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即,舆论导向,很重要,导向是方向,导向何方……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关键在培养和选拔人才。考生们“备战”已到临界点,在此预祝“金榜题名”,早日成为国家栋梁、人民需要的有用之材;在这一年一度的高考来临之际,谈几点看法仅供参考
一、重视教育,恢复高考,至关重要的作用
“朝为田舍郎,莫登天子堂。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教育具有的不平等的等级性特点。但时至今日之社会,没有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没有了高低贵贱之分,人人都是平等和人人都有了享受教育的权利。
人们常说的一句话,感谢好时代,在中国个人机会和群体机会,基本都是平等和公平的。无论是读书学习工作等,只要你奋发努力,拼搏进取,就能实现你的理想。幸福生活是奋斗出来的。
现在虽然已不是封建社会,早已进入现代社会。现代社会现代人,必须要有现代知识武装头脑,掌握现代知识和现代技能,才能立足于社会,对社会和国家有利,对个人都有利。读书确实是很重要的,知识改变命运,这是毋庸置疑的。
在此不得不回忆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序曲,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开放和快速发展走过的历程,其标志性事件就是1977年年底的那次高考。
恢复高考是“文革”之后中国高等教育、整个教育系统乃至全社会走向新秩序的开始。中国教育、中国社会能够一路快速发展走到今天,恢复高考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使经受“文革”重创十年之久的高等教育系统重新启动,并深刻地影响了整个教育活动。尤其是那些(包括自已)亲身经历了“文革”期间高考制度“断裂”以及恢复高考过程的人,对高考制度的恢复有说不尽的“感恩情结”。恢复高考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同时也改变了整个中国社会的走向。恢复高考改变了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轨迹。
二、高考很重要,但不能只为高考而高考
6月7日,是中国一年一度的高考。中国需要什么?无论是中国的大学及其他校园,学生的品行养成,学习中吃苦耐劳的精神。学习目的?考试升学,为什么而学?高考是为什么……
从学校,学生,到社会各层面,中国需要什么!不可否认,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有了雄厚的基础。国人有了钱,不再是六七十年代无温饱。一部分人有了很多钱……中国不断刷新的世界各种记录,跻于身世界强国之林。但好像除了钱,除了物质还需要别的什么吗?比如中国的教育、文化、文明、全民素质等软实力?到底是什么样?民族气节,中华传统美德,道德,民族精神,外国先进的培养人才的学校,学风,先进技术……等等,(这与崇洋媚外不沾边) ……?确实值得党和国家,中华民族深思!多问问还需要什么?
高考能检验莘莘学子“十年寒窗苦读”所取得的成果,便于更进一步根据掌握知识情况,高优等学府择优选录,进一步深造培养”。但并非唯一途径,绝不是“天下华山一条路”,千万不要“千军万马”共挤“独木桥”。考上与考不上,并非绝对重要。有志者,志存各行各业,中国老古话,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读书不好的人,更容易去创业,因为天生……每个人的成功方式都不相同,不要轻易否定自己。”能读书,会读书,从大学到最高学位博士,算是读书的一种成功,但只是各种成功之一。在一个伟大公平的大好时代,成功的道路不仅仅只有能读书会读书。中国老百姓常说,“行行行出状元”,条条道路通罗马。”榜上无名,脚下有路,只要肯奋斗,总有前途,条条大路通“罗马”,希望之星会照亮不会读书高考失利后黯淡……催你踏上新的征程。
国家重视文凭,但不唯文凭。重视各种人才;重视真才实学;重视真实本领和胜任所做工作的能力。故而,奉劝所有高考同学及家长,保持平常心,顺其自然而不违,保持良好心态,进退有刃有余来对待高考。
再谈文凭,学历文凭固然重要,是衡量掌握知识的程度。但仅此不够,并非绝对!关键是看文凭所匹配的对应的能力。文凭不完全等于水平,更不完全等于实力和能力,伟人毛是师范生,相当于中专生,教员出生。但却在不断的社会活动实践中“宝剑锋从磨砺出”能力几人能及。不仅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还堪称并公认几大家,还有不胜枚举的太多例子。
学习掌握书本知识是提高能力的途径。但绝非唯一途径,把学到的书本知识与社会各种活动相结合的实践,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修正、完善、发展、提高所积累产生的能力,这种能力才是真正过硬的水平和能力。绝不能仅仅是为了高考而高考,高考千万不能变成了“高烤”。
三、百年之大计,教育当为本
“(本自媒体 关注社会,聚焦热点,正确引领,直击时弊,舆论导向,匡扶正义。为民谋福,中华复兴。)”教育强,民族兴,国家强。教育是立国之根本,民族兴旺之标志,一个国家是否有发展潜力看的是教育;一个民族是否兴旺;一个国家是否富强,取决于教育。
无论什么时代,什么社会,什么制度,一个国家向哪方面发展,教育是不可忽视的。无论什么时代什么社会什么制度都需要有文化的人、有知识的人、有潜质的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当年痛心地有违父命弃医学,学医只能医治外伤,医不了内伤。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学文学,从思想精神上唤醒中国,从教育着手使人民觉醒才能救中国。伟人在青年时代就明白教育的重要性。在湖南第一师范一边上学,一边开夜校给工人上课,用上课学知识来唤醒人们。
邓特别重视教育,1977年国家重中之重,恢复了高考。把以人为本贯彻到教育改革发展中是邓教育思想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始终把培养什么样的人放在重要位置,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他反复强调,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以及“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四化”干部。邓尤其重视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提出“我们希望从事教育工作的同志,各个有关部门的同志,整个社会的家家户户,都来关心青少年思想政治的进步”,强调“要特别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一定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一定不能让我们的青少年作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俘虏,那绝对不行”。这也是邓1988年为“北京青年政治学院”题写校名的重要原因。培养什么样的人始终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我们应将这种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贯穿于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继毛邓以后各代领袖都十分重视教育,习“我们积极发展教育事业,通过普及教育,启迪心智,传承知识,陶冶情操,使人在持续的格物致知中更好地认识各种文明的价值,让教育为文明传承和创造服务。”
教育应该让读书者明白,读书是为了修身、为了齐家、为了治国、为了平天下之重要性。教育问题是人的问题,人的良好素质取决于受良好教育的程度。接受教育多少,层次高低,决定着思想是否有深度;思维是否广泛;眼界是否广阔深远;世界观改造是否深刻。受教育的程度也体现对待是非曲直,真假好坏,善恶美丑的辨别能力,见解是否独立或只会跟随附和,人云亦云…… (参考《 微评——教师职业崇高伟大 使命光荣神圣》)教育不是急风暴雨,应该是润物细无声。教育急不得,“强灌补”,“拔苗岂能助长”。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要从娃娃抓起”,重在铸牢夯实根基,培育扶正“幼小的苗”,精心照料,精耕细作,方能茁壮成长。枝繁叶茂定有时,参天大树必长成。
虚无实有202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