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长城是西汉王朝对外抗御匈奴骚扰、对内安定百姓生活、巩固中央集权而建成的一种有效防御设施。
公元前121年,河西设立酒泉郡之后,汉武帝发布命令,开始修筑令居(今永登)以西的边防一一亭、障、塞。所谓“塞”就是长城。“亭”和“障”即烽燧墩,大的叫“障”,小的叫“亭”。由侯官、侯长率领戍卒防守,负有垦田生产、打仗保边的双重任务。

汉武帝元封年间(前110—105)开始修筑酒泉以西边塞“酒泉列障亭至玉门矣”。据《汉书·赵充国传》载:“自敦煌至辽东一万一千五百余里,乘塞列地有吏卒数千人”。《汉书·西域传》也载:“自贰师将军伐大宛后,西域震惧,多遣使者来朝贡,汉使西域者盖得职,于是自敦煌西至盐泽(罗布泊)往往有亭。”贰师将军(李广利)伐大宛,始于太初元年(公元前104),终于太初四年(公元前101)。由此可知,敦煌西至罗布泊一段的长城,建成于汉武太初年间。此后,在汉宣帝、汉元帝、汉成帝诸代,以至东汉年间,对长城有过不同程度的维修完善。

今敦煌西北戈壁上,东起瓜州东碱墩,沿疏勒河南岸,逶迤北上,蜿蜒朝西,经东泉、大方盘、哈拉淖尔、玉门关、后坑子、吐火罗、湾腰墩等地方正西直入盐泽(罗布泊),绵延百余里,都有汉长城遗址,沿线分布着烽燧(俗称烽火台)遗址81座。其中玉门关西边约5公里的党谷燧一带的长城保存较好,地基宽3米,残高3米,顶宽1米,为我国目前汉代长城保存最完整的一段。敦煌汉长城的结构。并无砖石,而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建造。敦煌北湖、西湖一带,生长着大片红柳、芦苇、罗布麻、胡杨树等植物,修建长城时,就用这些植物的枝条为地基,每隔10里就筑有烽燧一座,这就是古籍中所写的“十里一大墩、五里一小墩”的烽火台,既是举火报警、传递消息的瞭望台,也是商旅过往的给养站。在党谷燧附近,当年戍卒们备用的“积薪”仍然整齐的堆放着,这种“积薪”,用一层红柳拌一层沙土的办法堆成,以便既冒烟,又耐烧,使烽火连通,相望不绝。古代的戍卒们,就是凭着这些防御设施,日夜警戒守卫,护卫着西北的边境,维护着丝绸之路的畅通。
二0二三年六月二十五日

师将军(李广利)伐大宛,始于太初元年(公元前104),终于太初四年(公元前101)。由此可知,敦煌西至罗布泊一段的长城,建成于汉武太初年间。此后,在汉宣帝、汉元帝、汉成帝诸代,以至东汉年间,对长城有过不同程度的维修完善。

今敦煌西北戈壁上,东起瓜州东碱墩,沿疏勒河南岸,逶迤北上,蜿蜒朝西,经东泉、大方盘、哈拉淖尔、玉门关、后坑子、吐火罗、湾腰墩等地方正西直入盐泽(罗布泊),绵延百余里,都有汉长城遗址,沿线分布着烽燧(俗称烽火台)遗址81座。其中玉门关西边约5公里的党谷燧一带的长城保存较好,地基宽3米,残高3米,顶宽1米,为我国目前汉代长城保存最完整的一段。敦煌汉长城的结构并无砖石,而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建造。敦煌北湖、西湖一带,生长着大片红柳、芦苇、罗布麻、胡杨树等植物,修建长城时,就用这些植物的枝条为地基,每隔10里就筑有烽燧一座,这就是古籍中所写的“十里一大墩、五里一小墩”的烽火台,既是举火报警、传递消息的瞭望台,也是商旅过往的给养站。在党谷燧附近,当年戍卒们备用的“积薪”仍然整齐的堆放着,这种“积薪”,用一层红柳拌一层沙土的办法堆成,以便既冒烟,又耐烧,使烽火连通,相望不绝。古代的戍卒们,就是凭着这些防御设施,日夜警戒守卫,护卫着西北的边境,维护着丝绸之路的畅通。
二0二三年六月二十五日

师将军伐大宛后,西域震惧,多遣使者来朝贡,汉使西域者盖得职,于是自敦煌西至盐泽(罗布泊)往往有亭。”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