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鸣沙山古名沙角山,又名神沙山,地处敦煌城南5公里。西起党河峡谷出水口,东止莫高窟,东西绵延40公里,南北广布20余公里。最高处为后山的西南峰,海拔1715米,前山主峰1240米。鸣沙山的沙粒有红、黄、绿、黑、白五色,称为“五色沙”。天气晴朗时,因游人登山下滑,其沙随足颓落,轰鸣作响,有丝竹管弦之声,故称“鸣沙山”。“沙岭晴鸣”因此成为敦煌一绝。

清代曾任敦煌知县的朱凤翔曾赋《鸣沙山》一首,此诗用各种生动的比喻,描绘鸣沙山的声音特点,再现其神秘奇丽的景象。现摘录全诗如下:
鸣沙山
隆隆白昼轻雷鸣,
阿香呼起驱车行。
又闻殷殷奋地出,
渔阳掺急声难平。
惊风吹沙沙作雨,
古潭老鱼立波舞。
掀簸山谷轰喧阗,
游人忽欲凌飞仙。
须臾沙澜转静寂,
山容对我仍怡然。
西极地荒秘奇怪,
六鳌昂首坤舆外。
磅礴气郁时欲通,
万骑追营争一噫。
日脚渐低人影高,
归途远听烟钟飘。
平生异闻宁有此,
一广从前筝笛耳。
关于鸣沙山流沙为什么鸣响,人们曾经进行过种种推测。目前主要有三种说法:静电发声、摩擦发声、共鸣放大声。

静电发声说认为,通过人力或风力推动沙粒向下流泻,含有石英晶体的沙粒互相摩擦产生静电,静电放电即发出声响,众声汇集,即成大声。
摩擦发声说认为,天气炎热时,沙粒特别干燥而且温度增高,稍有摩擦,即可发出裂爆声,众声集合,而成大声。
共鸣放大声说认为,沙山群峰之间形成的壑谷,是天然的共鸣箱。流沙下泻时发出的摩擦声或放电声引起共振,经过“共鸣箱”的共鸣作用,放大了音量,于是形成巨大的声响。

敦煌市相关部门曾参照上述三种说法举办滑沙活动印证,实验结果,果然成功,似乎证实了前述三种皆可成立。但检阅历史证述和当地群众实践的效果,却又不完全尽然。因为也有在人数少、气温低、沙垄不陡的条件下,同样有过滑沙鸣响的事实。因此对鸣沙山流沙鸣响的揭示还需要作进一步的理论探讨和物理实验,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二0二三年六月二十八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