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昌龄(698—757),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唐朝著名边塞诗人。青年时期,漫游各地,到过河西、陇右一带。开元十五年(727)进士,授汜水尉,后迁校书郎。因事贬岭南,遇赦北还后任江宁令,因“不谨细行”,又贬为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故称王江宁、王龙标。
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边塞诗最为著名,有“诗家夫子”、“七绝圣手”之称。著有《王江宁集》六卷。
王昌龄的诗,包括反映边塞生活、表现宫女怨情以及各种抒情小诗,题材广泛。他的边塞诗,除描写边塞风光外,还表现出作者同情士兵的不幸遭遇,指责边帅赏罚不明等内容。他的诗在《全唐诗》中存有一百八十余首,绝句便占了八十首。唐代七绝,公认以李白与王昌龄为最好。
《从军行七首》•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首诗写的是唐军将士为维护唐帝国的统一而战斗的情景。
“从军行”为乐府平调曲名,古时专写军旅苦行,王昌龄借用乐府旧题,也写征战生活的艰苦,更多豪壮之情。

王昌龄生活的大部分时期,约在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这时期唐帝国在西北边塞的主要敌人有两个,一个是突厥,一个是吐蕃,主要是吐蕃。吐蕃与唐帝国为争夺西域地区而发生激烈的战争。唐中宗时,吐蕃分别在青海和西域对唐作战。为此,唐睿宗设置河西节度使,唐玄宗设置陇右节度使,都是为了防御吐蕃从青海发兵进攻。从下列一系列事实可以看出当时吐蕃与唐军作战的频繁激烈。722年,吐蕃企图攻取西域,被唐军战败。727年,吐蕃攻打唐瓜州城(今甘肃瓜州县),图谋截断唐军与西域的交通。729年,唐军付出沉重代价,攻下了吐蕃设在青海的石堡城。此后唐军主要在青海或者在西域与吐蕃相持,互有胜负。击败吐蕃,保有对西域的主权,是唐王朝最为关心的事情。

青海一带上空的层云密布,致使雪光铮亮的雪山也变的暗淡了。从孤立无依的城上遥望那坐落在万仞高山之中的玉门关。将士身上的铠甲本是抵御刀枪剑戟的,可谓坚厚,但由于地域荒凉,长期作战,竟然被磨穿了。出征的将士们没有被险恶的环境所吓退,他们时刻牢记军人的天职就是服从,军人的使命就是战斗,报效祖国、击败吐蕃的决心更加坚定,异口同声发出了“不破吐蕃誓不回还”的豪言壮语。
王昌龄心中的玉门关是位当要冲,地处荒漠,唐军与吐蕃争夺通往西域地区控制权的前沿阵地。
王昌龄心中的玉门关是七尺男儿驰骋疆场、报效祖国、建功立业、大显身手的主战场。
二0二三年六月四日


