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颀(690一751),唐代诗人,赵郡(今河北赵县)人。少年时曾寓居河南登封。开元十三年(725)进士及第,做过新乡县尉。晚年在帮乡隐居。他与王维、高适、王昌龄等著名诗人皆有来往,诗名颇高。其诗内容丰富,所作边塞诗,风格豪放,慷慨悲凉,七言歌行尤具特色。有《李颀诗集》,《全唐诗》编其诗三卷。
《从军行》是乐府古题,诗人李颀此诗借汉皇开边,讽玄宗用兵。实写当代之事,由于怕触犯忌讳,所以题目加上了一个“古”字。此诗讽刺当时唐玄宗的开边,充满反战思想。《唐诗别裁》评点:“以人命换塞外之物,失策甚矣。为开边者戒,故作此诗”。
巜古从军行》
白日登山望峰火,
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
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
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
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
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
空见蒲桃入汉家。
开首先写紧张的从军生活:白日黄昏繁忙。夜里刁斗悲呛,琵琶幽怨,景象肃穆凄凉。接着渲染边陲的环境:军营所在,四顾荒野,大雪荒漠,夜雁悲鸣,一片凄冷酷寒景象。最后写如此恶劣的环境,本应班师回朝,然而皇上不准;而千军万马拼死作战的结果,却只换得葡萄种子归国,足见君王之草菅人命。全诗句句蓄意,步步逼紧,最后才画龙点晴,着落主题,显出其讽刺笔力。
白天登山观察报警的烽火台,黄昏时牵马饮水靠近交河边。昏暗的风沙传来阵阵刁斗声,如同远嫁公主琵琶充满幽怨。旷野云雾茫茫万里不见城郭,雨雪纷纷笼罩着无边的沙漠。哀叹的胡雁夜夜从空中飞过,胡人士兵个个眼泪双双滴落。听说玉门关已被挡住了归路,战士只有追随将军拼命奔波。年年战死的尸骨埋葬于荒野,换来的只是西域葡萄送汉家。
“闻道玉门犹被遮”中的“玉门”指玉门关,位于敦煌西北80公里处,是丝绸之路的必经关隘,始设于汉元狩元年(前121),因和田玉由此输入中原而得名,至今关址犹存。其城方形如盘,北、西两面有门。门外是万里长城的遗迹,每隔5或10里,筑有方形烽火台。
玉门关是古代诗人经常歌咏的地方,诗人李颀借玉门关抒写绝域的遥远、塞外的荒凉、对戍边将士的同情及反战思想。
人们永远会记着李颀对戍边将士的同情理解和对玉门关的扬名推助。
二0二三年六月十九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