化的把一缕春风比喻为剪刀,裁剪出一片片绿丝绦。

你读小学时一定背诵过山水田园派诗人孟浩然最浑然天成的《春晓》吧?“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惊艳了千年的《雁门太守行》,出自诗鬼李贺妙笔生花的墨香中,“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王勃被称为诗杰,凭一篇经典之作,独步后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初唐四杰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是一首怀古诗,其中“念天地之悠悠”句,让读者回味无穷,感觉时间像阵风,转眼早无踪。
诗魔白居易,十六岁凭一首诗名动京城。他是天下第一大文豪,宋.苏东坡的偶像。白居易是情痴,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人称“长恨歌主”,泪湿青衫的江州司马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诗中在说,野火烧不尽爱与希望,当一缕春风吹来,小草又一派生机。每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连成一望无际的大草原。
大唐的诗人和经典之作不胜枚举,业余时间都读一读唐诗吧。读唐诗,是与诗歌巨匠的一次次对话,在中国最优秀的文化遗产中静化着自己的灵魂,提升了人格品位和胸有诗书气自华的书香魅力。

读唐诗,让我们一起去品读它如画的意境;去品读它不同的韵味,去了解每个诗人心中的抱负;去感受每个诗人的不同人生,去礼赞诗人的一腔家国情怀;去看大唐诗歌飞扬的时代。你一定会收获满满,受益匪浅。为你的创作,来一次文学知识积淀。
一部全唐诗,二千二百多位诗人,四万八千余首诗。打开尘封已久的记忆,回望历史的天空,大唐的诗人,早已凐末在历史的尘土中,唯有那一篇篇妙笔生花,散发着墨香的诗作,千古流传至今。
大唐盛世,诗歌百花齐放的时代,大唐,被四万多篇经典之作包裹着,是一个处处皆有诗歌的王朝。至今读唐诗,仍觉墨香飘来,仿佛依旧能听见李白、杜甫、王维、刘禹锡、孟浩然、白居易、王勃、陈子昂……在大声长吟。

今天是推陈出新的时代,许许多多业余诗者都在学习写律诗,但你绞尽脑汁都难以超越古人。因为那个时代就是写诗表达情感和赞歌的时代。
我有一点拙见,学写律诗不要刻意的去追求韵律,只要朗朗上口,意境如画,直白其叙,贴近生活。像诗魔白居易那样力求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
切记勿要出现许多人都不认识的字,不需要查字典去理解其意,唯有地名和古迹名称除外。笔下的作品只要大家都喜欢就是一首好诗,一篇佳作。我体会写不同体材的诗歌,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静水深流”。让静形成画面,让激情在深处爆发。这也许是我这个业余泥瓦诗人的一孔之见,一家之谈,和老师文友交流商榷。
“文化旅行”读唐诗,墨香飘来千万句。腹有诗书为今用,推陈出新写新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