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是西汉骠骑将军霍去病的千古名言,语言朴直,内涵丰厚,爱国报国卫国之情充溢其间,浩荡正气,令人感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军人不畏生死、奋勇向前、守护边疆、报效祖国。
匈奴是前3世纪(战国时期)在我国大漠南北兴起的民族。经济、生活以畜牧业为主,狩猎和农业居于次要地位。
秦统一以后,匈奴不时搔扰秦朝边境,为了防御匈奴入侵,秦始皇命令将军蒙恬北击匈奴,监督修筑长城,于前214年将秦、赵、燕三国的北边长城连贯为一,故址西起临洮(甘肃岷县),北傍阴山,东至辽东,称为“万里长城”。

前209年至前174年,冒顿单于时期,拥有骑射部队三十多万,控制土地东尽辽河,西至葱岭,北抵贝尔加湖,南达长城,建立奴隶制国家,不断侵扰秦汉边境。
西汉从前133年起到前119年止,由汉武帝主持对匈奴进行了十多次战争,其中有决定意义的三次:(1)前127年(元朔二年),匈奴抢劫上谷、渔阳(北京市怀来、密云)一带,汉武帝派卫青等出击,在河套地区打败匈奴军队,夺回河套地区。(2)前121年(元狩二年)派霍去病率骑兵由陇西出发,越过焉支山(甘肃山丹县东南)千里,大败匈奴军队。时年夏天深入单于统治区,秋天占领河西地区,设置武威、酒泉两郡(后改四郡,增设张掖、敦煌两郡),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通道,削弱了匈奴的力量。(3)前119年,匈奴从右北平(河北平泉县一带)、定襄(内蒙和林格尔附近)进攻西汉,计划引诱汉军到漠北消灭。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卫青出定襄塞外千余里,与匈奴大战于沙漠地带,单于大败,仅率百余骑逃走,卫青追击;霍去病出代郡(河北蔚县一带)塞外两千余里,打败匈奴军队,俘获七万多人。匈奴从此远离边境,无力东向,但却进扰乌孙。

到本始二年(前72),汉宣帝经丝绸之路咽喉要地敦煌与乌孙联合,以二十万兵力,发动西汉与匈奴最后的一次战争,匈奴惨败。随后汉宣帝设置西域都护府,监护西域诸城各国,使天山南北这一广袤地区正式归属西汉中央政权。
在将近60年的汉匈战争中,汉朝付出“海内虚耗,户口减半”的代价,才解除了匈奴威胁,为维护北方边境安定、人民生产生活安定、文化经济的发展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与此同时,保证了西域各族与汉族先进文化、经济的交流,结束了西域遭受匈奴奴役的历史。
此后的六七十年间匈奴与汉交往频繁。

汉光武帝建武二十四年(48),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南匈奴附汉,入居塞内。北匈奴被东汉击败后西迁,留在漠北的十余万户加入鲜卑族。内迁的匈奴人先后建立前赵、北凉、夏等政权。
匈奴人不断与各族融合,匈奴名称在南北朝后期渐渐消失。
二0二三年七月一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