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602一664),唐朝著名的佛教学者、翻译家、旅行家。中国汉传佛教唯识宗创始人。俗姓陈,名祎。其被学界尊称为“三藏法师”,是唐太宗御笔褒扬的高僧,民间直呼唐僧。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
玄奘十岁随哥哥进入佛门,十三岁剃度出家,二十一岁受具足戒。后又西入四川,拜诸高僧为师,习读佛法。前后遍访佛教名师,造诣日深。因感各派学说分歧,难得定论,便决心到天竺(今印度)学习佛教。唐贞观三年(629),26岁的玄奘申请西行求法,但未获唐太宗批准。玄奘于时“冒越宪章,私往天竺”,从长安西行,经凉州、瓜州(其间在瓜州塔尔寺讲经说法一个多月)等地,出胡芦河过玉门关,沿沙碛西行,经新疆及中亚等地前往天竺(沿途逢庙烧香、遇佛拜佛、遇塔扫塔),在那烂陀寺从戒贤法师受学。后又漫游印度各地,研究佛教经典。
唐贞观十九年(645),玄奘从天竺回国,敦煌地方官员前往迎接。后玄奘沿丝绸古道于当年正月二十五日返回长安,以致当时“道俗奔迎,倾都黑市”,出现万人空巷的情形。
据史书记载,玄奘西行求法,往返十七年,旅程五万里,所历“百有三十八国”,带回大小乘佛教经律论共五百二十夹,六百五十七部。
唐太宗李世民亲自召见了玄奘,听其讲经说法,让其住长安弘福寺弘扬佛法,后又让住大慈恩寺。玄奘从事翻译工作十九年,译出佛经75部1335卷,并把《老子》和《大乘起信论》译成梵文,传入印度,对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
玄奘还奉唐太宗诏,口述天竺所见,由门徒辩机辑录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介绍西域诸国的历史人情、宗教信仰、地理资源,打开了人们的眼界,为研究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以及中亚等地历史、地理提供了重要资料。
后来,玄奘弟子慧立、彦琮又根据其大师取经经历撰写了《大慈恩师三藏法师传》。
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在敦煌壁画中就有。《玄奘取经图》是敦煌壁画中的图像,画面描绘了身披袈裟的玄奘、人像似猴的孙悟空手牵白马,画面均象征性地表现了玄奘西行取经十七年的艰苦历程。敦煌壁画中共有六幅取经图。
敦煌研究院专家认为,敦煌是丝绸之路的咽喉要地,是玄奘西行取经的必经之路,后世民间的艺术画师和当地的一些佛教信徒,为了表达对玄奘西行取经伟大精神的敬仰,即以当时流行的唐僧取经的神话故事为素材,在佛教石窟、寺院壁画中,创作了多幅《西游记》还没有成书前的巜玄奘取经图》。
宋朝及以后的文学创作者根据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创作了巜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芭蕉扇》、《唐三藏》、《陈光蕊江流和尚》、巜唐三藏西天取经》等小说、剧本。明代后期的吴承恩以前人创作为基础经过整编加工写成了著名的长篇小说《西游记》,名列“四大名著”之一。
玄奘西天取经往返均经过丝路重镇敦煌,对庚续丝路精神、服从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发展敦煌文化旅游产业、开展中西文化贸易交流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二0二三年六月十一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