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鸠摩罗什(343一413),东晋十六国时期后秦高僧,中国汉传佛教四大佛经翻译家之一。又译鸠摩罗什婆、鸠摩罗耆婆,略作罗什,意译童寿。
鸠摩罗什与弟子在弘始三年至十一年期间,译出《大品般若经》、《妙法莲华经》、《维摩诘经》、《阿弥佗经》、《金刚经》等经和《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成实论》等论,系统地介绍龙树中观学派的学说。译经总数《开元释教录》作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
鸠摩罗什译经文义圆通、内容信实、字句流畅,在中国译经史上有划时代的意义。
据传鸠摩罗什半岁能言,3岁能读书认字,5岁时已经阅读了大量的书籍。

人们日常说的世界、未来、大千世界、想入非非等等流行词语,都是千年之前的鸠摩罗什创造出来的。
相传前秦建元二十年(384),骁骑将军吕光等攻破龟兹,并征服西域三十余国后,邀请高僧鸠摩罗什东归传经。
当行至敦煌时,鸠摩罗什夜梦他所乘白马托梦说,白马本是上界天骝龙驹,受佛主之命,特送他东行。现已进入阳关大道,马将超脱生死之地,到葫芦河将另有乘骑。次日醒来,果然白马已死去。鸠摩罗什及当地佛教信徒遂葬白马于城下,并修建佛塔,以示纪念,取名“白马塔”。

白马塔,敦煌名胜之一,位于今市区西两公里处的敦煌古城东隅。现存塔为清代建筑,塔高12米,以土坯垒砌,中有立柱,外涂以草泥、石灰。白马塔为九层,象征着白马死时九岁。白马塔呈八角形,以砖包砌,每角面宽三米。第二至第四层呈折角重叠形;第五层下有突出的乳钉,环绕一周,上为仰莲花瓣;第六层为覆钵表塔身;第七层为法相轮形;第八层为六角形的坡刹盘,每角挂风铃一只;第九层为边珠式塔尖。塔整体呈明代喇嘛塔风格。整塔结构独特,造型大方,是中原造塔中稀有罕见的。
白马塔历经千年风雨沧桑,岿然不动,宏伟壮观,气宇轩昂,英姿不减当年,实属奇迹。

如今,白马塔四周碧树红花环绕,蝶飞蜂舞鸟鸣,青砖绿瓦相伴。微风啸啸吹来,铃声轻脆入耳,仿佛始终传颂着一日跃千年——塔与佛奇遇有缘的故事,吸引着中外游客扫塔凭吊。
二0二三年六月三十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