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的哲学与哲学的创造
——读庞进的《创造论》
刘学智
创造学虽不算是一门陌生的学说,但以往的论著大多限于心理学、社会学方面,而对创造本体的思考似乎是不大注意的。十分可喜的是,庞进先生所著《创造论》一书则有较大突破,他把创造作为一个哲学范畴来思考来运用,建立了一个超拔众说、新颖鲜活、颇具立体感的创造论哲学体系。我们钦佩庞先生的勇气和执着。
《创造论》给“创造”所下有富有创见的定义奠定了该书理论体系的基石。庞进认为,创造“是由创造物参与并释放和发挥创造效能,经过创造过程完成从而有新的创造物出现的活动”。这一定义的新颖鲜活之处,在于把创造拓展到包括人类和非人类非生命的整个世界的范围,这一定义因其赋予创造以哲学本体论的意义而使其创造论体系独树一帜:不仅人的本质是创造,而且世界的本来就是创造。人以其独具的智慧参与创造,故人的本质是智慧的创造;人的智慧创造只是世界的创造的一部分,非智慧者、非生命者因其同样“参与并释放和发挥创造效能”,所以它们也以其独特的方式参与了创造。宇宙间的一切都是创造物,同时又都参与创造;世界不仅源于以创造为本质特征的创造物,而且世界正是通过创造而起源的;宇宙万物永远处于创造中,故宇宙是永恒的,因创造而永恒。作者对“创造”外延的拓展是其理论的突破口,从而使“创造”在内涵上更为新异和丰满,更近创造的本质。一种本已僵化的理论一旦有了突破口,就有了滔滔然一泻千里的气势。
“世界的本来是创造”这一命题很容易使人联想起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天人合一的思想。《周易大传》讲人“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从创造论角度看,这亦可理解为天地创造了人赖以生存的自然界,日月创造了光明,人与自然的适应,和谐也是一种创造,人正是在这种创造中适应了环境,也使环境愈来愈适应和满足人的需要,天与人处在对立统一的关系中。宋代关中学者张载提出“性者,万物之一源”,又说“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把天(宇宙)人(人类)均视为一气之运化创造(“天之化也运诸气”),洛学学者程灏亦谓“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宇宙因创造而使天人合一成为永恒,可见庞氏的创造论对于哲学问题的升华具有重大意义。
重要的还在于作者从多角度、多层面研究创造学的广阔视野,建立了新的具有极强立体感的创造论体系。作者首先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创造律”,如“新异替变律”“加减化合律”“文明积淀律”等,基于将宇宙间一切活动视为创造活动的理解,作者把创造律内容明确为:创造物必然进入创造过程;必然要释放和发挥创造效能;必然有新的创造物出现。这正是哲学意义上所理解的规律,作者又从“创造态”“创造过程”“创造效能”“创造价值判断”多层面细密深入地考察了创造的状态、创造的程序和轨道、创造的能量、创造力、创造的质量、度以及创造的价值指数等,其中许多概念是作者初次提出,许多观点新颖而惊人,如“创造态是世间万事万物最基本、最普通的存在方式”、“创造力是创造效能的释放和发挥”等命题,富有深刻的哲理性。其分析之细腻,语言之洗炼,资料之广博等都使该书透射出作者完成这一哲学创造之艰辛。作者写《创造论》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人们“换个角度看世界”,向人们昭示:人是作为创造物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人的本性,人的使命,人的目的,人的一切,全在于创造”。无创造就无世界,无创造就无人类,无创造就无一切!总之,从创造论角度把握世界、认识世界,才能使自己活得“更符合人的创造本性”!
如果“你想追求卓越”“你想生命辉煌”“你想出类拔萃”“你想大爆冷门”,那么,劝君读一下《创造论》,也许你会从中获得强烈的创造激情的!
(原载《三秦晚报》1994年4月4日;《艺术界》1995年第5期)
刘学智,著名哲学家,陕西师范大学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国际儒联理事、中华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陕西省孔子学会名誉会长、陕西省哲学学会副会长、陕西关学与实学研究会会长等。著有《中国哲学的历程》《儒道哲学阐释》《儒道释与中华人文精神》《关学思想史》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