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名篇欣赏】运河名城,山东临清。江山如此多娇,运河浪花真好。每篇文章阐述一个道理,每首诗歌突出一个主题,怡情益智,启迪人生。总0138期,请大家分享。
《爱莲说》赏析及读后感
文/韩积蕊(山东)
【原文】
爱莲说
北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名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沾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媚。
【译文】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十分喜爱牡丹。而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就很多人了!
【注释】
1.说: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爱莲说》就是说说喜爱莲花的道理。
2.李唐:指唐朝。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3.淤(yū)泥:污泥。染:沾染(污秽)。
4.濯(zhuó):洗涤。清涟(l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5.不蔓(màn)不枝:不生蔓,不长枝
6.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愈加使人感到清雅。
7.亵(xiè):亲近而不庄重。亵玩:玩弄。
8.隐逸者: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
9.君子:指道德品质高尚的人。
【赏析】
这篇文章可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描写莲花高洁的形象;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叹。
首句“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选用“可爱”二字,包罗群芳,表明托物寄兴,并不刻意求工,极见其立言斟酌之妙。接着叙说“晋陶渊明独爱菊”。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折腰,解绶归隐后,饮酒赋诗,安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逸趣。“独爱菊”,显示渊明雅致芬芳,傲然物外的性格,而且更加明确了题意:陶渊明可以爱菊抒怀,我怎不可独爱莲呢?继写“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写了唐人,特别是统治阶层“甚爱牡丹”的好尚,这几句像是重复,但实为加深语意也,而且此句入文,让对比感更为强烈,为其求莲之高洁铺下了引子。大意是周敦颐本人独爱莲与晋陶渊明的爱菊避世不同,为保持一份高洁,宁愿终老南山。他要在尘世中当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这种在浑浊世界保持清白与独自避世求真的心态,与众人皆羡富贵的从众心态是有着思想境界上本质的区别的。这为爱莲说所要表达的“出淤泥而不染”作了最好的铺垫。
然后作者撇开一笔说,让那些人爱其所爱吧,“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一连串铺叙,对莲花挺拔秀丽的芳姿,清逸超群的美德,特别是可敬而不可侮慢的嵚崎(shiqi)磊落的风范,作了有力的渲染。这几句隐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实际上,他说的意思就是:官场黑暗,要在官场上保持自己高洁的品格,就如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那么难。这也是他为官的经验总结,因为他不想同流合污。而“濯清莲而不妖”,不过是作者的一种良好愿望罢了。他为官正直,数洗冤狱,为民作主;晚年定居庐山,著书明道,洁身自爱,颐养天年,便是身体力行,澹泊明志的体现。这正是这篇小品能给人思想情趣以深切感染的着力之处。
接下来,作者对三种花象征的不同性格进行了比较和品评:“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本来,花是不具备人格的,但在作者眼里,莲花近于菊,却不像菊那样清高冷傲,似乎是逃避现实的隐者;它更不像牡丹那样妍丽妖冶,以富贵媚人。莲花出于污浊现实而不受沾染,受清水洗濯而不显妖冶,实为百花丛中的贤君子。
最后,作者评花进而对“爱”也作出评价:“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深深地慨叹:当今之世真隐者少,有德者寡,而趋炎附势钻刺富贵之门的小人比比皆是;这莽莽红尘,能有几个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去根治这社会痼疾呢?这里先用花进行比喻,让花的特性喻人,虽平淡,但比喻贴切,然后借花喻人,将陶渊明的避世,世人皆追求荣华富贵的心态描写的淋漓尽致。作者通过对莲花的爱慕与礼赞,表明自己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对高尚情操的崇奉,对庸劣世态的憎恶。
【作者简介】
周敦颐(1017年-1073年),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实,字茂叔,谥号元公,北宋道州营道楼田堡(今湖南省道县)人,世称濂溪先生,与范仲淹同时。熙宁六年(1073年)六月中,病死于庐山濂溪书堂,终年57岁。
周敦颐是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文学家、哲学家,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太极图说》《通书》所提出的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主静、至诚、无欲、顺化等理学基本概念,构成理学范畴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拓展阅读】
北宋嘉祐六年(1061)至治平元年(1064)周敦颐任虔州通判(相当于现在的分管农业、司法、民政等工作的副职领导职务)时,已建莲池,并于嘉祐八年(1063)五月在此地已挥笔题写《爱莲说》。《爱莲说》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磊落的胸襟。
现实社会当中,更多的人们去爱的是牡丹这样的东西。寓意说多数人追求的是一种荣华富贵的生活。所以三种花分别暗喻了三种人生的价值追求。《爱莲说》中作者分别用菊花、牡丹、莲指代三种人。
菊花:消极悲观的隐士。
牡丹;庸俗,追求富贵的盲目之人。
莲: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庄重,质朴,不炫耀,正直不苟,豁达大度特立独行的君子。
作者周敦颐很明确的告诉了我们他的价值追求,他想要做君子。我们可以这样说,君子他胸怀坦荡,光明磊落,为人正直,具有独立人格,令人敬佩。
【人物评价及思想主张】
周敦颐是宋明道学的开创者。
一、哲学思想。其哲学思想的核心就是一个“诚“字。“诚“是他关于天道、人道、天人合一之道的最高境界的表达。他坚信人类具有真诚善良的本性。他发挥了《中庸》关于“诚“的思想,从宇宙论进而推演出人道观,建立了以“诚“为本的伦理道德学说。
二、教育思想。其教育思想包括三方面,一是“教人向善,进德修业“的教育目的。二是“六经为主,以诚为本“的教育内容。他十分重视儒学经典,始终将“诚“放在育人最显要的位置。三是“自学为主,重在启发“的教育方法。特别注重启发原则。
三、社会政治思想。可以归纳为德治与刑治两个方面。一是德治。体现在修圣德、重师道、推礼乐三个方面。二是刑治。周敦颐的刑治思想体现在他的德刑观和慎刑观上。主要是以政养万民,德治是最好的养民方法和手段。他主张“慎刑“,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不轻易使用刑治。
【周氏祠堂·爱莲堂】
爱莲堂坐落在衡阳市华新区柘里村。周敦颐的后裔广泛分布在江、浙、湘、赣、粤、闽等省及海外。可谓人才辈出,周恩来为周敦颐第33代孙。这充分证明了“文化含金量,影响代代人”这一真理。
周敦颐八岁来衡阳投靠舅父郑向。度过了人生最重要的17年成长时期,开创的理学成为宋、元、明、清700年不动摇的官学,在衡阳写下的119字的《爱莲说》因其借物言志 ,用莲花自喻,洁身自爱,被世代传颂。
爱莲说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陋室铭》表达了作者高洁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爱莲说》这篇散文通过对莲花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庄重质朴,不炫耀的品质。同时也表达了作者身处污浊环境,洁身自爱、不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感悟】
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短短百余字,却流传近千年。文中形容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歌颂其坚贞的品格,表达了周敦颐内心清廉与正直的价值取向。周敦颐先生爱莲,不单是爱莲的香气与美丽,更爱莲的品质与精神,先生认为,莲,是花中的君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觉得周敦颐就是人中君子,不论周围环境如何,都能做到正直挺拔,洁身自好,让廉洁香名远播,更值得后人学习。
【临清头条主编简介】
韩积蕊,笔名寒冰,山东临清人。山东省作协会员、民盟盟员、京杭书院讲师团成员、市关工委宣讲团成员、山东省五老志愿者、聊城市老教师宣讲团成员,市老年大学古典文学讲师。擅长书法、篆刻。1988年30岁开始写作,编著六部书稿,出版三本:1990年出版《史地歌诀》1991年《新编历史歌谣》荣获地区首届优秀图书三等奖。2021年主编《家教文墨香》由齐鲁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著书立说搞讲座,举办读书报告会,为政府为百姓做公益。
【运河浪花】
~~~~~~~~
纵情笔墨 愉悦自我
~~~~~~~~
特邀顾问:冯喆
文史顾问:文博 鸿涛
总编:运河浪花
主编:寒冰
美编:玉玲
校对:凌云
编审:冰凌斋主人
编委:立诚 圣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