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前六世纪至前五世纪由释迦牟尼创立。
公元前三世纪,摩揭驼国的阿育王把佛教定为国教,东南传入东南亚,西北传入中亚。
公元一世纪,那时中国正处于东汉初年。佛教经过西域进入中原的门户敦煌而传入中原。由于佛教倡导和平慈爱、自我牺牲、克制欲念、禁戒残暴、诚信无私、反对种姓制度、主张众生平等,因而得到越来越多下层民众的支持。
汉代以来对河西的经营,除在军事上修长城、列亭障以保河西安全外,同时采取徙民实边的政策,屯田垦殖。作为西域前线后方基地的敦煌,承担了较大规模的屯垦任务,不仅实行军屯,还迁来不少内地居民。他们把内地的生产技术带到了敦煌,有效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并带来了商业贸易的繁荣,使敦煌逐步成为中原西部的军政中心和商业中心。
许多僧徒经西域到敦煌、到中原翻译、传播佛经,为大众说法。统治者看到佛教能束缚民众,也开始重视佛教。
西晋时期,敦煌出了一个有名的高僧,他就是竺法护,又称昙摩罗刹,月氏国人,世居敦煌郡,八岁出家,礼印度高僧为师,随师姓“竺”,具有过目不忘的能力,读精能日诵万言,为了立志求学,不辞辛劳,万里寻师,不但精通六经,且涉猎百家之说,还通达西域三十六国语言。从印度回国后,潜心翻译佛经,成为中国佛教初期最伟大的译经家。大乘佛教最重要的经典巜法华经》,即竺法护以《正法华经》为题译出,而流传于世。据《出三藏记集》载:“竺法护翻译的经典共有154部309卷”。他还兴建庙宇,传播佛教,追随他的僧徒有1000多人。
竺法护因原居敦煌,化洽各处,时人又称他为“敦煌菩萨”。
后来东晋文学家、书法家、诗人孙绰作《道贤论》,盛赞竺法护“德居物宗”,并将护和竹林七仙的山巨源相比。
当时,佛教与世俗人们相处得很好,在敦煌淳朴的村落里,建有很多寺庙。
佛教传播到中国后,又由中国传入朝鲜、日本、越南等国,佛教逐渐成为世界性宗教。
二0二三年六月二十六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