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风社日照分社机构】
总顾问:国风总社长杨凡
顾 问:赵德发、辛崇发、王增华
社长总编:丁连相(网网)
副社长:丁明辉、丁启连
副主编:丁启连、丁明辉、张明慷、田源
监审制作:网网
诗经瑰宝,国风传承
会员个人专刊总第235期2023.06.20
王玉京
5月21日,时值小满节气,天气可人,特别适合出去走走看看。是日,我有幸参加了东港区作家协会与东港区西湖镇党委政府组织的“状元故里·七彩西湖”文学采风活动。
采风团由20位创作骨干组成,辛崇发主席亲自带队。启程前,大巴车司机周师傅征求大家意见,问走高速公路还是走省道,辛主席建议走省道,也好让大家顺便看看一路沿途景色。大巴车沿省道朝西湖方向稳妥行驶,淡静从容。天空蔚蓝,透明洁净,一抹白云悠然飘过,画面感极强,平添了几分诗意。道路两侧,杨柳临风,芦苇荡漾,远处层层梯田麦黄茶绿。沿途两边翠色时隐碧湖时隐青山,时隐绿树环绕的小镇村庄。隔窗望之,像欣赏一部展现色彩斑斓的乡村风景电影,也像翻阅一幅幅描绘精致的山水画册,好一派田园景致!不知不觉间,已到达西湖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驻足大厅,首先观看了《醉美西湖故乡情》音乐电视宣传片,然后参观了状元公园、西湖记忆馆。
西湖镇党委宣传委员贺伟一路陪同,热情洋溢。贺伟同志是位古道热肠的文化人,也是一位饱学之士。一听他的讲解,便知他对西湖镇历史人物、风情民俗、掌故传说,了如指掌,如数家珍。他声情并茂,边走边谈,详细介绍了状元焦竑的传奇人生,对焦竑的崇敬之情更是溢于言表。走进状元公园,似乎隐约看到了焦竑秉烛耕读、翻阅经史、探究六艺、应对科考、勤勉好学的身影。
走进西湖记忆馆,各类特色馆室展厅,摆放着一件件物品、一张张图片、一段段文史影像资料,以及那些复制浓缩了的各种动人场景和英模事迹画面,无不印满了沧桑岁月的痕迹,仿佛让人们再回到从前,追忆过往,身临其境地感受西湖镇沿革历史及部分村庄因打建日照水库的搬迁史。
继而,参观状元故里大花崖村。采风团先后拜谒状元坊、观赏银杏树。
“状元坊”立于焦氏祖林前,高端、大气、庄严、肃穆。走进状元林辛主席跟我介绍,“状元坊”是他担任东港区文旅局局长期间,焦氏族人及其他人士捐资筹建的。文友董玉芬老师也跟我讲述她是焦家媳妇,老公焦先生积极参与了这次捐资活动,功德碑上刻有这些捐资者的名字。牌坊上端中间上书“状元坊”三个大字,两边立柱书写一副对联:综万方究六艺北面人宗,藏五车盈两楼南天泰斗。这幅对联用极其洗练的语言,高度概括了焦竑研学藏书的一生。焦竑严谨治学,博览群书,著书立说,著作丰厚。且自幼养成了嗜书、抄书、集书、藏书的良好习惯。他嗜书如命,爱好收藏,把自己的藏书楼命名为“五车楼”。每收集到的一本图书,都亲自校勘,盖上“澹园焦氏珍藏”、“子子孙孙永保”、“弱侯读书记”等印章。他精研经史,善为古文,在文史、哲学等诸多领域均有建树,成为明代晚期著名的思想家、藏书家、古音韵学家、文献考据学家,说他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名副其实,一点也不过分。
牌坊后面是用大理石铺成的笔直的神道,神道两侧立有神兽、神道碑,神道北端是状元墓塚,墓塚前是焦竑状元雕像。侧碑有自题小像诗一首:“凡人高格画麒麟,丘壑翩翩四十春。宿世不贪调御位,应缘聊见净名身。梦残白日双眸豁,老去清风两袖新。皂帽窥园吾愧否,依稀重睹汉天民。”诗歌表意言志,写出了他的为人和追求,彰显了焦竑的人品和官德。在雕像前,我们向这位德艺双馨的状元鞠躬致敬。
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焦竑会试北京,金榜题名,大魁天下,被万历皇帝御笔钦点为第一甲第一名。成为明开科252年来第七十二位状元。喜讯传来,出生地金陵上元县,祖籍山东日照县都为本地出了一名新科状元而感到无上荣耀。依照旧例,府县分别拨专款为焦竑建立牌坊。当时江南、山东都闹旱荒,灾民生活无以为继,流离失所,他得知两地要给自己建纪念牌坊,深感不安,立即修书致两地县令,予以劝阻。信中直言:“前两得手书,具感垂念。周公建坊事,虽托张簿辞之,还烦吾丈一行,盖他人不能言其曲折耳。仆虽不肖,然不能益于乡人,亦岂敢累乡人乎?此不敢当一也;地方旱荒之余,有一金可活一人,乃以此不赀,费之无用,此不敢当二也;古人不朽,自有所在,仆能勉强树立,异日或能彰一时相成之美,敢徒以建造顿烦民力,此不敢当三也。幸以此离言之,纵工作已兴,必求罢免为望。”
此信观点明晰,态度坚定,分条缕析,语意丰盈,语气恳切,动之以理,晓之以情。足见他虽入朝为官,但心忧天下、情系桑梓的初心未变,颇有范仲淹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古仁人之心”。在他的陈情劝说下,政府官员将这笔款项转用救灾,这笔救命钱,终于用在了两地灾民身上。焦竑救民于水火的善举,成为家喻户晓的美谈,人们永远记得他对黎民百姓的好。
“一上花崖寺,回瞻紫气遥。幽深临绝壑,突兀碍层霄。槎小星堪摘,窗虚月代邀。无人参妙义,幡影对风飘。”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也就是焦竑高中状元的第二年,被恩准省亲,回故乡大花崖探亲告祭祖先。当他踏上族人世代生息的土地,面对故乡的青山绿水,激动不已,挥毫写下了这首《花岩寺》诗。有道是,树高千尺不忘根,人行万里还念本。焦竑中状元后,授职翰林院修撰,德才兼优,位高权重。但没有忘记自己的祖籍出身,没有忘记自己是从哪里来的。哦,原来状元焦竑也是咱乡下人。这么顺理成章、简单自然的事情,有些人却做不到。甚至忘记了自己的斤两,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忘记了自己的祖宗!
焦竑就像一面镜子,值得借鉴。他生活简朴,为官清廉,有担当敢作为,他兴办教育,教化民众,爱惜人才,为百姓做过许多实实在在的事情。如果为官者能时常以焦竑为镜,对照检查自身言行,我想他们或许能少走若干弯路,少犯很多错误。
银杏树下,我们遇见了大花崖村党支部书记邢相芬,她向大家详细介绍了大花崖这几年实施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发生的可喜变化。还重点讲述这棵银杏树的前世今生。这棵树龄1300余年的银杏树,又叫白果树,是唐代所植。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华丽的朝代,是令人心潮澎湃、浮想联翩的朝代,是诗歌繁荣、催生诗人的朝代,这个朝代诞生了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两位伟大的诗人,还涌现出了灿若群星、光照千古诗人团队。这一切当得益于当时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民族融洽、边贸和谐的大环境。宗教信仰也在一定程度上起了助催安抚作用,各地兴建寺院,藏经供佛,教人积德尚善。相传在这个时代大花崖也曾建有一座花岩寺,乡民焚香祭拜,祈求佛祖永保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老幼平安。寺前植有这棵银杏树,与之晨昏相伴。如今寺毁树存,依然拔地参天。悠悠岁月,不知它经历了多少旱荒涝灾火患的考验,历史的风霜在这棵树身上留下的弹痕刀伤火烧之痕迹,似乎依稀可见。它顽强地挺着,倔强地活着,至今烟云如盖,呈现出盎然生机。当地流传着一首民谣,赞美这棵树:“盘大无边,枝叶参天。西南枝子跑开马,东南枝子行开船。西北枝子到九里坡,东北枝子到黄山前。正北枝子虽细小,弯弯曲曲到沈疃。四十里路把白果拾,五十里路拾了叶子把煎饼摊。” 民谣用极其夸张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银杏树的高大繁茂。
相传过去古树保佑人,现在村民养护树。大花崖银杏树,已被日照市人民政府确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专人负责护养。这棵扎根于斯,生养千年的古树,成为状元故乡的地理坐标,焦竑勤勉好学、清廉爱民的精神世世代代滋养着村民,激励着学子们奋发向上。站立在树下,俯仰间,一种沧桑、神秘和敬仰之感油然而生。
作者简介
王玉京,日照市作协会员、诗词学会会员、评论家协会会员,中语会会员,高级讲师。先后供职于五莲一中、日照工校等单位。198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在《中国教育报》《大众日报》《齐鲁晚报》《潍坊日报》《日照日报》《黄海晨刊》《语文报》《读写月报》《教书育人》《教育与职业》《中国诗歌报》《中华诗词月刊》《诗中国》多家报刊发表报告文学、散文随笔、诗歌小说等1000余篇首。
END
✦✦
编辑:丁连相 校对审核:丁明辉
本期制作: 网网 摄影:王玉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