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白名字的来历:据说李白周岁抓周时,抓了一本《诗经》,他父亲十分高兴,认为儿子长大后可能成为有名的诗人,就想为儿子起一个好名字,以免后人笑自己没有学问,由于他对儿子起名慎重,越慎重就越想不出来。直到儿子七岁,还没想好合适的名字。那年春天,李白的父亲对妻子说:“我想写一首春日绝句,只写了两句,你母子一人给我填一句,凑合凑合。一句是春风送暖百花开,一句是迎春绽金它先来”。李白母亲想了好一阵子,说:“火烧杏林红霞落”。李白等母亲说罢,不加思索地向院中盛开的李树一指,脱口说道:“李花怒放一树白”。父亲一听,拍手叫好,果然儿子有诗才。他越念心里越喜欢,念着念着,忽然心想这句诗的开头一字不正是自家的姓吗?这最后一个白字用得真好,正说出一树李花的圣洁如雪。于是,他就给儿子起名叫李白。
李白(701一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陇西陈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出生于绵州昌隆县青莲乡。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为人爽朗大方,乐于交友,爱好饮酒作诗,名列“酒中八仙”。曾经得到唐玄宗李隆基赏识,担任翰林学士,赐金放还,游历全国。上元二年去世,时年六十二岁。著有《李太白集》,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李白所做诗赋,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后世誉为“诗仙”,与诗圣杜甫并称“李杜”。

《关山月》是乐府旧题。《乐府题要解》:“关山月”,伤离别也。《关山月》是李白借乐府旧题创作的一首五古:
《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 叹息未应闲。
此诗写远离家乡的戍边将士与家人妻室的相互思念之情,深刻地反映了战争给广大民众的痛苦。全诗分为三层,开头四句,主要写关、山、月三种因素在内的辽阔的边塞图景,从而表现出征人怀乡的情绪;中间四句,具体写征人望边地而思念家乡,进而推想妻子月夜高楼叹息不止。此诗如同一幅由关山明月、沙场哀怨、戍客思归三部分组成的边塞图长卷,以怨情贯穿全诗,色调统一,浑然一体,气象雄浑,风格自然。
一轮明月从祁连山升起,穿行在茫茫云海之间。浩荡的春风吹越几万里,吹过将士驻守的玉门关。当年汉兵直指白登山道,吐蕃觊觎青海大片河山。这里就是历代征战之地,出征将士很少能够生还。戍守兵士远望边城景象,思归家乡不禁满面愁容。此时将士的妻子正在高楼,哀叹何时能见远方亲人。
李白的另一首诗《子夜吴歌·秋歌》,全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结束远征。即:“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长安城内一片月光,千户万户都在捣衣。秋风吹送捣衣声声,家家怀念戍边之人。何时才能平息边境战争,让丈夫结束远征。
月色如银的京城,表面上一片平静,但捣衣声声却蕴含着千家万户的痛苦;秋风不息,寄托着对边关思念的深情。结句是闺妇的期待,也是征人的心声。
李白望玉关,眷顾戍边人。
人们永远会记住李白对戍边将士的眷顾、对敦煌玉门关的宣传。
二0二三年六月十六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