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敦煌莫高窟,俗称千佛洞,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护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莫高窟位于敦煌市区东南25公里鸣沙山东麓的峭壁断崖上,坐西朝东,面对三危山。莫高窟的开凿始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历经数代,历时千年。窟区全长1600余米。
鸣沙山和莫高窟相距不足千米,鸣沙山相对高度达100多米,曾有不少专家担心,这座高大沙山会向东侧的方向快速移动,对莫高窟的安全构成威胁,还有人甚至断言,它会在几十年内埋没莫高窟。

1600多年来,敦煌莫高窟一直没有被沙漠埋没的自然科学之谜,二十八年前被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研究员屈建军等人揭开,解除了人们对莫高窟会被沙漠埋没的忧虑,为文化遗产保护、生态环境治理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屈建军研究员等人通过理论计算、动态监测和航空照片分析,对敦煌莫高窟附近的风沙运动规律进行了多方面研究。他们认为,莫高窟顶部平坦的戈壁,阻止了鸣沙山向窟顶移动。这片戈壁具有平坦、突出、坚硬等特点,那里风向多变且风速大,因此,流沙很难堆积停留,即便有少量积沙,也很快会被偏东风吹回鸣沙山。这样,就阻止了鸣沙山的东移。据测算分析,实际上鸣沙山每年向莫高窟方向移动的距离不会超过0、31米,按此速度,即使再过千年,莫高窟也不会被沙山埋没。

屈建军等人破解千年谜底,助推文化遗产保护的壮举,敦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二0二三年六月五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