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敦煌是丝绸之路上的咽喉要地,是中世纪海路开通以前中国对外开放的门户,是通往西方各国的第一站。
丝绸之路是西汉(前202年一8年)汉武帝派张出使西域开辟的,从长安(今西安市)出发向西,连结中亚、南亚、西亚和欧洲各地的陆上交通大道。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1877年,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国》一书中,把“从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这一各词很快被学术界和大众所接受。
当代著名诗人、书法家柳倩参观丝绸之路后,赋诗两首,对丝绸之路给予高度评价。
咏丝绸之路
丝绸故道路皇皇,
犹有珍珠玛瑙光。
东去长安西里海,
汉唐鼎盛自流芳。
咏河西走廊
乌孙战马气昂扬,
仰首奔腾入大荒。
三路西行通里海,
两关风送出走廊。
甘南河曲人驰马,
陇右欧拉草泽羊。
直去敦煌无返顾,
天山遥望见边疆。
丝绸之路,数千年来曾为整个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东起崇高险峻的乌鞘岭,蜿蜒向西,至甘肃和新疆交界的星星峡,全长1200公里,因形如长廊,又地处黄河以西,故称河西走廊。河西走廊由于其较之北部沙漠、南部高原地区优越得多的自然和通行条件,始终是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路段,而地处河西走廊最西端的敦煌则是这一路段上不可替代的咽喉枢纽。东汉应劭解释敦煌二字:“敦,大也;煌,盛也”。唐人李吉甫又云:“敦,大也,以其广开西域,故以盛名。”敦煌得名的本身即寓有开辟西域交通之意。隋代裴矩《西域图记》载:去西域道路有北、中、南三道,但无论哪一道“都发自敦煌”,“总凑敦煌,是其咽喉之地”。于敦煌遗书及有关史料见,唐代以敦煌为中心辟有七条道路,即东通中原的丝路大道,北通伊吾(今哈密)矟竿道,西北通高昌(今吐鲁番)大海道,西道焉耆、龟兹(沿罗布泊北岸行)大碛道,西通鄯善、于阗(沿罗布泊南岸行)鄯善道,南通吐谷浑、吐蕃地(青藏高原)奔疾道,又有出唐玉门关亦可通伊吾的莫贺延碛道。
丝绸之路的南中北三道最早分为南北两道,南路出敦煌阳关至楼兰,经且末、于阗、莎车等地越葱岭到大月氏、印度、条支(今叙里亚、伊拉克等地)、大秦(罗马帝国)等国。汉宣帝时期,北道畅通,即出敦煌玉门关至车师(今吐鲁番),经龟兹(今库车县)、疏勒(今喀什)等地后,与南道相合,然后翻越葱岭,前往西方各国。丝绸之路除南北两道外,南北朝时期又形成了天山以北的第三条道路(中道)。主要经轮台(今米泉)、张保守堤(今昌吉)、石漆河(今精河)、弓月城(今霍城县东)、伊丽河(今伊犁河)、碎叶城(今俄罗斯楚河南岸的托克马克城)等。

汉唐丝绸之路的兴盛,使敦煌成为中国历史上率先向西开放的地区,成为中原与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吐纳口。极盛时期的唐代,曾与数百个国家和地区保持着友好往来。东西方文明在这里交融汇聚,西传东渐,使其可以长期地吸收、汲取这条道路上荟萃的各种文明成果滋养自己,促进自身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闻名于世的莫高窟就是丝绸之路上一处光辉的历史足迹。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著名学者季羡林教授曾说过:“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明体系汇交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诚如其言,敦煌堪称具有国际意义的文化汇流枢纽。
二0二三年七月二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